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评价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形成过程.研究表明:95%以上的“差生”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才变得不理想.一位教育家曾经说:“教育的全部奥秘,  相似文献   

2.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篇高一学生的日记。其中有这样的一些话: “我诚恳地希望老师们想一想:难道你们那冷峻得怕人的面孔,就可以使差生们赶上来吗?”“你们对优生满面春风,对差生冷若冰霜,就会使差生对你产生一种对立感,使他们自暴自弃,甚至感觉不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日记还介绍了差生和歧视差生的老师之间的争论: 老师:“我不可能象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相似文献   

3.
时文选萃     
教育词典里无“差生”“差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考试分数低的学生。以升学率、考分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水平和学生优劣的根本指标,就无法不产生“差生”。社会力量办“择差教育”的现象对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是一个警示:教育就该有教无类,教育词典里不应有“差生”二字。  相似文献   

4.
教师如何与差生谈话,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一意思,用不同言语表达,效果却大不相同。品行差、成绩差的学生常常引起老师的不悦。老师常常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愤怒之时,脱口而出,“你这个屡教不改的东西,就不能争口气吗?”;“你一点出息都没有了,我也随便你了。”诸如此类,久而久之,其效果只能使差生仅存的一点自尊丧失殆尽。差生往往会用一种否定的方式评价自己:“我天生不行。”;“我反正不聪明,学也学不好。”于是就“破罐破摔”,丧失他们本来就很微弱的一点自信。如果教师经常用批评、数落、埋怨、压服、斥责的话语教育差生,那势必会使他们对你由不信任而产生逆反心理,即使学生被迫改变了一些不良行为,也不过是暂时的。没有真正调动内部动力而产生的新行为是难以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评价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评价也不能一刀切,而要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形成过程。研究和测验表明:95%以上“差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才变得不理想。  相似文献   

6.
不知从何时起,不准称“差生”,而要称“后进生”,理由是“差生”的称呼给学生定了性,“一棍子打死”,“后进生”则是“暂时”的,“动态”的,还可以赶上去。然而仔细一想,“后进生”与“差生”有什么区别?“差生”就不“动态”了吗?暂时差就代表永远差吗?要说“差生”的称呼给未成年人留下心理阴影,难道“后进生”就使人听着舒服?为使这一称呼更加“科学”,人们还作了各种探讨。比如,有人主张称“问题生”。不说学生差,也不讲某某后进,只是暂时遇到了问题。但是大家琢磨过没有,这“问题生”给人什么感受!你们没问题,就我有问题。我不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7.
据全国少工委的一项统计,在我国现有的3亿学生中,被老师和家长列入“差生”行列的学生已达到5000万人,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个“差生”,什么是差生呢?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那些不遵守纪律、学习成绩不好或“人品”存在明显“缺陷”的人,称之为“差生”、差生现状的存在,已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影响了社会对教育的评价,不利于国家对合格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结论的准确性是数学的特点之一,这极易牵动学生在学习中成败感。儿童在刚入学时,都是信心十足,充满生机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的不断地成功,成为学生群体中的骄骄者,有的则由于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后,自信心逐渐消失,成为“差生”。如何使学生多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评价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评价也不能一刀切,而要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形成过程.研究和测验表明:95%以上"差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学习兴趣,学习成绩才变得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会对学习产生一种逆反的情绪,对学习比较抗拒,成绩也很不乐观.这些学生一般会被称为“差生”.如何让差生转换情绪,使其积极向上地对待学习是每个教师应该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要使小学语文教学获得大面积丰收,就必须重视提高差生的学习质量,尤其是“非智力型”差生的学习质量。所谓“非智力型”差生,即指那些智力较好而成绩不佳的学生。这些学生占差生的比例数颇大,且男生多于女生。那么“非智力型”差生具有哪些特点?其形成的原因如何?又怎样才能促使他们发生转变呢?笔者拟从小语教学的角度,对上述三个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期收到抛砖引玉的功效。一、“非智力型”差生的自身特点  相似文献   

12.
1 教学背景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评价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评价也不能一刀切,而要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形成过程.研究和测验表明:95%以上"差生"的智力都是正常的,只不过是由于他们经受了反复失败的打击而失去了信心,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成绩才变得不理想.  相似文献   

13.
许多老师来信诉说烦恼:“在我们班的差生中,自卑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还未作出努力,就先对自己进行否定,这实质就是一种盲目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感对学生很不利。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打消差生们的这种心态呢? 我们先从本质上分析一下,自卑是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因而用失败衡量自己及未来的一种心理体验,它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自卑感的成因比较复杂,诸如性格抑郁、生理缺陷、记忆力差、屡遭挫折、意志薄弱等等。长期处于  相似文献   

14.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版上对“差”有这样的定义:“差,不好,不够标准。”那么,差生自然也就有不好,不够标准之意了。可我们评价差生的标准是什么呢?只要走进学校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差生”,无一例外的都是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往往是成绩达不到及格的标  相似文献   

15.
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那些使你费尽心血、绞尽脑汁去教的学生,往往不是那些功课非常优秀的学生,而是那些所谓的“差生”。而且,差生又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但学习成绩差,而且经常违反课堂纪律、学校规章制度,成了众矢之的。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差生还为数不少。我国有关部门甚至曾经作过“差生”数量的统计。如何转化这些差生,成了教学实践中令人头疼的问题。虽然在理论上,也不乏对“差生”、“问题学生”的研究,但也未见得何种理论实施下来,能产生明显的效果。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课程设计既然是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6.
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捷尔任斯基曾说过:“谁不爱孩子,谁就无法教育他们。”“差生”更需要爱。所谓“差生”,是由于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和个性及性格差异诸因素的制约,使得一部分学生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道德观念、意志、品质、行为习惯)。如何转变“差生”呢?教育家魏书生也说过:“差生经受了过多的挫折、失败和痛苦。他们不再需要批评、指责、埋怨,他们需要的是关心、理解和爱护。”因此,我们应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坚持“正面引导,鼓励为主”的原则,注意根据“差生”的接受能力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实施教育。  相似文献   

17.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也是学生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真诚赞美的同时,善意的批评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否定性评价时该如何有效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找到一个评价的支点呢? 支点一:否定性评价要尽可能使语言幽默化。在教学活动中,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语言的调料。有了它,什么话都可以让人觉得醇香扑鼻,隽永甘甜。贾志敏老师  相似文献   

18.
校园逸趣     
F4键 电脑课上,老师正在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F4键的作用是什么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F4键可能让显示器下流星雨!”差别有一日,老师正在讲课,看到两个学生枕着书睡觉,其中一个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一个是差生。老师把那个差生拉起来骂道:“你这个不思上进的家伙,一看书就睡觉,你看人家连睡觉也在看书。”烟雾缭绕的地方地理课上,老师问道:“哪位同学知道世界上什么地方烟雾缭绕?”木子回答:“我爸嘴边不远处。”盖章老师:“你没有把你的试卷让父母看吗?”学生:“看过了。”老师:“那怎么没有家长盖章?”学生指着手臂上的伤痕说:…  相似文献   

19.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而言,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上的欲望,以促进学生主动而全面的发展。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评价的功能,让评价切实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服务呢?一、面向全体,评价因人而异“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核心,也是教学评价的核心,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在面向全体学生,以求共同发展的同时,应转变“一刀切”、“一个标准”的评价观念,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人施评”。评价时,应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所有学生,特别是差生。差生在学习…  相似文献   

20.
赵民 《甘肃教育》2011,(2):26-27
所谓“差生”是指一些表现不好,缺点较明显的学生。他们在学生中是极少数,但非常活跃,对班集体的负面影响很大。提起“差生”,没有老师不感到头疼的,但是班主任却不能对“差生”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如何让班上的“差生”转化为好学生呢?笔者认为“差生”的转化工作不仅取决于班主任的事业心和责任心,还需要有一颗爱心和独特的教育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