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新疆根本问题是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从新疆实际出发,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推进民族和谐,把“两个共同”的历史使命变为现实,为构建和谐新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孙杰远 《教育研究》2022,(10):26-33
作为国家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各民族同步实现现代化既是现实维度国家现代化的重要表征,也是历史维度国家战略“四化同步”的持续深化。各民族同步实现现代化,不仅需要在国家发展的整体框架中对东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社会资源进行调整与配置,更重要的是要使民族地区积蓄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力量。这种内生力量,是促成民族地区在现代化的目标定位、发展机制和发展路径等方面获得的综合性动能,包括在精神层面的共同体意识建构,在文化层面的文化基因传承和文化现代化转型等。通过教育赋能,使各民族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共同实现自身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在立体合力下推进各民族同步实现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3.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为数不多的民族乡村与欠发达片区,惠东畲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关乎湾区建设、乡村振兴、各民族共同繁荣事业达成的大局。惠东畲族传统文化传承已出现严峻危机,其保护和利用方式也存在搬用范式、疏于化人、有点无面的限度。为此,可着力推进G-U-E三位一体的畲族文化研究联盟的构建,促进畲族传统文化产品的活化,推动县内、县外纵横交错的畲族传统文化走廊的贯通。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及其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应使传统与现代俱进,传统底蕴、现代特征、地方特色兼糅。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乡土和农民往往承载了沉重的民族、历史想象,尤其是在血与火的战争时期和激烈的文化转型期,乡土文学通过其深切的生存母题、隐喻模式、强烈的现实相关性和在文化表述中的重复使用,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修辞功能的情感力量,也是现代中国人接续文化传统、连通集体意识、呈现现代困境和政治忧患的重要途径。将文学性的乡土叙事与民族志联系起来考察的方法.基于“写文化”层面的跨学科凸显和“修辞”研究获得的科学性地位.通过清理乡土诗学与文化政治、乡土叙事与民间经验及“民族一国家”想象的细微关系,有助于理解、解释现代民族共同体建构过程中的“修辞幻象”及其“诗性逻辑”。  相似文献   

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项具有战略高度和现实旨趣的理论命题与伟大构想。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中,它在科学把握“民族”一般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创新、历史经验、实践创造和独特优势融入其中,不但批判性地重塑了现代民族观念,而且在延续历史和融通时代的基础上,以“共同性”为核心价值推进中国各民族展开广泛深刻的交流交往交融,成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基础。这一“建构性民族观”,直接指向人类社会向“真正的共同体”过渡中的必然过程和价值定位,不但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为破解全球性的民族事务治理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当今全球化的语境在造成全球文化日益一体化的同时,也给各民族文化带来了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文化本土化的诉求正是民族身份认同的焦虑在文化领域的反映.以“失语症”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等为例,分析文化本土化诉求的悖论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对此悖论的解决方案.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破除全球化和本土化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破除对纯洁的民族身份的偏执,而着眼于其发展和建构,在书写“现在”中展现生命价值和民族性格.  相似文献   

7.
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不仅是我国公共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特征。以甘肃省高考成绩和招生优惠政策为个案的研究发现,当前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社会调查研究表明,公众认为民族教育优惠政策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有利于增进共同性,同时也感知到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强化差异、降低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问题。为全面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和完善民族教育优惠政策,但需适时将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发展为“差别化支持政策”,遵循增进共同性、公正性、精准性和协调性原则,实施区域与个体精准的差别化支持政策,注重从“结果”的差别化支持向“过程”的差别化支持转变,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立足各民族共同开拓继承的辽阔多样生态家园和共同创造的丰富多彩生态文化,从生态文化视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探索。在以蒙古族游牧生态文化、哈尼族梯田农耕生态文化为例揭示各民族生态文化小传统,深入分析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态文化大传统基础上,提出用理性化的天人合一理念融通凝聚各民族生态文化,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生态文化贡献,同时造福全人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市场化、城市化的推进,民族文化承传之流遭遇前所未有的阻截,现代学校成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前沿阵地。然而,当下民族文化学校传承的研究与实践均呈“应然”与“实然”分离之态,传承实践收效甚微。这是长期对民族文化学校传承基本问题的回避使然。因此,需要在探析两者的本质及两者间天然关系的基础上追根溯源,直面当下“教育竞争”现实,在传承内容上寻求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教育的共同诉求,探索两者之间共生互补机制及和合教育与文化两者天然之姻缘。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或趋同或融合或并存。在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各民族的历史遗存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教育(目标援助)法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是由来自120个国家的140个民族组成的典型的移民国家.被社会学家喻为“民族的拼盘”。澳大利亚从最初土著民族居住的地方.发展到以英裔为主体,同时排斥其他民族的单一的同质社会,再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国家.历经了政策上的改革和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互相学习、交流、融合、汇集成共同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现了各民族相互学习、团结、共同繁荣的精神。小学历史上册中反映这一类性质的课文有:“秦始皇”、“大泽乡起义”、“官渡之战”、“淝水之战”、“魏孝文帝”、“唐太宗”、“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契丹  相似文献   

13.
民族教育事业是整个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民族教育的措施,对于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素质,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政府从财力上支持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十五”期间,国家财政增加50亿元,实施第二期“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国家投入60亿元,实施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安排13.44亿元的资金用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到2007年,实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  相似文献   

14.
培养现代工匠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但却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化以致技术技能分类式定位难改变、能力养成短视化以致全面发展复合型培养难实现、培养过程孤立化以致技能培养适应性对接难匹配、培养模式割裂化以致产教融合协同化育人难落地、职业成长阻隔化以致人才机制一体化设计有堵点等现实困境。为推进现代工匠人才培养,在实践中应围绕培养目标从“技能人才”向“现代工匠”转变、培养规格从“单一向度”向“多元维度”升级、培养场域从“在学校里”向“于职业中”拓展、培养模式从“相对割裂”向“跨域融合”转换、培养机制从“单侧施力”向“共同发力”延伸等思路构建变革路径及行动框架。  相似文献   

15.
“民族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学、民族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学科交叉概念,本质上即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民族文化传播和民族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在本体逻辑、社会逻辑和学科逻辑的耦合下,民族教育信息化衍生出“信息技术与民族教育深度融合、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条件建设、民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四个维度的学科知识内容。推进民族教育信息化的学科理论发展和实践建设,需要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服务”的观念变革,从“统筹部署”到“系统治理”的政策保障,从“政府主导”到“跨界融合”的模式转型,从“应用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技术革新,从“满足需求”到“共建共享”的服务升级,从而真正彰显民族教育信息化的时代内涵与价值逻辑。  相似文献   

16.
现代民族体育的“传统”追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现代民族体育“传统”内涵在不同时期的落脚点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对“传统”的历史和现在的文化差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客观认识“传统”的变异与时代性,把握传承中的基本特点,有助于我们达成同识,即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现代化”.因此,对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定位,其价值取向是实现其功能转换,其发展方向必然是传承的多样性、多元性特征,其目的是为现代多元文化机制体系提供一种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各民族相互交流不断加速的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或趋同或融合或并存.在文化的变迁和发展中,如何保护各民族的历史遗存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相似文献   

18.
商标是一种商业文化,商业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给民族文化提供资源,又受民族文化的滋养。我国现代商标名称作现的民族文化精神大体有以下几点:1.“德”与“利”的统一;2.“仁”与“通”的统一;3.“和”与“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是促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三个重要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源初形态上的中西之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时性上的古今之别,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属性和中华民族利益代表的身份属性等,共同驱动了“两者的结合”。从马克思主义维度,马克思主义中西之变中的中国化实践和时代化理论发展的要求,是推进“两者的结合”的现实之需;从传统文化维度,传统文化古今之变中的内容、方法和价值的现代转化,是推动“两者的结合”的发展之要;从中国共产党维度,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与身份属性、党的建设、党的治国理政的实际需要,是达成“两者的结合”的关键之举。  相似文献   

20.
天津市民族中学始终坚持以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品质、以特色发展深化学校内涵的办学策略,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民族政策有机结合,将“中华民族”的“大民族观”教育,与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有机统一;以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以培育优秀民族人才为目标,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润泽,实现各民族师生和谐发展的愿景,形成了“外显民族特色,内蕴和谐发展”的民族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