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张承志的新疆经验和新疆书写中,对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认知的高峰体验开启了观察新疆的魅力之门,考古学学术素养和知识分子情怀引导作者走向了对边缘文化的认同。他以一种外来者的身份融入了当地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生活,通过"美文"的言说方式解决文化隔膜的困境,由此形成其"文明内部的发言"的观察位置,为后来在写作中警惕和批判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提供了精神和生活来源。  相似文献   

2.
王蒙是我国新时期一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新疆的生活经历,使他实现了人生的一个重大拐点,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他的文艺观,为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帮助他形成健康、成熟、开朗、宽容的人生观,从而影响了新时期以来王蒙文学创作的总貌,为作家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师而奠定了雄厚的思想、艺术和生活基础。但是,王蒙与新疆之间其实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新疆既有大恩于王蒙,王蒙也有力地馈赠回报了新疆。王蒙对新疆文学至少有五个方面的意义,即王蒙对新疆文学界的精神引领意义、王蒙新疆题材文学作品的经典意义、王蒙深入新疆底层生活的表率意义、王蒙吸收融汇多元文化的启示意义以及王蒙传播新疆文化的桥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新疆生活的十六年,特别是在伊犁巴彦岱乡与维吾尔族农民共同劳动和底层生活的磨练,成就了作家王蒙,促成了他积极健康、成熟通达的人生意识,为他新时期复出文坛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承志在创作中执著地恪守“为人民”的原则,努力寻找与底层民众结合的形式,从而成就了他的真诚、痛苦以及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5.
王蒙关于新疆题材作品中文学描述与文化记忆命题值得关注。在他新疆题材作品中包含着城市场景文化记忆,乡村历史文化记忆,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记忆,“文革”文化记忆,情感文化记忆,充满了作家对新疆人民的感恩情怀,也感动着读者大众。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当代作家张承志为题,分析其精神结构和人格理想,评析了作家追求超然的人格力量、张扬宗教旗帜的独特审美倾向,借以探寻作家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7.
张承志文本中的死亡话语表现在草原场景、红卫兵情景和伊斯兰教宗教语境三个方面。他的英雄之歌是在依恋着英雄、追寻着英雄、怀念着英雄的时侯,再一次为英雄的引吭高歌,这高吭是激昂的赞歌,也是感伤的挽歌,更是张承志与自己理想中的英雄之梦的庄严告别。  相似文献   

8.
《文学教育(上)》2011,(5):158-159
王蒙新疆题材作品集《你好,新疆》日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举行的首发座谈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司马义·艾买提称王蒙是“维吾尔族人民的亲密朋友”。他说,我跟王蒙同志是老朋友,  相似文献   

9.
王家新不断寻找着诗歌中的再生力和自我主体,挖掘着自我生存的思想深度以及与微妙的精神世界相互续接.新疆特有的地貌、风情和奇幻体验,以及对自我生存的思考都为王家新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王家新在语言、文化、生存、灵魂四者之间相互穿梭,使其诗歌中的新疆书写兼有历史语境的真实和对生存、语言、灵魂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张钰 《文教资料》2014,(31):57-58
张承志是一位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作家,从1978年开始写作到之后创作出《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等著名作品,无论从其个人经历还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他经历了多次的徘徊与找寻,有缺失时的不安,有找到时的欣喜,也有认清那并非真正皈依的彷徨,及再次踏上找寻之路的坚忍。张承志从未放弃,一直带着崇高的理想、秉着清洁的精神,在为他的思想、为他的心灵,找寻一个栖身之所,找寻一个灵魂家园。  相似文献   

11.
王蒙是当代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曾经在新疆生活十六年,并掌握了维吾尔语言和文字。新疆经验对王蒙新时期以来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维吾尔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更加直接。可以说,没有新疆经验,就没有新时期文学中的王蒙。  相似文献   

12.
社会进步的程度,应以生产力尺度和人的尺度来衡量,不能为了经济的一时发展而以精神文明的牺牲为代价,绝不能放纵私欲,为邪恶作怅。为此,必须摒弃社会“自然”进化论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观点。我们应追求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进步的完美统一。张承志、张炜、梁晓声等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批判正是以这二者的完美统一为目标的,那种认为他们的道德批判是鼓吹道德理想主义或文化冒险主义的观点则是错误的。张承志、张炜等作家的道德批判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旗帜鲜明地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真正地以人民大众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力;二是追求大写的“人”,力倡去恶扬善。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道德批判是提倡人要战胜平庸,追求崇高,而并非是宗教的、与世俗和凡人无关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新疆伊犁生活的最底层,王蒙受到了维吾尔民族智慧的启迪与熏陶,他以“乐生”精神为支撑,获得了超然物外的清醒,经历了人生中难忘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4.
建国以来变动频仍的历史进程和不愿定位于书斋型知识分子的个性气质决定了王蒙必然是一个不安分的自我,一个复杂的存在个体,混合着文学家、政治家、思想者等多个鲜明的精神维度。他的小说创作就是他这种“多棱体”性格的重要显现形式,伴随着时代进程的推移和创作观念的变化,而呈现出由政治书写到政治“祛魅”的艰难转型轨迹。与时俱进的艺术探索和思想突破同不可遏制的“少共”怀旧情感长期交织在一起,导致了他小说创作理性与感性的尖锐冲突,与现实既保持着一定的张力又保持着一定的合力,展示了鲜明的杂色状态,隐现出他既肩负着内化于骨予里的历史重任又带有着倔强的个人性格和个人才情的双重品格,显示了一个文学史意义上的个性独异、难以替代的小说家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15.
伍尔夫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流派的重要代表作家,王蒙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几篇新作曾被称为“中国的意识流小说”。两者的小说在艺术手法的选择上确有不谋而合之处,但在创作背景、思想价值取向、叙述策略、内部结构等方面存有显豁的不同。本文在以上各个方面的探寻中,对意识流小说进行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解读张承志的作品,伴随我们的是那种渗透在血液中的民族大义.慷慨激昂的文字叙述着他内心的悸动和对生活的感悟。而“清洁”却在他的文字中贯穿始终。他怀着一颗纯净的心皈依了他的信仰,用他真实的笔触带给我们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他不愿污浊沁浸染了那个神圣民族的血和泪。他的作品中也无不流露出对劳动人民高洁品质的讴歌以及对清洁的渴望。  相似文献   

17.
黄越华 《文教资料》2012,(20):17-19
从叙事学角度看,王蒙和普鲁斯特意识流小说均采用多重叙述视角展示众多人物的各自心理,形成多声部复调的艺术世界;采用心理时间结构文本,文本叙述时间在过去、现在、未来之间来回穿梭;采用了自由联想、梦境、感觉印象和内心独白等意识流的叙述方式。不同的是,普鲁斯特意识流小说,根植于伯格森的非理性哲学,表现人物复杂的意识、无意识心理活动过程,没有完整的情节,是记忆的断简残篇;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根植于理性主义、现实主义传统,融入了中国古典的美学意境,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在心灵世界中的折射。  相似文献   

18.
从描绘内蒙草原风情到书写神秘复杂心灵,张承志不断在创作中建构自己的心灵王国。他改变的是单一的参照尺度,一如既往的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承担的道义责任和对内心信仰的执着坚守。张承志对草原的深情叙述是对青春岁月的追忆,浪漫中夹杂一丝感伤;对哲合忍耶牺牲精神的盛赞,偏激中是对弱小受欺的愤懑和对人类理想、信仰缺失的担忧。张承志在贴近这些文化时,持平等与尊重之态,汲其营养的同时保有反思,其作品中极具地域特色的草原沙漠画凝聚着对生命的沉思,充满宗教情怀的叙述流淌的是一个正直知识分子的一腔热血。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散文作品有十分浓厚激烈的伊斯兰宗教情绪.在文化冲突与融合语境下,人类不同文化终将融会贯通.所以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是相对的、暂时的、局部的,而交流与融合是大势所趋. 作为一个有着大众影响力的作家,把自己对某种宗教的狂热信仰作为普世价值标准加以书写,是不恰当的.张承志应该成为一个具有宗教哲学家胸怀的作家.  相似文献   

20.
文章试图通过对<金牧场>的分析,揭示出宗教(在此特指伊斯兰教)文化是怎样深刻地影响了张承志的文学创作,使他的作品由内而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极其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