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我们的热切期待课程,从开发主体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实现提升学生"学习素养"为核心的教育目标,国家与地方系统地安排了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更有隐性课程在发挥作用。同时,许多学校针对教师和学生实际,编制、实施着相应的校本课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课程方面的具体体现就是,国家课程中安排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它们可谓落实小学德育目标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2.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位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由学校开发的课程。它具有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作用,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互补性课程。文章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遵循素质教育理念,探索如何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体现办学特色、校本教学内容的选定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等,让校本课程成为学校的特色教育。  相似文献   

3.
教育实习作为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课程,对未来教师明确职业定向、形成教育信念、生成实践智慧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实证调研,当前师范生教育实习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建构以效率为取向;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大学与小学以互惠为关系;国家支持性政策处于缺位状态。针对上述原因,教育实习课程改革的对策为:课程建构从"效率取向"走向"意义取向";大学与小学从互惠走向合作;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国家教育实习政策。  相似文献   

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校本课程"这一理念的提出,维护了学校的办学主体地位,鼓励学校办与自己学校学生相匹配的特色教育.因此,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精神、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和意义的基础上,以学校为主体,以课题为载体,以教研为平台,全面推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5.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性质是教育民主。课程改革再出发的基本方向是:让教学变成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的根本转型;让教师成为课程领导者,构建每一个学校自己的课程体系;让课程决策走向分权,实现国家、地方与学校课程权力的分享、互动与融合。就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当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彻底摈弃"凯洛夫教育学"的传递主义和训练主义教学体系;改变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虚假探究"和"虚假对话"倾向。为此,我们需要将教学理解为师生合作进行的真实研究,其根本特性是关系性与探究性;需要把教师和学生视为"学校学科"的主体;需要把教学变成学生探究。唯有如此,才能构建适应信息时代、民主化时代和知识社会需要的"新教学"。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体系的建设成为每一所学校所面临的新的课题,我校在国家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要求下,秉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全面加强和完善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积极探索国家课程学校化实施、地方课程综合化建设;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本土特色,加大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特色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了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课程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取向就是要改革学校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在社会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适应社会,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和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有证据显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在学校,在学校的课程和学校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实然"的课程是给定的,是以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也只是对课程的解读。希伯特等人认为这样的课程存在的最主要问  相似文献   

8.
发展性教育理念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大量教育实践总结提出的全新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学生主体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发展、教育协调发展"。这四个要义高度概括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本质特征,揭示了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教育科学  相似文献   

9.
<正>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这标志着我国课程改革和课程管理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的结构。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课改的核  相似文献   

10.
国家深化和落实教育综合改革过程中,教育智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教育政策的"问题确认"、体现信任互利的"善治取向"和契合知识应用的"信息交互"是教育智库建设的逻辑起点。高校作为教育智库的主体,其功能主要体现在致力顶层设计规划,服务政府决策;搭建协同交流平台,提供重要政策咨询;着力人才培养,丰厚公共智力储备。合作办学作为落实教育智库功能发挥的主要形式,通过建立起以理事会、学校发展委员会、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为核心要素的新型现代学校治理机制,来进一步激发与促进教育活力。  相似文献   

11.
蒋耀龙 《现代教学》2012,(Z2):96-97
"绿色指标"为上海教育转型指明了方向,为教育回归本源提供了保障,也对校长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经过近年来的实践与思考,对"构建绿色教育生态和评价机制以及校长在课程领导方面应有的作为"谈几点想法。一、校长应着力于打造学校课程文化校长应注重建立"学校课程改革开发奖励机制",引导教师积极开发学校特色课程,大胆对国家课程实施分级、整合等校本化改革;注重不断丰富课程载体,组织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读书节和社会实  相似文献   

12.
倡导"适合的教育",让教育回归本质,体现以人为本,是职业学校办学的重要任务。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在专业群建设、课程改革及教育教学具体实施中都体现了职业教育"学生为主体"的适用性,符合本地区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打造各类课程多位一体的"三全育人"课程体系,上海高校率先举起"课程思政"的旗帜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高等院校在推行"课程思政"过程中,必须抓住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结合学校特色与教育主体的特色寻求突破点,推动高等院校"课程思政"有效实施,从而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4.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助推了教师教育课程的转型,提升了教育类课程的地位,有助于转变学生对教育学科的轻视态度,提高教师职业在社会成员中的认可度。教师资格证国考聚焦师范生核心素养的考核,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适应教师资格证国考,就需要走课程教学和资格证考试相融合的道路。在"课证结合"的指导下,关注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与现实的结合;在"新型学习观"指导下,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在"智能技术"支持下,优化教育手段;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前提下,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06年起,俄罗斯联邦政府开始实施"国家优先教育工程"项目。该项目主体内容包括最优秀的教师、富有创新精神的学校、支持优秀青年、国家对初等和中等职业培训机构的支持、对高等教育机构创新性教育项目的支持、将互联网引入教育、向学校提供教育及视听器材设备、为农村地区的普通教育机构购买校车、实现教育区域系统的现代化九大部分。  相似文献   

16.
生命教育是一种追求教育本真的全新教育。东北师大附中初中部(明珠校区)在学校课程改革实践中成功地融入了生命教育理念,为学校课程注入了生命活力。课程改革目标:在生命教育理念下统整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相似文献   

17.
正前不久,海南省教育厅下发通知,在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改革小学生考试成绩呈现方式,逐步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加评语"的评价方式。海南省教育厅要求,各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减少统考统测,小学低年级不得组织学校统考。合理安排学校作息时间,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教育教学活动时间;严格按照国家、省课程方案开齐开足各学科门类课程,科学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合理布置学生家庭作业,严格控制作业量。  相似文献   

18.
《课程.教材.教法》2019,(10):131-137
经历百年沧桑,我国学校音乐与美术教育已从初创逐步走向成熟,在2001年课程改革后,国家和社会对于学校艺术教育的关注度迅速提升,增设了艺术课程。但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艺术教育仍显薄弱,这严重制约着我国艺术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教育公平的实现。本文对我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瓶颈问题进行梳理,分析艺术教育在农村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行性因素,并因势利导地提出,以"艺术教育综合课程"模式推动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显示出中等职业教育在功能、内涵、输出等各方面与社会相互作用的不谐调和不同步,对中等职业教育的理念、体制、课程等诸方面进行广泛而深刻的调整和改革已是当务之急。课程改革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和载体是改革中的重中之重。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应以实现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为出发点,以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为着眼点,以人力资源开发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一、课程改革要以教育为本,不能以职业培训为本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面向的主体是经九年制义务教育后…  相似文献   

20.
一、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要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方针,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学校教育哲学,学生需求评估以及学校课程资源。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