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句教”既是王阳明一生理论探讨的系统总结,又是王学分化的起始。“四句教”本身的善与恶、本体论与修养论的矛盾,对王学的分化正好起着催化和导向的作用。江右一系以“复见本体为学的”,“主静”“守寂”,最后成为“守寂废照”;浙中王龙溪“超悟独得”,“从先天上立根”,结果又成为顿悟之学;泰州一系“自然率性”,“认欲为理”,却又成为自然人性论。这一走向王学乃至理学反而的结局说明:他们对王学的反叛程度与其继承程度,正好呈现着正比关系;而作为王阳明一生探讨总结的“四句教”,正是这一分化的逻辑根源。  相似文献   

2.
逆觉体证是阳明心学美学审美工夫的显著特征。阳明心学美学的工夫是内求诸心的心上工夫,心体和工夫是辩证统一的。诚意、致知、格物作为道德实践工夫,是依良知而又指向心体的,“心”是工夫的内在依据和动力,同时也是工夫的目标。本然之心经由工夫过程超越实然达于应然,臻于境界。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的思想曾一度被人们作为唯心主义予以批判,然而至今其心学思想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王阳明的“心本论”思想中的身心观,认为心理是生理的主宰;他的人性观反映了现代心理学的人性论;心物观及致良知观反映了现代建构主义知识观与学习观。  相似文献   

4.
正是王阳明蕴含智慧的哲学思想及其重要的现代价值,使王阳明历经五百年仍备受关注.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是阳明学的主要哲学命题,知行合一则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特色.王阳明哲学的现代价值也充分体现在其注重实践的哲学精神、自我超越的生命境界以及万物一体的普世价值中.本文阐述了王阳明哲学思想,并对其现代价值进行探讨,以...  相似文献   

5.
王龙溪和王阳明之间的学术关系是研究阳明学整个运动的重要内容,对其的考察可以有助于深化对阳明学发展的认识。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龙溪之于阳明有两重关系,即本体良知上的相应和功夫理论上的脱离。对于以阳明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来说。相对于本体上的相契,功夫理论上的偏离无疑更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龙溪在功夫理论上对阳明实地用功的脱离。客观上导致了阳明后学末流脱儒入禅的思想局面,成为后世思想界批判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将兴办教育看成是转变风气和立政治民的根本.王阳明的德育思想是他系统性哲学思想的体现,包含着“致良知”的德育宗旨,协调统一的德育理念.这些思想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阳明德育思想中,“立志”是德育的根本,“知行合一”是德育的原则,启发式教育是德育须遵循的规律,情理交融、寓教于乐是德育的有效方式,对我们今天的学校德育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阳明哲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可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天下一家"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升华,使阳明的"天下一家"思想变得更具时代性与现实性。"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精神与宗旨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进一步发展,这与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的观点相贯通。此外,阳明"致良知"的功夫论又为"一带一路"建设所遭遇的问题和挑战提供了道德修养角度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8.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论学语录和书信集,集中体现了阳明心学的核心观点。通过整理他“知行合一”系列的思想与言论,结合其政治、军事生涯的实践与履历,展开对高校实训实践课程或产教融合的有益思考和探索,希望能将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真正落地,帮助学生较快适应新时期、新行业、新业态的岗位要求;指导高校深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撑、引领产业发展,使企业能够获得优质人力资源,推动自身管理升级,从而为促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道德与审美的圆融是王阳明心学的审美诉求和价值体现之一面。良知是解读王阳明心学美学的出发点。良知的二重性对情与理的完美融合及其在心与物的展开中的完美统一凸显出阳明心学的美学色彩。良知二重性内在地规定了理(志)与情的统一,道德品格与审美品格的统一,这种统一落实于现实个体生命之上,就使阳明关学呈现出以道德与审美的圆融为核心的美学追求。同时良知个体性对审美主体性的高扬和良知普遍性对人之生命价值的关怀又赋予阳明美学新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是中国文学的典型特征,王阳明曾有与“茶陵派”“七子派”诗人群体砥砺词章的经历,既能继承中国古典诗学传统,又能接受当时优秀的诗学理论。诗歌创作中,他能广泛吸收唐宋诗的长处,情理并重,故其诗可作为窥探其精神情志的途径之一。阳明在其诗中多次写到“初心”,期望不要负了初心,“初心”就是其思想的真实表露。在诗歌中,“初心”时而指圣贤之志,时而又指归隐之情,看似矛盾而实则统一。他以圣贤自期,一方面积极进取,为道而仕;一方面又归隐讲学,复兴师道,追求内圣。在他身上,仕与隐、内圣与外王,看似对立而实则合一。通过结合其生平经历与交游等资料,解析阳明诗中“初心”的内涵,探讨其初心的矛盾又统一之特性,可揭示阳明之向往隐逸乃是表象,成圣才是目标,如此他方能内外兼修,最终达到无入而不自得之境界。  相似文献   

11.
在凉山文化场域内,作为文化活体的"四言八句"濒临绝境或已消失。但这朵古老的民间文艺奇葩不仅是民间狂欢文化的重要构成元素,更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底层社会传承的重要载体,历史上对维系社会组织的细胞——家庭的稳定,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过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中,它仍可发挥独特作用。因此,应着即开展抢救性搜集整理,探寻在利用中保护与传承的途径,使这一民间文化项目重绽绚烂之花。  相似文献   

12.
"德性"虽是儒学非常根基性的一个概念,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拥有的内涵却不同。它主要包括这几方面内容,即:蕴藏在人性之中的"至善"之性、人先验具有的对宇宙万物真实本性的认知、人从情欲向"至善"之性超越的过程、人的形体认知能力。其中,第三层内涵最具有代表性,因为,儒家诠释"德性"概念的目的就是要挖掘蕴藏在人心当中的善,而由于对人性之善的理解不同,才造成"德性"概念其他内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与他几十年的潜心苦读是分不开的,王阳明在自己的治学经历中亦总结出了独特的学习方法。他强调为学首要在立志,树立理想和目标;学习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个人的心得体会,而不是书义;另外,为学还要专精,抓住根本,体会本质精髓;学习的过程中亦离不开师友的教诲和警励。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扬弃朱学、自创新说之后,在修身工夫诸环节中一直是将"诚意"置于优先地位的。他提出了"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将"意"的感应机制视为人与现实世界关联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批评"务外遗内"的朱学和"是内遣外"的禅学之同时,坚持以超越内与外、整合心与物的"合内外"作为自己新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可分渐次深入、不断成熟的三个发展阶段,不仅每一发展阶段有一典型事件作为标志,而且每个阶段有其自身的特点,值得人们去探索和了解。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在良知学说的基础上,从哲学的层面思考教育问题,通过“致良知”的修养功夫和诗教乐教的道德教育,追求一种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想人格,构建起一套独特的美育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汉字构形学的角度研究汉字"教"。"教",蕴藏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它沉淀着古人的教育观念。从它的构件剖析中发现,教育学中研究的主要问题(诸如教育的施受对象、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的课程设置、教育的根本目的等问题)都简约地体现在"教"字之中了。  相似文献   

18.
由于诸多原因,王阳明认为辞章之学与圣贤之学存在着对立,使得其对文学创作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在热衷辞章之学的时期里,他至少是文学复古主张的赞同者.虽然从总体上,他认为文学创作的价值不高,但其自身文学创作成就很大.在明代文坛上,他的诗歌、散文都有较高地位.其政论散文有充沛的气势、严密的逻辑;夹叙夹议为主的散文善于借机开导;情感真挚自然;议论深刻透彻.  相似文献   

19.
从“体教分离”到“体教结合”,再到“体教融合”“体回归教”,其背后是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实事求是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竞技体育的现实逻辑,是根据国家的发展需要和现实条件,在不断改革中最有效率地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中国智慧。当下的“体教融合”,指明了未来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但其内容和力度依然是在体育体系、教育体系“双轨制”下的“有限度地融合”,且“体教融合”的目标与到达指征还不明确。研究认为:“体教融合”的改革应是有方向、有目标、有结果预测的“体教合二为一”的过程,其到达点应是“体融于教”,或者说是“体回归教”,即中国青少年竞技体育的训练与竞赛逐渐回归国民教育系统,青少年运动员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体育特长得到超常发展,从而建立以国民教育系统为主轴,以体育社会市场体系为辅助的竞技体育“新举国体制”,促使中国竞技体育得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20.
存在句是英汉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句法现象。本文把英语里"there"引导的存在句与汉语中"v 着"类存在句进行对比分析,从其结构形式,动词特点及语法意义等方面讨论他们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