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孕育题材今年是伟大的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也是他的《阿Q正传》问世六十周年。这就是说,鲁迅正当他的盛年(一九二一年,四十岁)创作了这篇震惊中外的不朽名著。诚然,《阿Q正传》是中外读者心目中的一颗明珠。六十年来,不少鲁迅研究者,以毕生的精力,学习和研究鲁迅这部杰出的作品。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谈话  相似文献   

2.
在中学语文界,一方面,大家都承认鲁迅及其作品的伟大,另一方面,却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不喜欢鲁迅和他的作品,认为其作品“深奥”“难懂”“怪僻”;其人尖刻,爱骂人,动不动就对人“打棍子”“扣帽子”。所以,有一部分教师比较抵触鲁迅作品,对鲁迅作品教学不是积极钻研,而是消极应付,以致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气。  相似文献   

3.
<正>在我小的时候,可看的书不多,鲁迅先生的书却应有尽有,因此,早早地,我就读过他的许多小说,我集藏的第一套国内名著就是《鲁迅全集》。但我知道鲁迅与美术关系的密切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鲁迅是新兴木刻运动的支持者与倡导者,有一张著名的照片反映了他与青年木刻家的交往。他是书籍装帧方面的行家,亲自设计过不少封面。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作品比较难懂,许多青年因为读不懂鲁迅的作品而冷淡了鲁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许多专家、学者、教师都'人为鲁迅的作品必须加注。李何林先生说:“首先要帮助多数青年基本上能够看懂,这就应该对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品详加注释和讲解的必要。”叶圣陶先生也认为:“鲁迅正文中有些地方,应该加注。”课本中鲁迅作品的注释一般是比较详细的,所要加注的只是词语方面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有三。  相似文献   

5.
一周立波创作的民族化道路,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三十年代;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建国以后。三十年代,中国的革命文学还处于幼年时代,迫切需要外国革命文学的滋养,周立波便“借翻译的作品来肥沃素来穷乏的园地”。他曾经翻译过普希金的《杜布罗夫斯基》、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基希的《秘密的中国》以及其他许多外国作品。他还写过许多文章,评介巴比塞、肖伯纳、马克吐温等作家和波兰、西班牙的文艺运动。发表过研究外国传入的新兴文学形式——报告文学的论文,并写过许多报告文学作品。一九三七年他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任编译处长兼文学系教员,讲授《名著选读》课程,分析过歌德、左拉、莫伯桑、托尔斯泰、高尔基等许多作家。  相似文献   

6.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和思想大家,鲁迅先生影响了几代人.直至今日,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还在不同角度以各种方式延伸着.对于当代人来说,这种维度不仅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参量,更成为体验人生的必要准备.鲁迅先生推崇“拿来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可以感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或痕迹.观看电影是鲁迅先生一生中的“三大瘾”之一,这种持之以恒的偏好也因此形成了他作品的一些特性.因此,根据鲁迅先生的小说,考察其创作中电影化元素的呈现与流变,成为探究鲁迅小说真相的另一种可能.不仅如此,在“视听时代”来临的当今,对这类创作轨迹的追寻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鲁迅 ,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一面旗帜。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 ,同时 ,还有一些作品与鲁迅有关。因此 ,在语文复习课中 ,通过作品探寻鲁迅的心路历程 ,对于学生深刻认识鲁迅其文、其人 ,进而感受鲁迅精神的现实意义 ,无疑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一 )鲁迅作品中的鲁迅鲁迅 ,出生于没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三味书屋、“百草园”伴他孤寂的童年 ;严厉的老先生 ,枯燥的书本为他打下浓厚的古典文化基础 ,也为他日后的叛逆性、斗争性提供了依据。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记录了这种喜忧掺杂的生活 ,也透视出童年鲁迅渴望自由、…  相似文献   

8.
<正>众所周知,鲁迅的作品深广、博大,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初中语文学习,就必须要直接面对鲁迅的经典名著,这对他们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因此,教材关于《朝花夕拾》的“名著导读”部分,明确提出“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9.
引言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的作品中,杂文占了很大的比例,具有极强的战斗性。同时,他还创作了诗歌、小说、故事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鲁迅经典名著《朝花夕拾》的导读路径有三:引导学生感受鲁迅的童年生活,感知文学,理解人性;深入研读,还原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朝花夕拾》中教育观念深入思考并评价,促进深度学习。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作品内涵深刻,有不少篇章比较难以理解。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除了斗争环境的恶劣使他的有些作品表现得较含蓄委婉外,更主要的是他大量借鉴怪诞、象征等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并不断创新所致。怪诞是鲁迅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他的小说、杂文和散文诗中的怪诞,已形成自己独有的特点。探究鲁迅作品的怪诞艺术,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他的作品蕴含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政治时弊的警惕者,他在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他的文章在中学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鲁迅的作品教学在中学老师的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鲁迅的文章是揭露社会的黑暗,国民的劣根性以及挽救民族于水火的内容与主题,他会用非常诙谐的手法表现出他的犀利,但是这也是他作品的难懂之处,我们大部分只能理解浅层的意思。他所描写不仅是拯救民族的"药",也是揭示民众麻木落后显形的"药",他的文章犹如利箭能射穿一切的黑暗。中学作品中鲁迅的教学确实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茅盾是中国杰出的现代文学评论家。他写了为数众多的作家论与作品论,评论了“五四”以来不同流派的作家作品,推动了现代文学的发展。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宗师,茅盾对他的评论比较多,是全面地实事求是地研究鲁迅及其作品的第一人。茅唐写《鲁迅论》的时候,和鲁迅“没甚关系”,“不曾见过面”,而是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许多文学创作中,知识分子始终是他作品关注的一大重点。鲁迅作品中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封建制度的维护者和追随者;封建制度的破坏者和反抗者。  相似文献   

15.
赵志 《文教资料》2014,(25):1-2
鲁迅与卡夫卡对于自己作品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鲁迅很注意整理和出版自己的作品,他生前的集子大部分是自己编辑,少量是经别人编辑自己校阅的。卡夫卡生前发表的作品不多,对于没有发表的大量作品,他曾在遗嘱中主张全部销毁。鲁迅的写作是功利性质的,致力于解放民族和启蒙大众,而卡夫卡的写作是非功利的。比较鲁迅与卡夫卡的写作态度,可以深入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颜色与人生     
生命可以用长短衡量也可以用颜色来比较。不管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还是有着复杂人生经历的伟人或恶人,甚至是“是非功过非两人,流芳遗臭本一身”的是非之人。综观其一生,他们的生命里大都有一种颜色贯穿始终,是底色,是本色,是生命的颜色。黑色·鲁迅说鲁迅是黑色的并非信口开河。他对自己的作品评价就是“太黑暗,有暴戾之气”。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之中,黑色都是文章的基调,如,《孤独者》《铸剑》等等。夜静,天黑,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寒气,难怪人们称其作品似冰冷的匕首。其实鲁迅肃杀的文风和他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有谁从小康之家坠入困顿地…  相似文献   

17.
《野草》的创作,明显地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首先是波特莱尔。鲁迅很早就接触和翻译过波氏的作品,《野草》从题材内容到主题构思及结构手法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能找到波特莱尔象征主义创作影响的痕迹。鲁迅在接受外来影响时,是立足于自己的创造的,他把外来影响的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自我艺术创造中,从而实现了思想的超越和艺术的独创。  相似文献   

18.
于长滨 《考试周刊》2009,(45):20-21
作为新文学的创始人之一,鲁迅对故乡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他像所有游子一样,深深眷恋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对故乡投去深情的一瞥,都无法摆脱对故乡的风物人情、人文景观、故乡文化的深深眷恋。鲁迅的许多作品都显露出凝结在他灵魂深处的那种强烈而持久的恋乡情结。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学术界没有争议。但是过去对他的艺术手法谈得较多的是白描,对这样一种简单化的概括,大家感到不满,这是理所当然的。近几年来,许多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鲁迅的创作方法,路子愈来愈宽阔,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是较多的论者是就鲁迅的某一篇或某几篇作品来下结论,这就不免以偏概全。例如根据《狂人日记》就判断它是意识流作品、浪漫主义作品,心理现实主义作品;根据《野草》就判断它是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小说“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所以,他作品基调是冷峻、灰暗的,人物是社会底层的(被损害、被侮辱者),内容是苦难、血泪的,甚至是血腥的,但我们读鲁迅的小说,却又会发现他的许多作品中常常写到笑。《呐喊》《彷徨》二十五篇小说中,除《一件小事》外,几乎每篇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