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微 《新闻世界》2012,(3):19-21
典型报道是我国媒体正面报道的重要形式。从2003年开始,《感动中国》在央视开播,作为典型人物报道电视栏目,它开创了一种新的典型人物电视报道模式。本文以2003年——2011年度《感动中国》为例,分析九年间其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的创新,通过分析节目内容风格定位以及报道模式,进一步探讨典型人物报道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来,全国各家新闻媒体打破典型人物的常规报道模式,创新思路,注重以情为线,用故事和细节刻画人物个性,成功推出一大批深入人心的典型人物,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相对其他媒体,电视典型人物报道难做,通过电视镜头报道的人物,往往千人一面、标签化,这样的人物没有亲和力,当然更不会感动人。那么,电视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呢?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家新闻单位推出了一大批典型人物报道。近年来,杨善洲等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一经媒体报道即掀起波澜,感动无数国人,典型人物得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家喻户晓的模范人物。这再次证明,新时期典型人物报道坚持三贴近,真实、本色、有血  相似文献   

4.
一、小人物登场:“微”故事书写典型人物新闻
  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上,央视一直扮演着“风向标”的角色,长期以来,在荧屏上的典型人物多为任长霞、牛玉儒这样勤勤恳恳、呕心沥血的公仆干部、优秀党员,牺牲生命的英雄人物,观众们在感动之余,对这些人物似乎总是缺少一些“接地气”的共鸣感和亲切感。2009年8月10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栏目用2分54秒的时间报道了网络红人“北京最帅交警”孟昆玉,首开人物创新先河(1)。2009年,微博诞生,2013年,微博已经成为数亿中国网民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微博同样成为新闻类节目的重要线索来源之一,小人物的“微故事”开始占据典型人物新闻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郭强 《新闻传播》2009,(6):28-28
典型人物报道一直是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宣传报道方式在发生转变,典型人物报道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典型人物报道对弘扬时代主流价值、塑造民族文化精神等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如何使报道更有传播效果、使典型更富感染力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论题,也是业界报道手法创新的永久命题。本文试图以文化认同为切入点,以《感动中国》为例,分析其典型人物报道中体现出的传统伦理道德、政治文化、民族/国家文化认同取向,借以深入探讨典型人物报道变革的前景及方式。  相似文献   

7.
报道突发社会事件,是晚报采编工作的重点。而突发事件背后往往有“典型人物”的身影,并容易被媒体忽略。近两年,《承德晚报》充分运用新闻策划,成功地在突发事件背后挖掘塑造出了两位“感动河北十大人物”,并让典型人物报道赢得了读者的信任和喜爱。  相似文献   

8.
《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从2002年起举办的大型人物评选活动,它以"感动中国"为评选主题,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该节目已经成为了中央电视台成功的品牌活动,并被誉为"中国人的一部年度精神史诗",在典型人物报道范式上可说是一种变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这几年在大西北跑边防,采写了一些人物典型报道,有得有失。如果要从人物典型报道思想性和可读性方面作些思考,我觉得还需要强调思维空间上的两个概念:“走近”与“背离”。“走近”与“背离”是一对矛盾。从写作的角度看,“走近”典型人物,就是接受感动,表现感染力;“背离”典型人物,就是欣赏优美,表现时代精神。寻求两的统一,我觉得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岳璐 《青年记者》2007,(12):103-104
从2003年开始,一个以“感动”为主题、以评选过去一年具有崇高人格魅力的10位新闻人物为主要内容的年度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这就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品牌节目——“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感动中国》在娱乐偶像当道的今天,推出一批张扬时代精神和民族传统的人物,无疑对社会的价值取向起着正面的示范作用,《感动中国》在典型人物的报道方面所作的创新值得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这篇带表扬性质的典型人物报道真像网友评价的那样“肉麻”吗?它真是因为“肉麻”而遭遇“封杀”?为何这篇让作本人非常感动的报道,却感动不了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余子瑛 《今传媒》2011,(4):40-43
相比于西方,典型人物报道是颇具中国特色的报道形式,本文立足典型人物报道策划,从典型人物单篇报道和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策划两个方面探讨当代典型人物报道的新形式。本文以2010年11月6日前主流媒体对房玫同志事迹的系列报道为例,对比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典型人物报道,用历史的、扬弃的和批判的眼光分析问题。另外,文章还从策划和组织新闻传播的角度,考察典型人物系列报道策划的问题。最终得出媒体同仁应从新闻策划的视角,立足新闻本位,打造媒体品牌,采取媒体联动式报道合力推动典型人物报道。  相似文献   

13.
典型人物报道,一直以来都是媒体日常宣传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展示时代风貌、引领主流舆论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典型人物报道历来为各级党报所看重。然而,笔者发现,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经历了持久的影响积淀后逐渐形成了某些固定的报道模式,传播学中称之为刻板形象。本文试就典型人物报道中刻板形象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冰点’98——寻回心灵深处的感动》是由李大同主编,精选1996年——1998年发表在《冰点》上的专题报道而成,读了这本书,我总觉得它的人物报道与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不同。不同在哪里?我认为根本的不同在于写作理念、写作目的的不同。传统的典型人物报道在于向人们提供可以示范的榜样;或在于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和普通意义的典型,体现流行的价值观,在这  相似文献   

15.
张畅 《东南传播》2018,(4):154-156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重要报道文体,在我国政治宣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数量和影响力比上世纪明显减弱。除却自身局限外,媒介环境、受众需求的变化均对典型人物报道效果产生影响。本文拟从"框架理论"出发,以《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及理论在实践中的表现,寻求新时期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典型人物报道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高校弘扬正气、引领舆论、倡导校风的重要载体之一。校报典型人物报道的作用典型人物报道可以在高校校园树先进、立典型,深入研究分析典型人物报道,有利于更好地从正面角度以生动的人物和故事感染师生员工,  相似文献   

17.
近三年来,长江日报每年都推出五六十个不同类型的典型人物,其中重大人物典型李先盛、匡宗仪、吴天祥等报道先后在全国产生了影响。作为中心城市党委机关报,我们努力在报纸宣传中确立典型人物报道的强项地位,加强典型人物报道的宏观策划,强化典型人物报道的宣传声势,着力追求典型人物报道的鲜明时代特色、深刻思想内涵和朴实表现风格,逐渐形成了典型人物报道的新特点。省、市领导和广大读者称赞长江日报的典型人物报道有深度、有力度、感染人。不少报道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有的还成为文艺创作的题材,被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这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抓好典型人物报道促进了新闻宣传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陈振云 《青年记者》2007,(22):80-81
创新是军事典型人物报道永恒的主题。唯有创新,才能改变一些军旅典型有报道力度、无受众感动的固有欠缺;唯有创新,才能铸就军队典型有历史纵深、无时空阻隔的传播力量;唯  相似文献   

19.
王凤敏 《青年记者》2021,(2):111-112
本文对中国新闻奖2015年至2019年的典型人物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究典型人物报道在当今社会语境下的话语运作规律。研究表明,典型人物报道的价值观呈现利他的精神品质,其面临的价值认同困境应当从语境配置和语篇结构两大方面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20.
“他(穆青)发现、报道了许多重要的典型人物。感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读者。而且,直到今天还在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穆青是可以载入史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