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何绵山老师主持的福建社会科学院海峡文化研究中心课题《闽台佛教亲缘》结题后,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并作为《闽台关系研究丛书》的一种,最近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台湾与祖国的文化亲缘关系,最先、最直接的就体现在台湾与福建的关系。而闽台佛教关系是闽台文化亲缘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闽台佛教一脉相承,密不可分,高僧大德,同出一门。可谓:两岸共烧一炷香,闽台同念一本经。但长期以来,对闽台佛教亲缘关系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何绵山先生这部近三十万字专著的出版,及时地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业界动向     
两岸合资共建闽台书城 大陆第一家由两岸图书业者合资成立的大型书店“闽台书城”属于综合型书店,座落于福建福州,其总资本额约2500万新台币,其中福建外文书店占65%,台湾业者占35%;组织架构上则由董事会负总责,董事长由福建外文书店担任,副董事长由台方代表担任。 闽台书城除了展售大陆一般出版品与外文图书,在台湾出版品上,初期以13家台湾股东(五南、联经、建宏、展书堂、三思堂、佳音、众文、艺轩、三采、广和、合记、台阳、天龙等)的出版品为主,而后逐渐以当地需要与购买力引进更多的台湾出版品。  相似文献   

3.
2007年是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第20个年头,作为闽台电视交流的重要项目,23集大型电视系列片《福建行·两岸情》顺利在台湾东森电视台卫视频道及岛内新闻频道(ETtoday)播出,在台湾观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反响。《福建行·两岸情》以其极具穿透力的视觉冲击和两岸血脉相连的情感关照,吸引着  相似文献   

4.
<正>福建是台胞的主要祖籍地,约占80%的台湾乡亲祖籍在福建。"同名村"就是台湾一些村落所冠籍的地名,与大陆祖地"同根,同源、同名"据台湾通志记载,闽台有190多处同一地名,91处同名村。耶一个个同名村,涵盖着海峽两岸绵延的宗亲、血亲联系,维系着不可割断的亲情、乡情之情结《闽台同名村》祧选出有代表性的同名村  相似文献   

5.
<正>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改革开放三十年,闽台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下了数不清的"第一"。《海西之路》专门用两集的篇幅论述闽台关系三十年的发展与变化,这也说明了闽台关  相似文献   

6.
何绵山先生撰写的《闽台文化探略》,已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此书进一步开拓了闽台文化研究的领域,高度浓缩了闽台文化精华,对闽台文化的各自特点做了可贵的探索。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为“福建篇”,下篇为“台湾篇”。“福建篇”内容包括福建的自然地理与历史文化、近代教会学校与福建女性、研究保护妈祖文化的意义、福建的书院教育、福建的金石、福建的古代书画等。“台湾篇”内容包括台湾的自然与历史、台湾文化的多元性、台湾当代佛教、台湾民俗活动的频繁性、台湾民俗博物馆、台湾的美术等。作者对闽台文化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析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1.加强闽台农业合作科技档案管理、开发是适应“海西”建设的形势需求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是中央赋予福建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是发挥福建与台湾的“五缘六求”优势,加强对台农业合作的重要方向,也是福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科技支撑方向。1979年以来,福建省农科院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对台农业研究,已主持承担了近20项国家、部、省级台湾农业相关问题研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1996年12月至1997年1月.我获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学术交流计划”的资助,前往台湾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学术访问。这次访问除了到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等学术机构参观访问之外,主要的目的还在于查阅台湾各地典藏的民国时期档案资料。这是我第二次去台湾。1995年8、9月间,我曾获邀赴台北参加由台湾中国近代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庆祝抗战胜刮五十周年两岸学术讨论会”,其间也曾参观过一些珍藏民国时期档案的单位(如“国史馆”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但时间仓促,走马观花,谈不上有甚么印象。此次时间、目的…  相似文献   

9.
从《闽台好滋味》在台湾地区的高收视率说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福建海峡电视台和台湾东森电视台共同制作的23集系列片<福建行·两岸情>在台湾地区播出后反响良好,其中的<闽台好滋味>更是获得了很高的收视率.本文对<闽台好滋味>为何能在台湾地区获得高收视率作了理论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康熙二十二年(1783),施琅率大军渡海,郑克塽降,台湾郑氏政权宣告结束,福建沿海战事平息。福建的政治、经济从此也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从汉初建立闽越国至清乾隆中,经过了将近2000年的时间;从唐代薛令之、欧阳詹等诗人文学家出,至乾隆中也有1000年的时间。福建历史的发展固然受到整个中华民族史的制约,但也有它的一些特殊性。例如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五代闽王、南明隆武都曾建都于此;明亡之后,郑成功更凭借洲岛形势和清廷抗争达40年之久。风尚民俗也有它的特点,当代文化史学家将福建、台湾划为闽台文化区当然也有其历史的原因。唐前福建的文教相对落后,唐代欧阳詹的出现,颇让闽人扬眉吐气,后人也一直引以为豪;千年来福建更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足以颉颃中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  相似文献   

11.
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有着极为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闽台文化内容丰富,对密切两岸关系,促进祖国统一具有重大意义。闽南高校图书馆在促进闽台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肩负着历史使命,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措施来参与保护和发展闽台文化。  相似文献   

12.
杨彩虹 《出版参考》2009,(20):34-35
编者按:2009年9月10日至19日,笔者随第四届金门书展福建参展团一行对台湾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巡回书展和出版文化交流考察,考察团从南到北,先后在金门、澎湖、台北、马祖等地举办书展、参观考察,在台时间虽短,但感慨颇深,特将此次宝岛之行的所见所感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3.
编者按:2009年9月10日至19日,笔者随第四届金门书展福建参展团一行对台湾进行了为期十天的巡回书展和出版文化交流考察,考察团从南到北,先后在金门、澎湖,台北、马祖等地举办书展、参观考察,在台时间虽短,但感慨颇深,特将此次宝岛之行的所见所感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14.
这些年,海峡两岸的交往与日俱增。1979年改革开放后至1999年的20年间,福建省接待绕道来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旅游观光、经商贸易的台胞300余万人次,批准来闽定居的台胞2000人,名列全国前茅。这是由于台湾省2200余万同胞中,有1800万的“根”在福建省。尤其是台湾省的陈、林、黄、张、刘、王、蔡、许、郑、李等大姓的“根”往往可以从众多的闽台两省家谱族谱档案中找到。一、陈姓陈姓是闽台两省的第一大姓。陈姓占台湾省总人口1/10。台湾省的陈姓家族,绝大多数是福建省闽南这一带移居过去的。从现有的闽台两地…  相似文献   

15.
闽台老年教育各具特色,有不同的经验和模式。开展闽台老年教育的比较和研究,对加强闽台老年教育的交流和借鉴,提升两岸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促进福建老年教育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茹慧 《新闻世界》2013,(1):142-144
当前正是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新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促进了海西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了众多台湾人民的关注。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出台与实施,展示了两岸各项合作交流的新局面。允许台湾电视落地平潭这一政策的提出,展示了闽台传媒交流的新局面,但台湾电视如何更好地落地平潭,发挥服务两岸观众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此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与见解。  相似文献   

17.
裴理 《大观周刊》2012,(31):26-26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在元、明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并驻兵设防。明朝天启元年(1621),台湾被荷兰殖民者侵占,后被郑成功收回。1683年,清王朝统一了台湾。郑氏集团对台湾经营了二十余年,先后经历了抗清复明、收复台湾、三藩助叛、偏安顽抗等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台湾郑氏集团与清王朝的关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性质也由反抗外族侵略的正义性逐渐转到了成为地方割据、阻碍国家统一的性质上来。  相似文献   

18.
系统梳理海峡两岸乡村文化建设比较,重点比较有关两岸及闽台乡村文化传播、发展、利用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发现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比较视角的相关研究阙如,结合闽台乡村文化传播策略和发展路径的应用对策比较研究匮乏。阐述闽台乡村文化传播策略的比较研究思路,主要包括福建美丽乡村建设与台湾乡村社区营造乡村文化建设的异同点,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符号等方面的策略比较,闽台在乡村文化与产业发展、乡村治理、城市文化的互动发展的比较,采用比较研究、个案分析、扎根理论等方法,选择闽台的历史文化名村具体案例研究。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所指的“海峡两岸”特指福建与台湾。“海峡两岸旅游区”已被列入国家“十一五”优先规划和建设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本文分析了闽台两岸在旅游资源、客源市场、政策等方面的优势,并在旅游线路对接、旅游市场宣传等方面提出了海峡两岸合作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区域文化的研究在日渐升温,闽台文化区域倍受瞩目,本文从闽台文学渊源、创作题材交融、闽台诗钟竞咏、闽台作家往来四个方面论述了闽台文学交流的历史,从总体上看,福建文学对台湾文学的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