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蒋霞 《视听界》2002,(3):92-92
许多记者都知道在日常采访中要做到“眼到、心到、口到”,却往往忽略了“早到”。其实,“早到”是一个重要环节,有时不仅能决定一篇稿件的成败和质量的优劣,还能意想不到地获悉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写出有深度的独家报道。  相似文献   

4.
5.
方丹  钱国宏 《记者摇篮》2004,(11):23-23
现场短新闻是再现现场新闻事实的精短报道。再现现场新闻事实,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再现内容:一是新闻事实的再现:二是新闻现场的再现。近年来,由于现场短新闻具有新闻价值较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粹的特点,纷纷见诸报端.一时成了采编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7.
李明文 《军事记者》2004,(11):30-30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一种美。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清代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云:“何以谓之有意境?日: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出其口。”通俗地说.情与景会,意与象通.如诗如画,真情感人。任何体都不拒绝意境的产生,意境是高层次审美的体现。新闻意境,是记、编辑审美创作的成果,是传播写人、写景和叙事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融合的产物,具体指新闻作品中有着丰富蕴涵和情景相谐的画面。  相似文献   

8.
9.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10.
11.
陈健兵 《新闻前哨》2002,(12):40-40
如何拍好和用好新闻照片,一个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鉴别标准就是看新闻照片是否有新闻意境。一、新闻照片必须有新闻意境什么是新闻意境呢?新闻意境是渗透着新闻摄影者某种感情的生活图景所构成的新闻作品的意蕴和境象。新闻照片是对新闻事实忠实的纪录或表述,必须遵循新闻的真实性原则,用栩栩如生的图像迅速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有新闻价值的人和事。新闻照片是一种视觉新闻,它是通过照片上所看到的背景、人物、物体反映新闻主题,使读者具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这就是新闻照片的纪实性。如果一张照片没有新闻意境,它可能是一张艺术照片…  相似文献   

12.
贾义平 《新闻采编》2000,(5):32-32,33
如果我们站在历史长河的这一端,回首历史的那一端,我们会看到,新闻事业在纪录人类发展的历史,在促进人类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而当我们展读当前数量巨大的报刊,纵观大千世界的异彩纷呈;或者坐在电视机前领略流动的画面带给我们的种种信息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新闻”这一概念已经全面进入了声、光、电的时代,新闻竞争异常激烈,受众对新闻的认同已经不仅仅局限在信息量的大小,更注重对时效性的解读。因此,媒体应充分重视加强时效性,给读者带来快捷、准确的信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3.
14.
在一个日益走向透明和开放的社会里,没有什么比对事实真相的封锁、封闭和掩盖更令人感到与时代格格不入了。新闻记者作为时时把握社会脉搏律动,并向公众报道事实真相,唤醒社会良知的职业工作者,当这种掩盖和封锁发生在自己身边时,我们尤其感到不解和震惊。  相似文献   

15.
后勤 《新闻前哨》2003,(6):19-19
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一般有一个变动演化的过程。一名称职的记者,只有思想、观念上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和审视新闻事实的发展动态,才能准确把握其走向、规律,逐层挖掘新闻题材的内涵,报道出应有的深度。  相似文献   

16.
17.
18.
英雄探妻曾经280趟上阿里高原,被兰州军区命名为“高原汽车兵”的英雄张良善,永远不会忘记1992年10月妻子何桂丽因难产病故时,自己不在她身边的痛苦情景。8年过去了,他不知多少次戴着军功章,来到妻子坟前。他觉得自己无论多么坚强,都需要来这里汲取一种只有爱才能给予的力量。(《英雄探妻》这幅摄影作品获第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近来,电视屏幕和报刊上频频出现中国火箭成功发射“神舟”四号宇宙飞船及“神舟”四号凯旋的镜头和大篇幅的新闻报道,激起了人们对“航天”这个神秘天疆的特别关注。 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此,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时代,新闻报道也拓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始遨游太空,从而揭开了我国航天新闻报道的序幕。经历过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人们,心中都定格着这样一个镜头:卫星发射当天,人们聆听着收音机里的“东方红”乐音,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在如潮水般涌动的人群中,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成为大家竞相争读的新闻“大餐”。 此后,我国自行研制的一颗颗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定位卫星、海洋卫星相继升空,“亚星”、“澳星”、“铱星”等外国卫星也由我国的“长征”系列火箭顺序送入预定轨道。空间探索多一项成果,航天新闻报道便向前迈进一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航天新闻报道已从单一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从纸质到网络,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从记者选择第一手材料,到编从辑对记者、通讯员稿件的选择加工,再到主任、总编对稿件的最后定夺,无一不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过程。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选择是所有环节中最重要的,因为“记者对于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决定了新闻作品的水平,新闻作品的水平又影响到受众对新闻事实的认识水平。记者认识和反映新闻事实,是新闻实践各种力量的交汇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