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孔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就是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力地表现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刘兰芝这一正面人物,无疑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主人公形象,评述者历来颇多。笔者这里着重分析其他几位次要人物的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要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要塑造各种各样的典型形象,要写好人必须首先熟悉人。这些都是必要的前提,但并不等于说只要有此条件,人物形象就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了。我们要写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还须注意运用一切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由于文学样式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段也不相同。就拿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的两个主要文学样式——小说和剧本来说,话剧主要是靠对话;电影  相似文献   

3.
肖像描写是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运用得好,就能创造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典型形象,使其永远活在读者心中.鲁迅先生正是借助其独具特色的肖像描写,才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光彩夺目的艺术典型:阿Q、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这些人物形象,已成为广大读者有口皆碑的不朽艺术典型,但鲁讯小说,在肖像描写上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独到之处呢?本文试就这一问题略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4.
文艺是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形象是以人物形象为主构成的。对比是刻划人物形象的一种常用的有效的艺术手法。马克思在论莎士比亚的悲剧时说:“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恩格斯在批评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指出:“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这封信中,几次用对立、对比、对照这些概念来谈作品中人物性格的描绘。鲁迅先生也重视运用这种方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他说:“优良的人物,有时候是要靠别种人来比较衬托的,例如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是通过作者创造的形象来实现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主要是指人物形象,特别是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品现实生活画面的中心。叙事性文学作品主要通过对人物和人物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只有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才有助于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性格的直接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正如高尔基所说的:“要使艺术作品具有令人信服的教育作用,就必须使主人公们尽可能地多做事,少说话。”恩格斯说过:“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可见,对人物行动的描写,是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的主要手段。写作中,行动描写的运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必须运用典型化的方法,从生活中提炼最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行为、动作,以表现人物性格。如《水浒传》中“拳打镇关西”一章:…  相似文献   

7.
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紧密相关,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它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物的形象之中,以致于割舍某些诗词,就会有损于某个形象的完美.诗词对主要人物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红楼梦>利用诗词塑造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作者对书中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直接评价和说明;通过书中人物做的诗表现人物的才华、塑造人物形象;利用带有暗示性的诗词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  相似文献   

8.
论高觉新悲剧性格的形成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越的艺术家在塑造人物形象时都十分注意塑造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别是对人物个性特征的刻画。巴金《家》的高觉新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丰满而又独具一格的艺术典型,多年来这一形象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议论,进入21世纪,分析高觉新悲剧性格的特征和形成原因有着更加广阔的社会意义,本文分析了高觉新悲剧性格的特征,并从传统文化背景和心理学的角度对形成其“二重人格”的典型性格做了深层次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高觉新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对新世纪中国年轻人所产生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中说:“一个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从这方面看来,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这里的所谓“怎样做”,就是指这一人物区别于另一人物的行为举止。而这种行为举止只有依靠“对立的方式”才会显得更加鲜明。这就道出了艺术创作中增强艺术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法:对比。  相似文献   

10.
影视作品不能象小说那样自由地铺陈,大版地叙述。除连续剧外,放映时间一般控制在1——2小时内。因此它的银屏形象——人物塑造,只能是“少而精”,做到单纯与复杂,深度与广度的高度统一。具体来说,它多集中全力,塑造好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而围绕在主要人物周围的其它人物形象,却可多可少,可浓可谈;至于人物群像也是这样,应有主有次。它的艺术方法,除了吸收小说的典型化手法,戏剧中性格冲突的制造等等以外,根据影视艺术综合性、直观性的特点,我以为还要从如下三方面着手:一、通过人物动作描写来塑造影视艺术就其实质来说,是…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说过一句名言:“学是人学”。这句话,恐怕在小说中体现得最为充分了吧。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现主题思想的。优秀的作总是巧妙地把他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尽量隐蔽在人物形象的深处,运用种种手法,凭借典型形象的性格特征折射出某个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精神风貌,传递出作的思想与看法——也就是作品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一部文学作品,它那作为反映生活,创造形象,体现作品思想、艺术特色的创作方法,必然要在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集中体现出来。因此,对《三国志通俗演义》创作方法的辨析,也应该从剖析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入手。  相似文献   

13.
诗词是《红楼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小说情节、人物性格紧密相关,是作者塑造典型形象的重要手段。它与刻画小说人物的描述性文字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已经深深地融入每个人物的形象之中,以致于割舍某些诗词,就会有损于某个形象的完美。诗词对主要人物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红楼梦》利用诗词塑造形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作者对书中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直接评价和说明;通过书中人物做的诗表现人物的才华、塑造人物形象;利用带有暗示性的诗词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  相似文献   

14.
一八五九年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萨尔》的信中阐述了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一个重要原则,刻画人物性格,不仅要表现他“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要表现他“怎样做”。要写出人物“怎样做”,恩氏认为:“从这方面看来我相信,如果把各个人物用更加对立的方式彼此区别得更加鲜明些,剧本的思想内容是不会受到损害的。”我国古典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与恩格斯虽生活于不同时代和国度,但在人物的塑造方面却“英雄所见略同”,都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千殊万类,主张表现人物性格的千差万别,而且人物要作到千差万别,最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著作,代表着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其成就之一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为数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红楼梦>突破了传统小说塑造人物非正即邪的传统模式,并有不少艺术创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作者善于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将五方面相互配合灵活使用,所以,在肖像描绘、心态剖露、动作摹写、景物与环境渲染、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方面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红楼梦>的人物描写艺术不仅打破正面人物一切皆善、反面人物一切皆恶的僵化模式,而且开创了以环境写人、以诗词写人的独特人物描写艺术,显示出自己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在对人物的塑造中 ,运用夸张、对比、对照等讽刺手法 ,借以揭露“儒林人物”丑恶的灵魂 ,冷嘲热讽层出迭见 ,体现其“婉而多讽”的特色。在正面人物塑造中运用“不协调”的艺术手法 ,“爱而知其丑”,从正反两方刻画人物形象 ,瑕瑜互见  相似文献   

17.
正小说是综合运用语言艺术的各种表现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或表现人物心理,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环境、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是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是小说构思和结构的轴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任务。鲁迅的小说《祝福》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劳动妇女的悲惨形象,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呢?一、通过典型环境关照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18.
对于《孔雀东南飞》的两个正面人物形象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塑造,人们很少注意到在表现人物性格上这样一个艺术特点,即把人物放在整  相似文献   

19.
浅谈小学语文课文中“丑”形象的审美价值石家庄市新石小学牛秀英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篇写人的记叙文。这些课文的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人物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包括人格化的反面事物),人物形象又有美的形象和“丑”的形象(包括反面人物形象和正面人物的...  相似文献   

20.
孔尚任的《桃花扇》塑造了李香君、侯方域以及阮大铖等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杨龙友的双面性形象格外突出。首先,杨龙友的双面性不仅体现在他对故事情节穿针引线的作用上,还体现在了对正反双方人物的连接上,成为不可或缺的中间人;其次,杨龙友的双面性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接近于现实生活,改变了以往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手法;最后,作者塑造杨龙友双面形象的原因,一方面是为自身的创作目的服务,并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对称”这一中国古典审美理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