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4月中旬,我去安徽马鞍山市观看了首届“绿洲杯”象棋赛,返宁时和家住在江宁区的棋手尹志勇同车.我与小尹在闲聊中,问他家所在地有哪些下棋的地方,他首先跟我谈起了区人民大会堂附近的棋摊,摆棋摊的是位姓郑的老人,已过八十岁.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自己陪几位棋迷也去那里玩过,自然萌生了故地重游的念头,就请小尹事先和郑老打一声招呼.  相似文献   

2.
街棋     
来大学之前,闲暇的时候我经常看别人下象棋,就是那种马路边上的棋摊。这种棋摊最有意思,两个人下棋,却会有十几个人看热闹,把小小的棋盘围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看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这种棋摊有几个规矩:一、采取打擂台的方式,一局定胜负,赢者继续担任擂主,接受下一个人的攻擂,输者让开;二、可以一边下一边讨论,对局者接受旁观者的支着也无妨,但是不能悔棋;三、对局  相似文献   

3.
引言: 我父亲棋下得好,小时候很多人到我家里去找他下棋,乒乓球台旁边的棋盘就成了我学棋的课堂。 高考那年,没有考上大学的我觉得没有颜面去见亲友,那时就想过靠下棋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4.
我从小酷爱中国象棋,一有空就会找人对弈。退休后闲散的时间多了,几乎每天都要杀一盘。每天午睡之后,我就起身前往棋摊或市民广场象棋角,不管是生人还是熟人,只要兴趣相投就棋枰对坐。偶尔因为天气原因,外面下不了棋,就自己在家摆棋势,一个人既当"帅"又当"将",红黑棋子兼控,别有一番情趣。每天都要杀一盘,这是个人的嗜好,也是棋友们的承诺:只要有时间大家就在棋桌上相见,摆开棋子后进行手谈,兵卒前行,车米马往,炮声隆隆,那紧张激战的过程,是下棋人一天最快乐的时光。  相似文献   

5.
我爱下棋,从小就爱下棋。 刚学会下棋不久,我就知道有个叫王嘉良的棋坛高手,他是街上棋摊人们常念叨的人。下棋的人爱夸口,特别是街上棋摊的人更爱“斗嘴”,有时遇到绝杀的棋,得意的一方总会说一句:“这棋就是王嘉良来了也没救!” 说真的,王嘉良就是我和棋友心目中的纹枰圣手了。 多少年来,我追逐着王嘉良的足迹,注视着他在全国大赛中的身影。我在报上看到过他的对弈照片,细高的个,瘦削的脸,一双极有神的眼睛……。然而真正与他谋面那还是在1980年的秋天,我  相似文献   

6.
所谓街头棋摊,就是个人经营的供人在街头巷尾对弈的场所。因为南京是历史文化名城,旧时在夫子庙等处就有这种棋摊,但全市究竟多少没做过考证。我从小看父亲与别人下棋后也爱上了中国象棋,那时候先后光顾过不少棋摊。如鼓楼下方的棋摊,不过在那里玩的人不多。在下关,一处是姜家园,另一处在下关百货商场门口,后者的摊子大,也更有人气。  相似文献   

7.
赢来的健康     
春节过后,父亲突然迷上了下象棋,可小区附近没有棋摊可供他一试身手,他便想到了在网上和人家一分高下,经常在QQ的游戏大厅里找人对弈. 父亲的象棋水平一般,而网上又藏龙卧虎,所以他经常成为对方的手下败将.尽管大多数人都认为下棋就是一个“乐”,不管是输是赢,哈哈一笑就过去了,可父亲一贯好胜心很强,输了棋心里就相当不痛快.如果再有一两个赢棋的人发帖子嘲讽他是“臭棋篓子”,父亲就更是气得不行. 父亲的身体本来就不大好,本来指望下下棋修练一下心境,如果再这样又是着急又是生气下去,他的健康肯定会出问题.母亲劝了两次,让父亲别再下棋了,可他完全听不下去,无奈之下,母亲给我打电话,让我劝劝父亲,免得他因为下棋气坏了身体.  相似文献   

8.
小鬼推磨     
没事的时候,经常去路边棋摊看棋。在路边下棋的人水平不一,大伙只图热闹,一边下棋一边斗嘴,常引来大伙哄堂大笑,比赢一盘棋还高兴。下棋时,有人爱逞强,明明能将死对方偏偏不将,非把对手杀光不可,还美其名日"剃光头"。常来下棋的老张,棋艺最高,但他从不给人"剃光头",碰到有人"剃光头"还数落对方时,他总要劝上两句,让他们尊重对手,下棋的目的在于娱乐,棋艺有高有低,赢了棋,说话也不要太刻薄,给对方留点面子。听  相似文献   

9.
與父親下棋     
父亲喜欢下棋,不论天晴下雨,还是打霜落雪,一得空闲,非去找几个棋友下棋不可。父亲对棋情有独钟,棋艺却欠佳。棋友中他是最差的那个,在小镇也只能排到三流水平。但父亲和几个棋友轮番对阵拼杀,并不在乎输赢胜负。一盘棋每每都是在"争吵"与"调侃"中开局与结束。偶尔得闲,我也会混在人群中观摩父亲下棋。有一次,棋友与围观者都散了,我见父亲意犹未尽,便主动请战。不管对手是谁,父亲都从不拒  相似文献   

10.
老刘和老秦     
老刘是个棋迷,老秦也是个棋迷. 这天,我去棋摊下棋.天气太热,还没上人,我趁机占了个位置.一会儿来了一位棋友,他是第二,自然而然地坐在了我的对面.于是我们两个横车跃马大战起来……再一会儿,老刘来了,他是律师,因为职业关系,每天没有个准点,忙起来时脚不离地到处跑,有时从棋摊过几个来回都顾不上看一眼,只简单地和我们点点头,打声招呼,便急匆匆过去了,仿佛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可一旦有闲,他必来棋摊报到.看来今天他不忙了,来得还挺早.不一会儿,又上来几位棋友.想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我来时棋摊冷冷清清,这边战场甫一摆开,马上人满为患了.又一会儿,老秦也从远处走来了.  相似文献   

11.
阿丙上网     
阿丙自从当上老板后,由于事务繁忙,很少到棋摊上下棋。有一次,我俩在一起喝酒,我无意中说起在网上下棋的事,阿丙便磨我教他上网,没办法,我只得带他去了网吧。没想到从那一天起,阿丙就迷上了网络象棋。 刚接触网络,阿丙什么也不懂,就连IP都是用我的,眼见着自己的积分  相似文献   

12.
棋人     
三 棋摊上除了这四位常客,还有两个重要人物不能不提.一位人称小诸葛,这小诸葛可不是白叫的,那棋下得可真是个好,算度那可真叫个深.他的棋到底有多好,我不知道,只记得他对我说过这样的话:"那个咱们县下象棋水平很高的西关杜三你听说过吗?他说自己跟谁下棋也没有怵过,可遇到我,愣是一点儿辙没有.就像孙悟空遇到了如来佛,筋斗云无论怎么翻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不管是真是假,小诸葛这话,我还真有几分相信.我也算是粗通棋理了,看小诸葛下棋,开始并不觉得他的棋有什么出奇之处,和别人相比也看不出什么不同来,也都是走个炮上个马进个兵什么的,可一到中局,就显出他的不同了.他好像知道你要干什么,真是针锋相对、步步先机,不知不觉陷入他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你考虑半天才走出一步,他随便一着妙手,把你堵得严严实实,让你再一次陷入苦思,最后被逼得走投无路,不得不黯然认负.  相似文献   

13.
我爱下棋,从小就爱下棋.刚学会下棋不久,我就知道棋坛有个叫王嘉良的高手,他是街里棋摊上的人常常念叨的人.下棋人爱夸口,有时遇到绝杀的棋,得意的一方或许会说一句:"这棋就是王嘉良来了也没救!"说真的,王嘉良就是我心目中的纹枰圣手了.多少年来,我追逐着王嘉良的足迹,注视着他在全国大赛中的成绩.我在报纸上看过他对弈的照片.瘦削的脸,一双眼睛却极有神.真正和他谋面是1980年的秋天,我为中国新闻社组写一篇他的访问记.当我到省体工队棋类训练室时,我面前的王  相似文献   

14.
第十八袋烟:棋校来,康大哥,坐,经常读你的文章,但我觉得你不把这个棋校写进去,这文章就多少有点缺憾了。我是棋校学生曾帅鸣的父亲,我叫曾光,现在锦州电力学校任团委书记。我也会玩象棋,但玩得不好,因为我以前对象棋根本不感兴趣。我认为和钢琴、书法、美术等才艺项目相比,象棋就是引车卖水之流在街头打发时间的玩艺,难登大雅之堂。虽然我儿子喜欢下棋,可我从不支持他,硬逼他去学弹琴、画画,尽管他现在琴弹得没有调,画画得没有形。  相似文献   

15.
大爷下棋     
谨以此文献给爱下棋的大爷,献给农村喜欢下棋的老一辈棋迷. 大爷爱下棋.大爷下棋很有特点,无论先走后走,不管对手有什么特长,上来就是中炮,以不变应万变,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大爷下棋崇尚进攻,轮到他先走发起进攻,对方无话可说,可他后走也是这么一副拼死不要命的样子,着实让对方感到有些蛮不讲理,棋未走胆先怯了几分.大爷下棋有自己的独门绝技,他的独门绝技就是中炮盘头马,那套路经过他几十年的精心演练,走得出神人化,鬼神皆惊.大家都知道他要这么走,却又想不出对付的办法,遇到大爷可真有点儿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小的时候,喜欢下棋的我就十分崇拜大爷,有时也学着他的模样,当头炮,把马跳,然后出车,接着冲中兵从中路发起猛攻……棋下多了,有时也能攻城略地,品尝到胜利的滋味.  相似文献   

16.
父亲34岁那年,我出生在塞北草原的一个小镇里,由于我是家中惟一的男孩儿,所以自打记事的时候,就是父亲肩上膝头的宠儿。父亲惟一的爱好就是下象棋,他经常领着我们姐弟几人做象棋游戏,将帅最大,兵卒最小,一人分得数枚棋子,可成车马炮清一色、一条龙,也可成对或者单出,最后谁的棋子多,谁就是赢家。那时我总爱偷偷地在棋子的背后做上各种标记,以便在抓牌的时候能挑到大牌,父亲好像从未发现。渐渐地我熟悉了32枚棋子,也学会了下象棋。童年的时候,我除了下象棋,没有别的玩具,与父亲下棋,总是我输的时候多,偶尔父亲也会假意不觉,让我打个闷宫。现…  相似文献   

17.
最早带我进入象棋王国的是我的父亲宋宝石,他在市锅炉厂工作,虽然只是个业余棋手,但对象棋的迷恋却是如痴如醉。他常常抱着襁褓中的我与人酣战,以致于我的尿顺着他的腿流到棋盘上,才慌忙起身。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五六岁时就能与大人平下了。1980年市业余体校棋队招生,当时我只有九岁,便毫不费力地击败了所有报名的伙伴,被崔庆祥教练相中。白天,崔教练与我对弈,晚上,父亲带着我背棋谱,研究棋局,做笔记。在本溪体校学棋的这段时间里,李君和陈绍明老师也给予我莫大的帮助。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1984年,我终于走向了…  相似文献   

18.
回首金陵杯     
唐伟明 《围棋天地》2005,(12):67-67
1994年“金陵杯”围棋比赛上我与当时很有冲劲的年轻棋手林锋相遇,当是他还是职业初段,现在已经是职业六段了。此前与林锋很少下棋,对他的棋不是很熟悉,但是知道他的棋很有朝气和力量。因此,赛前我也做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我被美术界的朋友称做叛徒是有原因的。妻子问我:“你要棋还是要我?”随手是要付出代价的,学棋也是。我回答:“没有你日子还能过,没了棋活着也没什么意思了。”我总认为,职业棋手没有业余棋手的那种痴劲儿。一个业余棋手的实话实说在街上有个人和我打招呼,我怎么也没认出他是谁来。他说起十几年前,一次中日业余棋手交流赛上他给我记过谱。当时觉得和日本人比赛,任务艰巨,过于紧张竟没有看他一眼。我连忙道歉,因为当时他是慕我之名才自告奋勇给我作记录的,但我一下棋,就什么都放下了。这次邂逅却让我想起了很多快要忘了的事。我…  相似文献   

20.
老劫·老庄     
我的一位棋友,下起棋来,肚子饿了也不知的,老婆孩子也不要的。棋友棋艺虽然一般,但造劫功夫绝对达到专业水平。与他下棋,下着下着就被他弄出一块劫棋,常围着一个劫争来争去。所以,我从不喊他名字,喊他老劫。老劫和我一样,是个没有什么出息的小男人,浑浑噩噩地活在俗世。也许是常输给现实输给生活,只好退到棋盘上去寻几把赢的滋味。[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