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许多文人都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是对汉武帝阿谀奉承,张裕钊却以为“不然”。是“讽武帝之封禅”,并指出这些文人的学风不正,没有读懂《封禅文》的本旨。  相似文献   

2.
司马相如<封禅文>是对汉武帝的"讽谏"和"尸谏",是"讽武帝不要夸功封禅",但其客观上确促进了武帝这一举措.而造成这一目的与效果相背离的原因则与汉武帝作为接受主体对文本解读的主观意向性,<封禅文>本身作为赋体文铺张扬厉的特点,以及经学语境下文学话语的贫乏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汉武帝时期,为巩固当时政权树立皇帝权威,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等理论。为适应当时需求,汉武帝组织创作了《郊祀歌》,这组祭歌在思想内容上反映了儒学神学化过程中的社会风貌,而且在艺术上有灵动飘逸的特点,显示了独特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其赋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然而他的檄移这类应用文 ,人们很少对此作深入研究。本文试以此作为研究对象 ,并着重分析司马相如的檄移文特色 ,以帮助大家加深对他的这种文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所载《难蜀父老》的创作背景及讽谏主旨,都不十分明确。从宋至今,人们从各种角度对《难蜀父老》的主旨提出不同看法。作于汉武帝元朔二年的《难蜀父老》,有着主开发与反开发以及担心汉武帝开发西南夷决策转变的政治背景与创作心理背景。其讽谏主旨是借晓喻天子之意,打消汉武帝开边的犹豫,坚定汉武帝开边的信心。司马相如对汉武帝开发西南夷意义的论述,在"中国"与四夷关系处理上,是对羁縻文化政策的重要补充,给汉武帝开边决策提供了文化意义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司马相如分别代表了汉代散文和辞赋的最高成就。两人都是怀才不遇的士子。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相如的赋,虽各有千秋,但都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都有“全”、“大”的特点;都运用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他们共同昭示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司马相如作为汉代辞赋大家,是刘勰《文心雕龙》讨论较多的作家之一。刘勰《文心雕龙》对于司马相如的批评与前人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截然不同,前人以"依经立论"为原则,而刘勰《文心雕龙》却是以"衔华佩实"为准则,对司马相如的作品从"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个方面进行批评。其一,对"有韵之文"辞赋作品因其过于华丽,而提出批评和指责;其二,对"无韵之笔"诏策文、檄移文和封禅文等作品给予了肯定。刘勰《文心雕龙》对司马相如的批评,显示了刘勰对汉魏以来文学过于追求形式华丽的一种批评。  相似文献   

8.
《成都文类》是南宋袁说友任四川安抚制度使时组织编撰的有关成都诗文分类纂次的总集,收录与司马相如有关诗文约三十篇,分为司马相如著作、汉宋间历代评议司马相如或凭吊其传说的遗迹之作、历代提及的司马相如之作三部分。司马相如“建节往使”、“略定西夷”,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杨天惠、郑少微的《悯相如赋》或因北宋酷烈的党争而作,似有现实针对性。由汉至宋,历代诗文中言及司马相如者,多就其文采风流抒写,罕有言其政治建树者。  相似文献   

9.
谶纬是汉代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对汉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谶纬的思想基础、童谣的起源、谶纬对汉代童谣的渗透、谶纬化的童谣对汉代政治的影响等四个方面,阐述了谶纬和汉代童谣的关系,以及它对童谣和政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汉赵晔《吴越春秋》演绎的虽然是春秋末期吴越两国的争霸斗争,但却体现了鲜明的汉代今文经学思想,表现为:一、"大一统"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二、强烈的复仇意志;三、天人感应的政治图式。赵晔著《吴越春秋》,是要借助古人的言行来表达自己作为今文经学者对历史的思考、对时代的关怀,虽非思想巨著,却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乐府向来为汉代文学研究的重点,但由于时代久远和材料缺乏,研究多在低层次徘徊,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从艺术生产理论出发,溯其历史源头,明其流程变化,归纳其艺术意义,可谓直抉乐府生长发育的秘密,与学界倡导的"宏观文学研究"与"中国文学的理论研究"相合,对于汉乐府研究的深化启迪多多。  相似文献   

12.
《蒹葭》与《山鬼》分别为《诗经》与《楚辞》中咏唱爱情的出色篇章,然而,这两篇内容相似的作品却向读展示了《诗》与《骚》不同体风格的差异,以及北与南不同地域风俗的差异。立足于这两篇作品,对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歌、诗化差异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喻巴蜀檄》是司马相如散文名篇,《史记》、《汉书》、《文选》均载录,但文字并不完全一致。《史记》、《汉书》、《文选》各注本、近年出版的《司马相如集校注》也大都提到《喻巴蜀檄》诸本文字间或有异,但并未对歧异处全部加以解释,甚或解释有误,乃至有未提及其歧异处。本文即对《史记》、《汉书》、《文选》所载《喻巴蜀檄》进行校读以及试作解释。  相似文献   

14.
常璩《华阳国志》所录42首歌诗谣谚,直接或间接地留下了作者、形成时间等较为具体的背景信息:部分格式较为严整、内容较为典雅的歌诗明显为文人作品,而大多数童谣、谚语等则为民间歌谣。它们形成时间上至西周,下及两晋交替之际、巴人李氏家族建立的大成政权时期。与同时期的中原文学作品相比,《华阳国志》存录的这些歌诗谣谚蕴含着更为清晰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内涵,对现代的许多文学史著述也具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诗可以兴”回归到“兴”在宗教祭祀的基础性作用,可以看到中国文化从“诗之兴”向“思之兴”延伸的路线。借助于“兴”这个概念,可以从原始的巫术祭祀文化中剥离出乐舞仪式时空中迷醉的状态,这是远古遗留而来的诗性力量。汉代,这种诗性力量又有其独特性。在汉乐府《郊祀歌》与汉画像互文性的阐释中,通过生死之境的构筑,汉代开拓出独特的诗性空间,它存在于汉乐府诗歌的兴发之中,也印证在汉画像的视觉叙述中。通过这种阐释,可以看到汉代鼓舞乐可以养兴,宴飨饮酒可以养兴,祥禽异兽也可以养兴,这种兴发的状态是为了突破汉代个体生命的有限,而向外去寻找仙境的虚幻,借助于生命总体的永恒性来突破现实的桎梏,彰显汉代人独特的诗性力量,同时也体现出了一种超神御魔的大汉浪漫。  相似文献   

16.
《封禅方说》原书已佚,无法详考该书与汉武帝的关系.现存《史记·孝武本纪》几乎与《史记·封禅书》完全相同.根据《史记·封禅书》、《汉书》、《风俗通义》等相关记载,可大略推测汉武帝不得不封禅是《封禅方说》的成书背景,汉武帝时期的方士之风加速了《封禅方说》的形成,以公孙卿为代表的方士群体创作了《封禅方说》.汉武帝晚年对求仙态度的转变是《封禅方说》一书散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佳话成为流传千古的爱情经典,他们的爱情经历了"相如琴挑""、文君夜奔"";文君当垆""、相如涤器"";相如上任""、文君独守"";相如欲变""、文君智劝"";神仙眷侣、白头偕老"的历程。吹开了文君爱的心扉,开始一段生死不渝之爱的是相如的《凤求凰》,但是能使他们的爱情在濒临破裂之际得以逆转的,却是文君的《白头吟》。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诗歌从汉代开始明显地分为歌诗与诵诗两大类别。“不歌而诵”的骚体赋是典型的抒情诗,是汉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汉代的歌诗与诵诗,会发现它们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队伍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这要求我们在汉代诗歌研究当中,不但要兼顾到歌诗与诵诗两大基本类型,而且要充分关注这两种不同类型的诗歌所承担的不同的艺术功能和不同的艺术生产与消费群体,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对汉代诗歌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汉代诗歌的艺术本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陇南白马人擅长歌唱,他们生活处处有歌声,在其民间故事文本《阿尼嘎萨》中占相当比例的"歌诗(徒诗)"记录了他们的这种歌唱文化,这些"歌诗"对陇南白马人的歌唱的民俗研究很有借鉴价值。从"歌诗"的形式、内容及价值特点几方面对陇南白马人的歌唱文化做以探究,以期与白马民俗文化研究方的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20.
陇南白马人擅长歌唱,他们生活处处有歌声,在其民间故事文本《阿尼嘎萨》中占相当比例的"歌诗(徒诗)"记录了他们的这种歌唱文化,这些"歌诗"对陇南白马人的歌唱的民俗研究很有借鉴价值。从"歌诗"的形式、内容及价值特点几方面对陇南白马人的歌唱文化做以探究,以期与白马民俗文化研究方的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