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3月,我怀揣着一张由河南省《奔流》杂志社寄来的“笔会通知”,从豫西的一个小山沟来到郑州。 当时,我是一个刚在杂志上发表小说的业余作者。不久前,《奔流》杂志决定将我的一篇小说《夕阳,在蝉翼上……》作为“新人新作”发表,主编丁琳老师亲自写来一封信对我进行鼓励,这次又邀请我参加笔会,此时此刻,我的心里真可以说是激情难抑。  相似文献   

2.
正《文汇报》副总编辑唐海先生去世已11年了。我深深怀念这位资深的报业前辈——引领我走进新闻工作的引路人。我最早接触唐海先生是在1959年,他当时在《解放》杂志任职,1957年一场"反右"斗争,他幸免于难,被"保护"起来。在《解放》杂志举办的一次作者座谈会上,他对我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热情鼓励有加,希望我为《解放》杂志写稿。我写了一文,很快就被刊用了。1960年,我被分配到文汇报工作。1962年,唐海回到文汇报担任领  相似文献   

3.
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问世不久,作者还在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节目中与主持人李潘侃侃而谈,没有想到电视播放完后58分钟,这位一生历经坎坷的传奇人物就离开了人世。著名老出版家范用曾在《文汇报》“笔会”副刊上发表《送董竹君远行》一文,动情地纪念这位“从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的老人。这本多年前在范用积极支持与鼓励下写作而终于出版的(我的一个世纪》,他以一个老出版家的眼光给予了很高的评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央文献出版社《复信》的答疑·雷智勇读罢《中国出版》1997年第7期上刊载的陈福季先生的《商榷》及《中央文献出版社就陈福季先生的〈商榷〉一文给本刊的复信》(以下简称《复信》),说实在话,确有陈先生所说的“强词夺理”的感觉,为此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  相似文献   

5.
卷首寄语     
经浙江省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批准,《浙江传媒学院学报》从2006年下半年起,由原来的季刊变更为双月刊。现在呈现在各位面前的这册2006年第4期学报,便是本刊在变更刊期后编辑出版的首期双月刊。我刊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从2005年第1期起启用新刊名《浙江传媒学院学报》以来,已经过去一年半的时间了。在院领导、各系部领导、全院教职员工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全力支持下,我们学报正朝着新的发展目标起步前进。经过充分准备,我刊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签约,并从2005年第1期开始正式入网中国…  相似文献   

6.
现在,我已过“天命之年”,离退休也不远了。在学校里由于没担主要职务,有了些闲空儿。一次去县委宣传部找朋友聊天,无意中发现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展卷细阅使我爱不释手。我几乎是一口气把那本杂志看完的。里面的内容使我很受启发,又萌发了采写新闻的念头。近两年来,我为报社和杂志社写稿约50余篇,其中有22篇被《商丘日报》、《教育时报》、《党的生活》等采用。这对我这位“老兵”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和支持啊! 为了不断提高新闻素质和写作水平,我特意订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同时还经常翻阅大量报纸和杂志,从中及时了解…  相似文献   

7.
尘封了六十多年的《魏特琳日记》,今天终于以全貌与中国的读者见面了。作为这部警世之作的责任编辑,编完书稿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为作者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和深情所感动,为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畏的气概所折服。因此,总想写点什么,以缅怀这位英雄的战士。中国就是她的“家”  相似文献   

8.
一位外省作者晋京,初次去叩“国刊”《人民文学》的门,就被接待者——一位中年编辑从介绍信上“认”出了名字。对方不仅指出这位作者在省内发表过不少作品,而且还能说出该省其他许多作者的姓名。《晶莹:在浓绿之间——我所认识的文学编辑周明》一文就从这里落墨,叙述了这位作者眼中的这位编辑:他的热情洋溢,他的不知疲倦,他的重情讲义,还有他的工作,他的事业,和他所走过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怎样对待群众的信稿》的讨论过程中,我们收到王秉亭同志寄来的从一九四八年到一九五一年期间报社和通讯社给他的复信的一部分,读了很有启发。王秉亭同志,从一九四八年起,就是党报的农民通讯员,现在在河南日报读者来信组工作。他在来信中说:“是党和党报把我培养出来的。”他说:“四年来,每当我思想有想不开的时候,学习上遇到困难或写作上有什么不懂的时候,只要我去信问,报纸编辑部的同志都亲笔写给我充满革命热情的复信。四年来,我一共收到复信三百多封。这些信我一直保存着,它们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产之一。老一辈的同志为了培养革命后代,付出了不少心血,我一定要继承这个光荣的传统,积极地热情地对待群众的来信来稿,努力把党报的群众工作做好。”我们从王秉亭同志早年所保存的这些复信中,摘要选出几封发表在下面,供同志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艺报》8月31日在头版刊发了该报编辑50年代抗美援朝时给作者仇天的复信,我读了非常感动,竞一时心潮汹涌,有许多话,不吐不快。 这封信写得太好了:有对作者的工作热情和要求解决问题的诚恳态度的充分肯定,有对作者提出的问题的耐心答复,有对作者的热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1.
《大众医学》杂志,这本妇孺皆知的医学科普杂志,在刚刚庆祝它的四十周年诞辰纪念日不久,又光荣地被评为上海市首届“十佳”期刊。我,这个《大众医学》的忠实读者,心里揣着喜悦,来到杂志社,向他们表示祝贺。在一幢破旧的三层楼前,经人指点,我踩着吱吱作响的木梯,走上二楼,在两间不大的办公室里我见到了杂志社全体成员。王伟海,这位戴着眼镜,模样斯文的编辑首先对我讲开了: 1948年8月,几位留德归国青年,为向民众宣传  相似文献   

12.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张维为先生在他的新著《中国超越——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光荣与梦想》(2014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回答了一个类似的问题,即:中国从哪里来?走什么路?往何处去?《中国超越》与之前的《中国触动》《中国震撼》一起构成了张维为先生的"思考中国三部曲"。在《中国超越》这本书中,作者结合其在西方国家生活20多年、走访100多个国家的经历,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13.
捧回长江韬奋奖奖杯,我又获得"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百感交集中,想起16年前拿过的韬奋新苗奖。那时,为鼓励新闻学子,中国新闻教育学会、改革月报杂志社在全国新闻院系中评韬奋新苗奖。我幸运地获得一等奖,名单还上了《人民日报》。这是我大学时拿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的一个奖。老师在送别时对我说:"韬奋新苗奖与新闻界的最高奖韬奋新闻奖仅一字之差,希望你有一天把它改过来。"当时觉得有点儿玄,权当老师鼓励。要知道,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杂志社编审黄夏年等策划组稿的“中国佛教学者论文集”,由宝庆寺资助,从2003年至今,已出版八辑46本,因其作者大都为当今研究佛教有代表性的学者,故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影响,国家宗教局《中国宗教》杂志曾专门评价介绍此套论文集。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闽台文化研究所何绵山教授应约撰写的新作...  相似文献   

15.
为抢救新闻学历史资料的工作,我有幸承担了《红星》报课题.我曾住在中央档案馆仔细查阅馆内珍藏的150期《红星》报原件,和从美国拍摄的《红星》报部分胶卷。继而寻访了多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和曾在《红星》报工作过的四位老前辈。特别是收到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5月17日的亲笔复信.就我向他老人家请教的关于研究《红星》报遇到的九个疑难问题,一一作了明确的批复回答。这使我对《红星》报的情况,有更真实、更准确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蒋新正  贺敏 《编辑科技》2001,13(3):32-35
从1982年起,《中国油脂》开始经营广告,历经模索,艰苦努力,终于使杂志社做到了以刊养刊,为主办单位创收,为国家增加税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中国油脂》成了国内外著名大型检索系统的核心期刊,走上了一条良性的发展之路,在对1982-2000年《中国油脂》杂志社经营广告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的基础上,对科技期刊广告经营与发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报载:上海市《故事大王》杂志社为确保作者收到稿费而实施了《稿费收据》制度:该社给作者汇稿费的同时,还寄给作者一式两联的《稿费通知单》和《稿费收据》。在《稿费通知单》内写上了被采用稿件的标题,并告知稿费已由邮政局汇出,请作者“收到后在收据联签字或盖章,退还我社”。在《稿费收据》内有作者的准确通讯地址和“收款人  相似文献   

18.
律师信箱     
案例: 2001年,小王在甲杂志第7期上发表了《×××》一文,署名作者为小王。2002年3月5日,小王领取了由杂志社汇寄的50元稿费。2002年5月,小王发现辽宁一家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乙杂志2002年第5期上刊载了相同题目的《×××》一文,署名作者为小刘。该文的内容与小王在甲杂志上发表的《×××》一文的内容一致。请问,小王对《×××》一文是否享有著作权?辽宁乙杂志社是否应当对刊登的《×××》一文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9.
由于地方偏僻,信息不灵,所以,我第一次知道《新闻知识》杂志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那是去年的一天,当我翻看《新闻出版报》时,一封辽宁作者的话吸引了我。这位作者在一篇短文中提到,陕西《新闻知识》杂志对作者负责,稿件刊用后,立即给作者寄去刊样,不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周光庆著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周裕锴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读到了周光庆的《中国古典解释学导论》(下引简称《导论》)与周裕锴的《中国古代阐释学研究》(下引简称《研究》)这两本书。两书作者一个是研究古汉语的,一个以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见长。他们分别从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