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见 动词”是古汉语中的一种常见的结构形式。它通常用来表被动。例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蔺列传》)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这两个例句中,“见 动词”结构就是用来表被动的,这里的  相似文献   

2.
在动词作谓语的句子里,主语和谓语的关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这种句子叫主动句;另一种是,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这种句子叫被动句。文言被动句常见的形式有四种: 1.用“于”表被动,即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于”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如:而君幸于赵王。 2.用“见”表被动,即在动词前加“见”。如:欲予秦,秦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动词重叠,一些重叠形式如“采采”、“处处”、“言言”、“语语”、“宿宿、信信”等,都不是动词重叠.《诗经》中的表动态状貌持续的重叠合成词,应该和汉魏时期表“持续反复”义的动词重叠有某种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4.
赣语上高话中的“畀”语法功能多样,有动词、介词用法;“畀”可用于使役句、处置句和被动句中。“畀”的本义为“给予”,后引申为“容许”义和“使让”义动词。“畀”由“容许”义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义的介词,构成被动式;“畀”由“使让”义的动词语法化为表“处置”义的介词,构成处置式。  相似文献   

5.
21、咏友人 怅说来秦为避秦,八仙庵里愵劳尘。 沉沉午睡初呼醒,恍遇邯郸旧道人。 (老友刘冠三民三入秦赋诗有“来秦为避秦”句,予甚爱之。) [来秦为避秦]据景氏原注云,此为老友刘冠三在民国三年入秦赋诗的原句。前一个“秦”字,指秦地陕西,后一个“秦”字,当指封建军阀对革命党人的追捕与迫害。史称:秦,虎狼之国也。  相似文献   

6.
汉语叙述句从主语和谓语动词的关系入手,可分为主动句式和被动句式。被动句式的主语虽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但它不仅不施事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或行为,而且正好相反,是谓语动词所表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者。如: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论·陈涉世家》) 2、敌人被我们消灭了。例1中主语“士卒”是谓语动词“用”的受事者。例2中的主语“敌人”是谓语动词“消灭”的受事者。表达这种逻辑语义关系的句子,我们称之谓被动句或被动句式。  相似文献   

7.
“见”字除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现”字用和表示被动等用法之外,还有第五种用法是作代词用。当“见”字作代词用时,它和表被动的“见”相比,从书面上看都是“见+动词”,毫无二致;但从内容实质上看则大有径庭!  相似文献   

8.
一、训练目标在句式的训练中,我们主要是抓好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几种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判断句的典型形式是在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帮助判断,即“…··者……也”,也可转变为以下几种格式:“……者也”、“……者……”“,…··也……”有时也用动词“为”表判断,还有用副词一乃、则、即、亦、必、诚、皆、悉、固”等兼表判断。2被动句文言被动句的常用格式:①用介词“于”表被动;②用介词“为”表被动;③用介同“为……所”表被动;④用”见”表被动;⑤用“……见……于……”表被动;⑤用…  相似文献   

9.
复旦大学中文系张虹倩在《也论“教”的使役和被动之间的转换》一文中指出:使役动词“教”由“教唆”义演变为一般意义上的使令动词,继而又发展成为表被动的介词。“教”的被动用法萌芽于初唐,发展于中晚唐,至宋代已为常见。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的被动句较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现将常见文言被动句类型例解于下一、标志型古汉语中常用表被动的虚词作为被动句的标志。(一)单一标志。1.在动词前加“见”。  相似文献   

11.
黔阳方言的被动标记有三个,即“着[ts‘o45]”、“让[laη24]”和“把乞[pA31t‘i45]”,其中“着[ts‘o45]”是从表遭受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让[laη24]”是从表使役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把乞[pA31t‘i45]”则是由表给予意义的动词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12.
“为”字被动式产生于战国晚期,表被动的介词“为”由“成为”义的动词“为”语法化而来。在述宾结构“为NN”“为N”结构中,N为名动兼类词,上古汉语名动兼类词的分化使“为NN”“为N”中的N演变为动词,促使“为”由动词语法化为表被动的介词,“为NN”“为N”则由述宾结构演变为“为NV”“为V”被动式。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受动字四之二》:“‘可’‘足’两宁后动字,概有受动之意。”王泗原先生对马氏之说又有所发明,他说:“古语文,助动词可字但用于动词之被动式,主语为受动者。”又说:“古语文助动词可,表被动。主语为受动者……动词非被动不得用可。”既云“但用”,又谓“非……不得用”,所论非常肯定。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者又进一步认定“可”为表被动的助动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句,课本注:“可使报秦者,可叫他回复秦国的。可,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与‘可以’的用法不同。”“可”是不是但表被动,是不是表被动的助动词,很值得商榷,特别是当这种观点已经被引进中学课本的时候,尤其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14.
2 知识通论释疑解难 1)关于被动句中的“见”字 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见”是助词,是表被动的标志。中古以后,动词前用“见”字的,有的已不表示被动。如《陈情表》中“生孩六月,慈父见背”的“见”便是。 2)关于“其”字的语法功能 代词“其”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是否全是定语,存有不同见解。关键是除经常做定语外,也用做主语,用做分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动词be+过去分词”可能是被动句,也可能是系表结构。其主要区别有: 一、所强调的意义不同。被动句强调动作,句子的主语为动作的对象,只有被动意义。如:The girl was known last year. 系表结构强调状态,说明主语的特点和所处的状态,有主动意义。如:She is known.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的主语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主动者,即通常所说的主动句(或者叫主动式);也可以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即通常称之谓被动句(或叫作被动式).所谓被动,就是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这种被动式的叙述句,我们称之谓被动句.例如:(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2)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例(1)“兵”是被“挫”的,“地”是被“削”的,主语都是后面动词所表示的被动者,受事者.这便是被动句.例(2)有“为”作被动的标志,“父母宗族”成为被戮的被动者、受事者.这也是被动句.  相似文献   

17.
“被”,是表被动情态的句子在语法结构上的一个明显标志。它到底属什么词类,语法界有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兼词:当它带宾语出现在单句中时,是介词,不带宾语直接出现在动词前时,是表被动动作的助词。有人认为它是副词,用在动词性词组的前面,表示一种被动的情态。比较趋近的意见是:  相似文献   

18.
1 释疑解难1)动词前的“见”字不全都表被动上古汉语“见”字常用做表被动的助词,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形式上带“见”字的不全是被动句,主语是施事者、主动者。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不是慈父被背弃,而是慈父去世,背弃李密。又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是母兄被骄惯,而是母兄骄惯我。“见”字丧失了表被动作用。现代汉语还保留这种用法,如“请您见谅”等。2)“被”字表被动有个虚化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1.某些系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常见的这类动词有:look,smell,taste,sound,feel,appear,prove等。此类词后要跟形容词作表语。如:  相似文献   

20.
1 释疑解难 1) 动词前的“见”字不全都表被动 上古汉语“见”字常用做表被动的助词,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形式上带“见”字的不全是被动句,主语是施事者、主动者。如: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不是慈父被背弃,而是慈父去世,背弃李密。又如: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是母兄被骄惯,而是母兄骄惯我。“见”字丧失了表被动作用。现代汉语还保留这种用法,如“请您见谅”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