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祝福》特意把文中的主人公安排在一个特定的风俗中,而且这个风俗在文中多次出现,贯穿主人公的一生,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这个主人公就是祥林嫂,这个特定的风俗就是在除夕之夜进行祝福的风俗。文章起于“祝福”,结于“祝福”,中间也一再写“祝福”,连文章的题目也是“祝福”,那么这祝福的风俗在文中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2.
文章结构“线索”三题杨永红所谓线索,指的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的前提条件,对于串联文章内容,表达文章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谈谈关于文章线索的几个问题。一、不同体裁文章有不同的线索有人认为,线索存在于记叙性...  相似文献   

3.
照应,是指文章中的前后关照和上下呼应。它属于篇章结构的范畴,是文章线索清晰,脉络贯注,达成“整体性”的重要手段。我们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有一条受中心思想制约的贯穿始终的线索,把各部分内容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使文章线索清晰,结构严谨,作者行文总要力求做到瞻前顾后,此呼彼应。在阅读教学中,紧扣照应,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学习遣词造句  相似文献   

4.
所谓线索,是指文章中把材料贯穿为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行文中的反映。线索对于全篇结构、交代事件、表达感情都很重要。文章的线索很多,不同主题、不同材料的文章,其线索也不相同。 下面以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记叙文为例,谈谈线索安排的常见方法。 一、以人物为线索 作者以人物的行动作为思维的脉络组织材料,贯穿全文。如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一文,  相似文献   

5.
照应,是指文章中的前后关照和上下呼应。它属于篇章结构的范畴,是文章线索清晰,脉络贯注,达成“整体性”的重要手段。 每篇文章,都有一条受中心思想制约的贯穿始终的线索,把各部分内容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使文章线索清晰,结构严谨,作者行文时总力求做到瞻前顾后,此呼彼应,像刘勰在《文心雕龙·章句》里说的那样:“启行之辞,逆荫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例如《桂林山水》开篇便直入正题,交代全文线索:“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  相似文献   

6.
线索是文章内部结构层次间的一条纽带。它将材料连为一体,并贯穿全文始终,使文章结构严谨完美。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各种线索,不仅有助于他们摸清作者的思路,理清课文的脉络,理解课文的主题,还有助于他们提高“言之有序”的作文布局谋篇的能力。现把小学语文第12册部分课文的不同类型的线索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动量词“把”由个体量词“把”进一步发展而来,它出现于宋朝,发展于元代,基本成熟于清代。文章从动量词“把”的来源、产生时间和过程,探讨了它发展的脉络、特点和动因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这条线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整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耀眼的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这根彩线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也是文章的提纲。因此,写作记叙文,须"纵横联结,一线串珠",使文章层次井然、主旨突出。  相似文献   

9.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关联和功用等方面情况的一种文体。(—)理清文章脉络理清文章脉络有一个基本的方法,我们借用军事和数学用语,可以称它为“各个击破”、“合并同类项”。所谓“各个击破”,就是先吃透每一层、每一段的  相似文献   

10.
文章的过渡问题属于文章结构的范畴,文章结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构造。它不仅是一个写作技巧问题,也是作者的思想认识在写作方法上的反映,是作者“思路”的体现。无论哪一篇文章,它的结构总是和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及其思想脉络紧密相关的。作者用文字把自己的认识理解一个层次连着一个层次反映出来,表现在文章结构上便是一个段落接着一个段落。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这种“连”和“接”,有的紧密无缝,成一条直线;有的便不那么笔直,中间有转折,有跳跃。在这些层次之间、段落之间有转折或有跳跃的地方,作者常常采取一定的办法来过渡,承上启下,使层次之间、段落之  相似文献   

11.
线索是叙事性文章的脉络,是连缀材料的红线,可以把文章内容有机地连缀起来,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精美。 一、一线串珠,脉络清晰有致。一线串珠,就是在安排材料时,选取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事物作为贯穿全篇的彩线,将一组精选的材料连缀成篇的构思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线索?线索是把作品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相似文献   

13.
<正>诗歌解读是高中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很多同学因读不懂诗歌而困惑。作为一名老师,怎样让学生读懂诗歌,快速理解诗文内容呢?教学实践表明,帮助学生抓住诗词线索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线索即是贯穿全文的脉络,它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也为抒发的感情找到了一个很巧妙的  相似文献   

14.
倘若文章的构成似人体,那么,主题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情节)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线索则是贯穿文章全部材料(情节)的脉络。一个人血脉通达,方可步履自如;一篇文章脉络明晰,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在叙事性作品中,线索是彼此相关的事件以及环境、场面、细节等构成的一个结构谨严的整体的维系物,是情节因素和非情节因素构成一个完整故事的连缀物。在抒情散文中,线索是抒情、寄意的凭藉,联想的纽带。明朗的线索,可使作品“虽千波百折,而能自成条理”。  相似文献   

15.
《同学少年》2017,(1):8-9
<正>记叙文的线索,是指把文章的全部内容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彩线,起着结构全文的作用。写文章时,为了更好地组织安排材料,使文章前后贯通,环环相扣,紧密联系,往往要用线索做纽带,提挈全文,统辖所有的材料,使通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更好地表达主题。如果缺少线索,即使材料再精彩,也难以组成好文章。  相似文献   

16.
有关“把”字句研究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几种有关“把”的宾语的句法性质的观点评述,指出“把”的宾语不是动词的宾语前置,也不是“把”后小句的主语,也不是补语的主语。它是介词“把”的宾语,和介词“把”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文章对几种有关把字句的语义特征的观点也进行了评述,指出把字句的语义特征是:既有处置,又有致使,把字句的语义经由一个表处置到致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正>一篇好的文章,除了内容充实,语言生动,结构精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有的考生在考试时,可能由于时间的局限,作文出现了结构混乱的情况。而线索不明是造成结构混乱的主要原因。众所周知,线索是贯穿记叙文的主线和脉络,它就像一条彩线把材料有机地组织起来,从而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如果线索不明,则会导致文章结构混乱,条理不清,如一盘散沙,分不清主次,  相似文献   

18.
本单元主要包括散文和诗歌两大部分。学习散文,要抓住文章的“线索”。散文的线索,有的是“人”或“人的感情”,有的是“具体的物”,有的是“时间过程”,有的是“空间转换”,或明或暗、或具体或抽象地贯穿于文章的始终。它像一根线,把几块布料(文章材料)缝制成衣服(文章)。因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在理论、创作和运动形式等方面呈现出复杂的发展脉络。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和知识分子话语在表达各自独立内涵的同时,也把对大众化运动的理解投放到了多元文学文化语境中,折射出内生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和基本要求,也把它视作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社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笔者认为把“育人”应放在首位。把“育人”作为最主要的工作,尤其是班主任,更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一、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俗话说:“嫩枝易弯也易直”。这说明了加强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行为习惯正处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强,可变性强。为此,我们要把养成教育常抓不懈,并把它贯穿于教育教育教学中,贯穿于各项活动中,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反复练习,强化,使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