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吾本布衣     
平川  元元 《中学生百科》2023,(11):12-14
<正>古代的“布”,指的是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西汉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说:“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就是说,古代的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叫布衣。“衣锦绣”的,非富即贵;“庶人”,一介平民,只能穿麻、葛织物。在古代,所谓的“布衣”,不仅是指人的穿着,同时也用以指人的身份。《荀子·大略》说:“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他的话也告诉了我们,布衣,更多的是指人的贫寒,或者居贱。  相似文献   

2.
在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上,有一位鹤发红颜的老者,身着布衣,头戴便帽,与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一起,登临天安门城楼。他,便是纤尘不染,终生不失“布衣”本色的张澜先生。布衣者,平民也。古时候为官者穿绫罗绸缎,老百姓只能着棉麻布衣。后来把没有做官的读书人称为“布...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穿衣讲究之多自不必细说,而我们的祖先古代穿衣的细讲究也不亚于我们。早在棉花传入我国之前,古人的衣料只有丝织品和麻葛织品。丝织品总称为:“帛”,分类细,种类多,如绫、罗、绸、缎、锦、纨、绢、素、缟、缣、练等。这些只有统治者才能穿。一般贫民只能穿麻布衣和葛布衣,所以布衣就成了平民庶人的代称。后来一般读书人在没有入仕之前,也称为布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自称“臣本布衣”。头上戴的主要有冕、弁、冠。冕是天子、诸侯、卿大夫祭祀时戴的帽子,是最尊贵的礼冠。  相似文献   

4.
时下.河北影视频道正在热播一部大型古装神话剧《嫦娥》。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大尧在征求谁能胜任天下共主继承人的时候,吴刚认为大尧的儿子丹朱殿下是一个有权却不仗势欺人,有钱却布衣简食的人,可以继承大尧的帝位。而大尧却反驳道:“是不是一个好的天下共主,不是看他吃什么,穿什么,而是看百姓吃什么,穿什么。  相似文献   

5.
刘禹锡《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者表示与他所交往的人多为儒雅有学问的人。这里的“鸿儒”一般指“渊博的学者”,“白丁”一般指“社会地位低下,字也不识一个的平民百姓”。“鸿儒”与“白丁”的意义都有其来历。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相似文献   

6.
刘禹锡《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作表示与他所交往的人多为儒雅有学问的人。这里的“鸿儒”一般指“渊博的学”,“白丁”一般指“社会地位低下,字也不识一个的平民百姓”。  相似文献   

7.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送别诗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布衣鸿儒。  相似文献   

8.
苏秀兰老师是我在北京宣武区第二师范附属第一小学读书时的班主任。那时她刚刚师范毕业,还不足19岁,一直教了我5年。在我的记忆中,苏老师是个温柔善良的人,终年穿一件又肥又大的粗布衣,总让人把她和乡间的村  相似文献   

9.
平卫龙 《成才之路》2009,(19):75-75
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别”也就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一如长江之水源远流长。送别诗以它独特的、不可抗拒的魅力吸引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布衣鸿儒。  相似文献   

10.
刘禹锡《陋室铭》有“谈笑有鸿儒”一句。何谓“鸿儒”?新版《辞海》说:鸿儒,“犹大儒。旧亦泛指渊博的学者。《晋书·儒林传序》:‘鸿儒硕学,无乏于时。’”课本的注释采用此说,认为:“[鸿儒]博学的人。鸿,大。儒,读书有学问的人。”但是,“鸿儒”一词有比《晋书》更早的出处,它的含意也不局限于字面意思。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代有一些著名文人写出的某些诗文,我们读后在心中总会隐隐约约闪现出些许的冷意。因为他们在不经意间就把老百姓给贬低了。他们在骨子里是不是看不起老百姓笔者不敢说,但他们所写的某些诗文,只要仔细分析,就会感觉到对底层平民百姓的轻视: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鸿儒:博学的人。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这句的意思是:到这里来谈天论地的都是一些渊博的大学者,和自己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相似文献   

12.
<正>《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两句,“白丁”与“鸿儒”是对举的两个词语。“鸿儒”表示学识广博的儒者,泛指博学之士,历来的释读皆无异议。但对“白丁”含义的认识,却一直存有歧解。当今汉语辞书对“白丁”词义的解释,大多仅列两个义项,一是没有科第和官职的平民,二是临时征召未隶兵籍的壮丁。但《汉语大词典》增列一个义项,即“指不学无术或缺乏知识的人”,且将《陋室铭》的两句引为第一书证。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祖先结交朋友,有一些生动形象且言简意明的习惯用语,其中大多沿用至今。现加搜集,分述如下。布衣之交谓平民百姓结交的朋友。《战国策·齐策三》:“(孟尝君谓舍人曰)卫君与文(孟尝君姓田名文)布衣交,请具车马皮币,愿君以此从卫君游。”布衣:平民百姓,后多以称未做官的读书人。又作“布素交”。宋王禹偁《扬州寒食赠屯田张员外》:“屯田布素交,屈此关市征。”  相似文献   

14.
著名旅美学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熊春捷曾撰文,满怀深情地回忆了自己在北京宣武区第二师范附属第一小学读书时的班主任苏秀兰老师——那时,她刚刚师范毕业,还不足19岁。在我的记忆中,她是个温柔的人,终年穿一件又肥又大的粗布衣,总让人把她和乡间的村姑联系在一起。其实,她原本就很美,只是  相似文献   

15.
补衣服     
今天是星期天,我换衣服的时候,发现红衬衫上挂破了一道大口子,这事不能让妈妈知道,我想还是自己把衣服补好吧。我翻箱倒柜,找到了妈妈做这件衣服时剩下的新布块,打开妈妈的针线盒,找出针和线,关上门就开始忙活起来。我把衣服放在床上,剪下一块布,盖在衬衣挂破的地方,然后,把布折进去,就准备去缝,可没想到,针还没穿上呢!先穿针吧,可那针眼太小,就是穿不进去,我用剪刀把线头剪整齐,对准针眼,左穿右穿总算穿过去了。我想:这手一点也不听使唤,拿这么小的一根针,  相似文献   

16.
古代有许多杰出人物,每每自称“布衣”,并以此为荣,借以表露心态和行迹。那么,何为“布衣”呢?辞书的诠释有二。一曰布制衣服,谓衣着俭朴。二日借指平民,谓地位低微。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有此称。所以布衣往往包含自谦、自豪、自信、自许、自警、自励之意。  相似文献   

17.
清代大文学家蒲松龄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他却是刚直不阿,满腔正气. 一天,蒲松龄身着布衣应邀去一个有钱人家赴宴.在席上,一个穿稠裹缎的矮胖商人阴阳怪气地问:"久闻蒲先生文才出众,怎么总也不见先生金榜题名呢?" 蒲松龄微微一笑,说:"对功名我已心灰意冷,最近我已弃笔从商了."  相似文献   

18.
补衣服     
暑假里的一天下午,我换衣服的时候,发现衣服上破了个大口子,于是我决定自己把衣服补好。我翻箱倒柜,找到了妈妈做衣服时剩下的新布块。打开妈妈的针线盒,找出针和线,关上房门就“忙活起来”了。我把衣服放在床上,剪下一块布,盖在衣服划破的地方,然后,把布折进去,准备去缝。没想到还没纫针呢!那就先纫针吧,哎哟,针眼太小了,穿不过去,我用剪刀把线剪齐, 对准针眼儿,左穿右穿终于穿了进去,于是缝了起来。刚缝了几针,手心就冒汗了,手指也光溜溜  相似文献   

19.
其实,据三味书屋的第五代主人寿宇先生说:“我小的时候.我祖父寿镜吾亲口对我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布衣’指的是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见2001年10月20日《家教指南》关捷文)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鉴赏》2004,(6):56-56
麻衣即布衣,但词义有所不同。古代读书求官的士人一般都穿麻衣,所以,古时候把“麻衣”作为赴试求官的人的代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