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古人根据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变化及日常生产生活习惯,将一昼夜平均划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叫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且每个时辰都有其特定名称。这些名称从周代起沿用已久,但直到汉代实行了太初历,才基本固定下来。夜半:又称"子夜"、"中夜"等,即现在的23点至1点  相似文献   

2.
《春秋》是圣人孔子依据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史料编篡的一部编年史,上始于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计242年的历史。这242年的历史,既是东周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史,也是姬姓鲁国国君———以“十二公”为主轴的姬姓家谱史。站在家谱文化学的角度,可以说《春秋》是孔子为老姬家所修订的242年的家族史。“十二公”,即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  相似文献   

3.
实录和微隐是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从历史叙事中产生,由先秦史家首创并得到后世众多史家继承,在文学叙事中得到发扬和发展。实录包括如实表达欲叙之事和如实表达叙事者的理念,《春秋》更偏重于理念,有时甚至以观念代替实事,造成偏向。微隐包括隐晦和微婉,《春秋》的微隐有一部分出于扩展其适用性的意图,一味从中挖掘微言大义的阐释则助长了牵强附会的索隐之风。《左传》开创了叙事的微婉风格,其后成为中国文学叙事最突出的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4.
时辰与小时     
《青海教育》2008,(5):63-63
时辰是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个时辰,简称“时”。一个时辰的长度相当于今天的2小时。时辰不用数字表示,而是使用十二个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名称分别代表十二个时辰。古代十二时辰的计时方法,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如“子夜”,“中午”等词汇,就是分别从“子时”、“午时”衍生出来的;“晨”字也与辰时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旧小说和戏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或听到在处决犯人时,那些朝廷命官总会这样说:"午时三刻,推出去斩了!"当犯人被押送到法场时,如果时辰不到"午时三刻",还得等,等时辰一到才开刀问斩。为什么当时行刑总是选在"午时三刻"?其实这是有一定讲究的。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报任安书》有"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一句,有注解称",楚,荆木"。为何有此解释呢?许慎《说文解字》曰:"楚,丛木,亦名荆也,从林,疋声。"《诗经·周南·汉广》:"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说文解字》释:"荆,楚木也,从刑声。"唐代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五·杂志二》:"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创新教育传统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执着的创新精神,古代热心从事教育的士人,将这种精神融贯到培养学生的活动中,从而形成了遥相呼应的创新人才观念,衍成经典的创新教育方法,如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小说”,具有与西方小说大异其趣的民族特色。从形式方面看宋元之前的小说,其基本特色是小而杂,宋元以来的小说,又呈现出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两在系统并存、共进、互润的物特色。从内容方法看,则体现出明确、自觉的劝善惩恶意识和志怪炫博的美学趣味。小说作的邓惩意识主要源于儒家教化思想对社会的渗透;志怪炫博淖说厌量产生的原因。除了人们共有的好奇求异心理之外,还与我国古 代小说概念外延之宽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禹时代,黄河流域的一些部落联盟,已经有了一种教育机构,名叫“庠”,《礼记·王制》:“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三礼义宗》:“虞氏之学日庠。”所谓“庠”,就是我国古代最早学校的萌芽,由生产经验丰富的年老男子担任教师,向青少年传授狩猎、捕鱼、饲养牲畜、种植庄稼、制造陶器、建筑房屋等生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十二”提出了自己新的看法:是司马迁有意模仿孔子著《春秋》,“据鲁亲周”之义例而将周王室与鲁国单独列出,不在“十二”诸侯之数。  相似文献   

11.
吴晓蔓 《文教资料》2009,(10):238-240
古代文学史与古代汉语课程拥有相同的教学材料--古代文献,因此,两门课程可以联系在一起,组织互动式教学.对古代文学史课程来说,由于古代汉语的文选同时是文学名篇,在古代汉语教师对文选进行语言学分析后,学生能深入理解文本,更准确地把握其文学特性.对古代汉语课程来说,由于学生在古代文学史课堂上了解了文选的文学特性,学生的兴趣明显提高,增强了学习效果.这种互动式教学,对两门课程是双赢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我爱智慧而人文的中国称谓。古书《战国策》上说:“中国者,聪明睿智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夷之所行也。”唐人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又云:“华、夏,皆谓中国也。”《唐律名例疏义释义》更讲:“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  相似文献   

13.
唐代初期,孔颖达奉唐太宗之命编撰《五经正义》,在编撰《春秋正义》时独选《左传》释《春秋》,对《左传》极为推重。表面看和学术发展有关系,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即为迎合唐太宗的治国需要和个人需要。其中个人需要和"玄武门之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许依洁 《当代学生》2013,(10):51-52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礼仪之邦"之美称,这个美称最早出现在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这句话诠释了何为华夏。其中,服章之美一说,便是指中国自古以来的服装之制,而此处的服章便是指汉服。  相似文献   

15.
金句大放送     
所有的为时已晚,其实都是恰逢其时。——歌曲《明明》热评.如果什么都很容易,那还叫什么选择。——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每次想大开吃戒的时候,就这样安慰自己:美丑由命,胖瘦在天,天要我胖,听天由命!——抖音.  相似文献   

16.
《左传》的历史叙述中,对同一人物常使用各种不同称谓,令读者迷惑,但实际上是有一定规律的。根据《左传》对不同国别的各类人物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称谓习惯,归纳分析《左传》人物称谓在特定情况下所体现的特点,可以看出今本《左传》的史料来源有三个方面:春秋各国史官编纂的国史,《左传》作者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及后代经师解经时的附益之词。因此,其编纂过程也分为三个阶段,即史料的摘抄、改订与后人的附益。  相似文献   

17.
古代官吏“辞官”有许多别称,下面列举一些进行说明。 致仕:表示官员正常退休。“致”,“交出”“交还”的意思。《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退而致仕。”汉代何休注:“致仕,还禄位于君。”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从工程放大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了以偏硼酸为催化剂,反应温度和搅拌速率对环十二烷氧化反应的影响,在搅拌鼓泡釜中,适宜反应温度为160~170℃,搅拌转速1500rpm以上,通空气量100ml/g烷.hr,催化剂用量5%,转化率可达30~32%,选择性达73~89%,总收率80~98%(重量百分比)。  相似文献   

19.
本学科是大学历史专业一门主要基础课程,这篇文章分析了第一编先秦部分各章节,着重探讨了《尚书》、《春秋》、《左传》和《国语》等书的有关内容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对教学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鸡鸣即起古代的上班下班时间,和现代相似,也是晨聚昏散,但具体时辰上又比现代一般机关之朝九晚五的通例要提前,与农业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作息习惯相适应。《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