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人将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坛作家,划分为三大群体:留学生作家群,校园作家群和城市青年作家群。其中以执文坛牛耳的留学生作家群最为活跃。事实上,近代留学生作家的历史轨迹可以追溯得更早。1909年成立的著名文学团体南社,其发起人和骨干即大多为留学生出身。 中国文学的剧变,是五四文学革命以后。五四文学革命的发难者和先锋人物中,除胡适外,陈独秀、钱玄同、李大钊、鲁迅、周作人、沈尹默等,都是回国留学生。与早期改良主义和民族民主主义文学的巨擘相比,他们的“西学”程度要深;而与在新文化运动中哺育成长起来的新秀相比,他们的“国学”功底要厚。正是这种学贯中西、兼容古今的知识结构,使他们担当起新文学宗师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中国留学溯源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巍 《神州学人》2001,(7):41-42
“留学”一词的来历汉语中的“留学”,据考证,应是从“留学生”一词演变而来。“留学生”一词源于唐代,为日本人所创造,沿用至今。唐朝时,中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研究和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但“遣唐使”是外交使节,停留时间有限,影响了对中国文化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时起,同时派来了“留学生”或“还学生”。“留学生”在“遣唐使”返国时继续留在中国学习,“还学生”则和“遣唐使”同来同归,但以学习为主。由此可见,“留学生”的原义其实专指来中国学习的日本学生。…  相似文献   

3.
清代晚期洋务运动的“西学”是指西方的科学技术。洋务派从“西学为用”出发,引进西方技术,举办洋务活动。顽固派则从“祖宗之法不可变”出发,反对“西学为用”,严防“以夷变夏”。因此,如何对待“西学”,是否坚持“西学为用”就成为我们划分洋务派和顽固派的重要标准。那么,在这两派的对峙中,慈禧太后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这个问题尚是史学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本人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在三十年之久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举办的每一项活动几乎都遭到顽固派的反对,而慈禧太后却一贯站在洋务派一边,  相似文献   

4.
中国留学生运动对中国近代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从1872年清朝同治年间开始派遣留学生,一百年来始终没有间断。当时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选派了一批批优秀的人出国留学,学成回国后促成建立了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体系。最近,笔者采访了三百位中科院院士,其中227位院士出国留学获得学位。如今,早年留学生在我国的教育、科技和经济等许多领域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留学生引进科学思想的渐进过程 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国内  相似文献   

5.
留学生与晚清西学东渐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晚清的“西学东渐”催生出中国近代留学生。留学生在取代外国传教士成为西学输入的传播主体后,“西学东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此西方文化的输入纳入到中国文化发展的轨道,推动着中国近代新文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由于“西学”的传入,国人对许多词语的词意有了新的认识。“留学”一词直到民国成立后才正式成为现代意义的“留学”。“留学”一词本义的演变主要经历三个阶段:洋务运动时期的“出洋”;戊戌变法至20世纪初,官方专用词为“游学”,而此时的民间却多用“留学”一词,形成了“游学”“留学”并用时代;民国成立后,对于“游学”的使用基本消失,彻底被“留学”所取代。窥一斑而知全豹,“留学”一词使用的历程,正是中国近代“留学生”教育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国人学习“西学”不断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了“洋人朝廷”。当时,占人口半数的妇女,更是灾难深重。她们除了遭受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以外,还受着封建道德的束缚。那“耗人血,滑人气,不至死亡不止”的封建礼教有如千斤巨石,压在妇女的身上,她们没有丝毫做人的权利。她们强烈地要求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投入为挽救民族危亡,推翻清政府反动统治的革命激流,并在革命中实现妇女的解放。二十世纪初,清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参照“西法”作了些“改革”,诸如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生等(包括办女学、派女留学生)。辛亥革命前夕,全国各类学校有女生十四万一千人。1905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一万人,其中女留学生有一、  相似文献   

8.
1978年6月23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听取清华大学工作汇报时指出:我赞成派留学生的数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学。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教育部要有一个专门管理留学生的班子,”“留学生管理制度也要改变一下。留学生可以住在学校,也可以住在外国朋友家。管理方法也要注意,不能那么死。”教育部有关领导思想比较解放,很快理解了小平同志关于人才培养的战略意图,并制定了新的出国留学工作思路:由原来全国每年选派300人左右扩大到3000人,国别由主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和拉美等发展…  相似文献   

9.
简论“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较大的影响。洋务派只学西艺不涉及西体,目的是为了清王朝的中兴大业,但其利用外国技术却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戊戌维新派认为“西学为用”还包括建立君主立宪政体等政治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给予封建势力以强烈的冲击,带来了思想解放,在此历史条件下产生了“平均地权”的政治思想。因此,我们不应该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来否定“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中学生》2010,(1):76-76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古代日本创造的。远在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13次派“遣唐使”来中国。“遣唐使”因为是外交使节,驻唐时间一般不过一两年,不能在中国久留,因而无法满足日本全面深人地学习中国文化的需要。为此,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开始。便加派“还学生”和“留学生”。  相似文献   

11.
1978年6月23日.邓小平发表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讲话.指出:“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是五年内快见成效、提高我国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解其钢 《神州学人》2003,(5):3-3,4-5
“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要只派十个八个。”1978年,小平同志在清华大学的讲话,我是在中国驻英大使馆知道的,当时我在使馆负责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的工作。那一夜我彻夜未眠。想起1975年,为了让清华大学往国外派留学生,就给学校几个出国指标,却被学校拒绝,说是不愿意到帝国主义国家去。当时感觉我的这种工作真是没有干头。今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留学生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从近现代文学开创初期的情况来看,最初的一批重要而有影响力的作家几乎都有留学外国的经历,“留日派”和“美羹派”是当时最为集中的两大阵营。本文选择“留日派”作家阵营,从创作特征,受外来思潮的影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知识梳理 1:师夷长技的思想 学器物{概况:地主阶级、时间、人物 思想: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评价:只学科技。抵抗派提出未实践,洋务派实践未成功}  相似文献   

15.
南京师范大学的外国留学生(以下简称留学生)工作始于1965年,是全国较早接受留学生的院校之一。1967—197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此项工作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校恢复接受留学生。20年来,我校始终将接受和培养留学生作为学校整体工...  相似文献   

16.
《留学生》2011,(7):18-19
1978年,是新中国最关键的一年,也是新中国留学潮重兴的一年。6月23日,邓小平在听取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明确指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要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这一年,党的改革开放新政策如春风劲势,借势邓小平的力推,新一波留学潮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后期,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开始了一场以“自强”、“救国”为目标的洋务运动。1862年。为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清政府开办了京师同文馆.还选派留学生以事翻译“西学”书籍等,构成了与中国传统教育不同的洋务教育,教育目标从培养“重德轻艺”的政治型人才向培养具有专门的实用科学技术型人才转变。维新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教育上进一步主张“开民智”,提出应对广大民众实行启蒙,以培养新的国民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日本文部省采取了鼓励高中开展国际交流。其主要形式有向国外派遗高中留学生,接受国外高中留学生,缔结姊妹校关系,到国外“修学旅行”,开设英语以外的外语课程等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中学”与“西学”的论争是贯穿始终的课题。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以后,维新派和洋务派根据各自的出发点,在“中学”与“西学”方面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思想论争。这场论争增强了人们向西方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加速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破产和崩溃,直接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要只派十个八个。”1978年,小平同志在清华大学的讲话,我是在中国驻英大使馆知道的,当时我在使馆负责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的工作。那一夜我彻夜未眠。想起1975年,为了让清华大学往国外派留学生,就给学校几个出国指标,却被学校拒绝,说是不愿意到帝国主义国家去。当时感觉我的这种工作真是没有干头。今天又是在清华,小平同志要我们成千上万地派出留学生。这是小平同志对我国留学工作的殷切期望,也是对我们做留学工作的工作人员的嘱托。兴奋之余,我预感到出国留学工作的春天就要来了!1979年我从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