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哪所大学是中国最美丽的大学?”这一直是各所大学的学生们争论的一个敏感话题。北大人常常以未名湖和博雅塔为骄傲,认为“湖光塔影”无与伦比。作为一个北大人,我也长久地陷入这种不可自拔的“自恋”之中。清华的学子则以“水木清华”为荣,朱自清  相似文献   

2.
何谓大学?有容乃“大”,大学为“学”。蔡元培执长北大后,围绕着“容”和“学”对北京大学进行改革,为之注入了现代大学的灵魂,使之由一个封建官僚的养成所变成名副其实的高等学府。蔡元培不仅是北京大学的缔造者,也是中国现代大学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3.
不管北大这个名字和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传统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对于北大人来说,北大,首先是一座大学。北大人颇为调侃地用“一塔湖图”来概括北大的特质,认为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是北大校史、人文和学术的象征。一座大学具备了这三样应该可以算是完整的了,所以在北大人的心里,北大从来都不是“一塌糊涂”的,相反,北大人总是很自信甚至有点狂妄地感到,北大就是No.1。  相似文献   

4.
香港的大学,突然间成了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内地“尖子生”们的一个热门新选择。一时间,警告内地一流大学正在降为二流的疾呼有之.对此“威胁“表示不屑的有之。但是。在争论到底香港的还是内地的大学算是一流时,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香港的大学是怎么办的?从办学理念到教学方式究竟与内地已经司空见惯的高教体制有何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试论蔡元培和梅贻琦的大学教师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我国最著名且具有国际影响的大学首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两所大学的崛起并确立其全国大学中领头地位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而那个时期,长北大、清华的是蔡元培(1868-1940)、梅贻琦(1889-1962)。正如有的学者所论的,“北大之大,大于蔡公”,梅氏“这一生,由少而壮,由壮而老,整个韶光,都是为了清华”。北大与清华同处一地,两校交流频繁,早在1926年10月蔡元培就撰文称赞清华设立研究院“尤是大学教育进步的  相似文献   

6.
最好的大学     
未来世界,最好的大学应该在哪里?在牛津、剑桥?还是在清华、北大?这是一个前瞻性很强的问题,让人一时难以作答,但却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有趣的是,最近比尔·盖茨对未来教育作出了一个信心十足的判断:“五年之后,人们学习的主要场所不再是围墙的学院与大学,而是互联网这所开放的大学。”他认为:五年后,在互联网上能找到最好的课程,比任何一所单独设立大学提供的课程都好。这所开放式大学将是最好的大学,是所有世界一流大学的合作体。比尔·盖茨可谓一语惊人,他的观点立即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许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举行各种形式的论坛进行研讨。其实,早在1999年到2007年,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就已经开始了这方面  相似文献   

7.
不管北大这个名字和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化传统有着多么紧密的联系,对于北大人来说,北大,首先是一座大学。北大人颇为调侃地用“一塔湖图”来概括北大的特质,认为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是北大校史、人文和学术的象征。一座大学具备了这三样应该可以算是完整的了,所以在北大人的心里,北大从来都不是“一塌糊涂”的,相反,北大人总是很自信甚至有点狂妄地感到,北大就是No.1。  相似文献   

8.
大学梦     
不知从何时起,“上一个优秀初中,考一个名牌高中,进一个知名大学,才能得到一份好的工作”——这个观念已变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成了父母们望子成龙的希望,成为我们一生梦寐以求的理想。于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们努力拼搏,我们夜以继日,我们悬梁刺股……等到高考成绩一下来,某某考上了“清华”,某某又考上了“北大”,  相似文献   

9.
陆步轩从一个“山村穷小子”,变成“北大才子”,接着“落魄卖肉”,成了新闻人物,媒体闹得沸沸扬扬。然而,这台戏之所以能唱得这么热闹,全在于社会各界对“大学是什么、大学的精神和使命是什么”这样的根本性问题有一种误会。北大改革的决策者们,也并没有从陆步轩的经历中看到北大教育的阙失。  相似文献   

10.
薛涌 《教育文汇》2006,(6):20-21,24
如今中国正赶上大学扩张。扩招不说,中专升学院,学院变大学,大学城拔地而起,一个大阶梯教室就可以填满几百名学生。同时,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最近竟有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市场“价码”和民工接近的报道。我在去年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中,要求把北大这样的大学分成几个小大学,并提出大学不能“大”的理念,至今如同对牛弹琴。  相似文献   

11.
最近北大的百年校庆搞得很是轰轰烈烈。一曲“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使人恍恍然回归到另一种精神氛围中,——精神家园,啊,的确是久违了。庸俗的东西在世间弥漫太久,几几乎使我们忘记了这种朴素、单纯,忘记了这种师表风范、学子锐气,忘记了满园桃李栋梁心……由此也就引起了大学的话题,由远的百年北大精神,到近的新疆师范大学的20年校庆,这个话题,一脉相达,息息相关,到现在是值得认真总结讨论的时候了。大学当然是“上层建筑”,是为国家民族培养优秀人才的基地,也是向社会源源不断输送“活水”的源头,因而,它本…  相似文献   

12.
他“旗下”的55名学生,33人考进清华、北大,10人考进剑桥、牛津、耶鲁等世界名牌大学;他让一个极度厌恶数学、成绩倒数第一的学生,考入北大;他将“打遍全校无敌手”的学生,转变成优秀班干部;他总是放大学生的优点,淡化缺点……他被学生称为“神奇教师”“心灵导师”。他就是人大附中的数学老师,高三年级的班主任——王金战。  相似文献   

13.
邬大光 《高等理科教育》2023,(3):I0001-I0001
大学是旧的,大学也是新的。旧的如意大利的波隆那、萨莱诺,英国的牛津、剑桥,美国的哈佛、耶鲁,中国的北大、清华,它们是各自国家的老大学,历史久,地位高,声誉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会不断迭代,产生出“新大学”。如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在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出现了以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和利物浦大学等为代表的“红砖大学”(Red Brick University),它们不同于牛津、剑桥等以文、法、神、医为重点的古典大学,他们以“市场”和“需求”立身,重视工业革命的挑战,开设古典大学所不屑的应用学科和专业,走出了一条与古典大学完全不同的发展之路。英国的“新大学”是高等教育回应社会变革的主动转型。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大学 ?这本来是个“常识” ,但“常识”往往最容易被人忘记 ,特别是被搞教育、办大学的人忘记。大学不再从“学术自由 ,兼容并包”的理念上撤离 ,大学才会有学术气 ,校长、教师才会有学者气 ;学术生态优质 ,大学才能出大师 ,大学才得以称之为大学。这是中国现代大学的童年时期早就宣示了的世界现代大学“通例”。“通例”不就是“常识”吗 ?  相似文献   

15.
“大学是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最后一个堡垒”——这样的观点不免有些过激,但却实实在在地指出我国的大学体制已经到了不得不改革的关口。在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开始起步的大背景下,在“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的历史背负中,北大的师资人事改革不可能只是北大的“家务事”,也不可能只是关乎北大教师们的生计问题,它已经被提升到影响中国教育体制改革进程、反映中国大学办学理念的高度。  相似文献   

16.
路浩 《语文新圃》2009,(2):17-20
1998年6月29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向北大图书馆赠书的仪式上。致词说:“参议员阿卡卡说一些人把北大看作中国的哈佛,而我想说,所有没有去过哈佛的美国人可能正在想哈佛是美国的北大。”这种说法,让骄傲的北大人腾云驾雾一般,继而以热烈的掌声回报总统。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2012,(5):42-43
社会@大学@北大陈玉宇:批评北大校长那首《化学是你》的歌曲不够好,那是你的品位和言论自由,批评北大校长关于"美国教育不好",那是你的独立思考和智识。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的大学学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30年代,我国的大学分为三大类:国立大学,私立大学,还有教会大学:学费最便宜但是也最难考取的,是清华、北大、北师大、交通大学、中山大学这样一些主要由国家教育专款支撑的国立大学:而被称为“贵族大学”的协和、燕京、辅仁和上海圣约翰、沪江等等,这些具有西方特别是美国背景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是课程理论的两极。在大学课程的研究中引入人本主义的思考,是对现行大学普遍施行的“科学化”的课程体系的一个有力的批判与补充,它帮助我们重新思考诸如“人”、“教育”、“大学”甚至“世界”等等一系列问题,让我们在习以为常的世界中看到事物的另一种可能性。这也许是人本主义理论给我们带来的最大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一、大学考试的目的大学考试的目的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又是一个不得不说的问题,因为当前的大学考试偏离了其出发点,需要在理念上进一步厘清。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大学教育和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教育的重心正在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关注素质、能力培养阶段转变。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即不仅仅是培养“人”,更重要的是使其成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