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数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实验是适应素质教育提出的,国家教育部积极倡导开设的一门新型实验课程,该课程在大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实践基础上,初步确立了数学实验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并对开设课程的途径、实施教学环节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高师物理专业学生如何学习高等数学,分析目前该课程开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思路,阐述掌握此门课程在学习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高职院校工科专业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必要性,以及数学实验课与相关课程的关系。从对工科数学实验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出发,详细分析和总结了数学实验课的教学实践情况,既论述了开设数学实验课的基本设想,也介绍了开设这门课程的若干措施,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数学教育专业开设数学建模课程存在的认识问题、教材问题、教学方法问题等进行了剖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介绍了井冈山学院数学教育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具体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5.
英国中小学课程设置中的交叉课程主题山东教育学院常初芳198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教育改革法》,以法令形式规定了“全国学校课程”,要求所有公立学校必须为5-16岁的中小学生开设10门课程。其中3门为核心课程:英语、数学与科学;7门为基础课程:技术、历史...  相似文献   

6.
霍亮 《山东教育》2003,(21):38-40
现行中学开设有很多门课程。这种设置往往是为了研究的需要而人为地分割的,但是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现象并不是哪一门学科能解决的,常常是综合的,如环境问题,社区规划,这需要几门分科的综合应用,而数学建模正体现了这种综合性。  相似文献   

7.
对职业学校开设《创新与创业》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职业学校开设该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欲望、创新构想、创新情感、创新兴趣,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并对开好这门课程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作者开设数学专业选修课《数学发现与成就》的动因及编写这门课程的内容及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阐述了数学教育专业硕士课程中开设数学模型课程的现状,以及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针对数学教育专业硕士的性质以及高中阶段数学内容对数学模型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经济数学>是财经类高职高专开设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要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顺利而又圆满地传授给学生,离不开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认为,在<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切实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从而有效地提升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专业选修课"数学地质"存在的问题,通过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笔者对日常的课堂教学和考核方法进行了改进。在选修课"数学地质"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较为良好的教学成果,本文总结出几点关于行业特色本科专业选修课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以听说法为依托所进行的英语专业口译课程前期教学的改革尝试,笔者指出该课程前期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听"这一输入能力和"说"这一输出能力为核心,在分析听说法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课程的目标定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大学本科层次的课程体系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制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了课程体系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并最终做出了新的教学计划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实际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的需要出发,对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概念,以及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等作了必要的分析。最后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实性的几个问题并进行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及时总结和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培训工作,对中学骨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模式进行有效的探索十分必要。结合中学学科骨干教师市级培训研究与实验,对中学骨干教师培训实践进行反思,并客观的总结几年来培训研究与实验的成果,探讨中学学科骨干教师暨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对同类院校实践中学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师资及培训者的培训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Abstract

The author employs grounded theory to investigat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at A University as a case. The author finds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ather concret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ubject of a major-based course and that of an electe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if the major course is taught with a certain breadth and depth, students would adopt the strategy of using knowledge from their major course in their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and using knowledge from their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to reflect on the major course. This kind of “two-way insertion” learning model reflects the mechanism of mutual facilitation between major education and general education on the course level. This conclusion ha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s and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音乐系电脑音乐课程现状,在分析高职院校生源状况、分析学情的基础上,对高职电脑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究,提出了走适合高职学生特点、适应社会用人单位需求等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暗夜行路》的作者曾经是一名不甘受束缚的叛逆青年。但他最终选择了和谐地与他人相处,并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得到了心灵的安宁与平静。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思想上的不断成熟在小说《暗夜行路》中可得到见证。  相似文献   

19.
就教育网络课程设计的策略问题首先从分析网络教育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了网络课程设计的若干指导性原则,并提供了一个基于这些原则的网络课程设计范例。  相似文献   

20.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her thinking in regard to the value, the purposes, the process and the outcomes of teaching an undergraduate course in action research for the past 4 years. The emergent understandings were informed by recurrent hermeneutic cycles of interpretative readings of the formal written and oral feedback conducted with the students at the end of each year, the students’ final action research projects submitted at the end of each course and personal field notes kept in journal writing. These sources have yielded rich longitudinal data that sheds light on the impact of a course for the learning of both its participants and the course professor.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actions that the author has undertaken i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as a result of her learning or on how action research ‘of a second order’ has informed the structure of ‘first order’ action research. The exploration has led the author to important insights regarding her role as course professor, issues of pedagogy, reflection, process and products of learning as they play out in an action research course at undergraduate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