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属商榷性质。邹惠玲女士在《论〈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的社会批评主题》一文中指出,该剧以批评美国社会为中心主题,因此,阿尔比是一位与欧洲荒诞派作家有着重大区别的自觉的社会批评家。笔者认为,该剧并未超出欧洲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内容,社会批评主题也不明显。所以,阿尔比与其他欧洲荒诞派作家并无重大区别。  相似文献   

3.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有千百万劳动人民在饥饿线上挣扎。为穷困所迫,1897年,杰克·伦敦(JackLondon,1876—1916)与其他淘金者一起到阿拉斯加淘金。他从这次经历中搜集了丰富的素材,创作出数十篇反映阿拉斯加淘金热时期人和动物艰苦生活的作品。这些故事揭示了“财富是由血汗换来的”这一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心灵辩证法”,这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表现得较为突出。通过分析小说中“安娜的死”、“赛马”、“安娜病危”、“安娜回国看子”等情节,详细剖析了“心灵辩证法”的特点以及在这部小说中体现其的多种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5.
杰克·伦敦在《野性的呼唤》和《白牙》演绎了"狼"与"狗"嬗变的生存哲学,二者在取材和故事构造等方面有许多相似性,同时都体现了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6.
“火”在小说《简·爱》中被反复提到,作者对“火”寄寓了不同的寓意。它是这部小说的一条暗线,在刻画男女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爱的情感发展过程以及简·爱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即光明温暖之火、生命之火、可怕之火、比喻之火来谈谈“火”在这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浅析杰克·伦敦的“超人”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杰克·伦敦的“超人”情结有其形成原因及其表现 ,在他的社会信仰和人生哲学中存在着巨大的矛盾。他既相信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 ,又相信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 ,还对尼采的“超人”学说信奉不疑。在创作中 ,他试图把这些互不相容的学说和观点结合起来 ,既写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宣传革命的作品 ,同时也写了许多赞美“超人”、宣扬生存竞争的作品。他的“超人”情结正是他思想深处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以静观默察的观照方式把握审美对象并颇具道家色彩是阿城小说的一个特点,作家也因此被认定是道家文化和寻根小说的代表。但阿城对此并不认可。确实,如果我们把阿城置放到更大的历史景致中来探讨,就会发现阿城小说并非如此的单一,而是具有丰厚而复杂的内涵。在舒缓的叙述背后,作家以阴冷的"弑父"目光审视中国当代历史的进程,观照了处在历史夹缝中的中国人种种触目惊心的变相和"自我"迷失的荒诞场景。因此,阿城的小说创作并非向传统文化的回眸,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透视当代的"中国文明"、当代的中国革命和当代中国人灵魂的境况。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热河失守,张学良代蒋受过,被讥为“不抵抗将军”,这是一桩历史的冤案。“不抵抗政策”的制定者是蒋介石,张学良只不过基本上执行了这一政策。相比之下,前者是主动的,是历史的罪过,后者是被动的,是历史的过失。尽管张学良受到了“不抵抗政策”的掣肘,但仍率东北军展开了不抵抗的抵抗,演出了江桥抗战、双城阻击战、哈尔滨保卫战、榆关抗战、热河抗战、长城抗战等一幕幕抗日战争的历史壮剧。对张学良领导东北军和东北人民局部抗击日冠的英勇斗争应予公正的历史评价。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有“乐治”的传统,是统治者教化民众的手段之一.“乐”具有感染人心的作用,同时又是民情风俗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孤独者》作为鲁迅小说集《彷徨》中色彩凝重的一篇,其间深蕴着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中深浓的孤独与苍凉感。在生存空间中,个体与他人是一种相互对立、映射、窥视与反窥视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充斥着冲突与对抗。这就注定了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  相似文献   

12.
"为·之·名"结构,是古汉语中一个聚讼纷纭的多义结构。根据语义和语境确定"为"与"之"的语法性质,尤其是判定"之"是否同"其",是分化这一多义结构的关键。同时,如何区分"之"与"其"等相关问题,也应当进行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遮蔽的天空》是美国作家保罗·鲍尔斯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其中探讨了大量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充分体现了他特有的创作主题。为此,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主人公波特孤立于其他人之外,而不由得被终极的事物所吸引,以至最后走到虚无的尽头的旅程,分析其中蕴含的存在主义的个体,自身与他人,以及孤独个体命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又来了,爱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晚年的一部作品。结合人道主义伦理学家弗洛姆有关"爱"的观点,对这部作品加以分析,探讨人们寻求"爱"和不得"爱"的原因,以期对作品有个较为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艾略特是二十世纪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派诗人与文艺评论家。《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夫洛克的情歌》共一百三十行,是作者的前期作品,正处于作者“荒原”意识逐渐形成的时期,它由于刻画了普鲁夫洛克这个典型人物形象,而确定了它在文坛上的地位。它深刻地反映了现代文明的衰败和腐朽,生动地刻划了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和缺乏信仰。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以马克·吐温为代表的传统幽默与以约瑟夫·海勒为代表的黑色幽默的联系与区别。建立在美国西部民间文学幽默基础之上的吐温的小说与 2 0世纪 60年代出现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具有“逻辑错位”的重要特征 ,但黑色幽默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物 ,是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无论在哲学基础上、思想倾向上、价值取向上、感情色彩上、美学特征上 ,二者都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存在、性、笑的角度对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进行了分析。他把对荒谬专 制的抨击、讽刺与对人类本性、存在弱卢、的理性思考联系起来。对于昆德拉,性 是探寻人的存在的重要途径。笑产生于人物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偏离甚 至对立,人们怀着崇高庄严被历史的非理性推入了可笑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日本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特罗“理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丁·特罗对于高等教育三个发展阶段的特性和结构的论述有先见性和预见性 ,但该理论也有其局限性 ,它只是根据欧洲和美国高等教育的经验建立起来的 ,缺乏有关亚洲、特别是东亚在 2 0世纪 70年代正发生变化的信息和知识 ,没有预想到信息技术的惊人发展所带来的变化等。日本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由于存在着“日本式的”私立高等教育 ,使得日本能够在短时期内赶超上欧洲各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而且以高于欧洲各国的速度实现了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哈萨克作家朱马拜·比拉勒早期的小说创作为参照,着重论述了近期(90年代来)小说创作上的变化,即以往专注的“寓言”式的动物系列题材转向现实题材,由“隐蔽意义”指向现实意蕴,以及具体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丰裕的美国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贫困问题,而失业是造成贫困问题的主要根源。为此,约翰逊总统将保障充分就业作为“伟大社会”改革计划的核心,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就业保障政策。这些政策在降低失业率和消除贫困方面发挥了巨大功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并受到一些外部因素干扰,导致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的矛盾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