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铁生是我国当代名的残疾人作家。经历了15年的地坛生活,史铁生看透了生死,看透了生活,与老一代红卫兵张承志、张伟等的理想主义相比,史铁生的理想主义更为深刻是一种个人的开放的、宽容的、注重过程的、充满爱心的理想主义。赋予荒谬以意义,并能证明其意义。人格上富于激情,富于理性,注重对灵魂的拯救。有淡泊、宁静、清醒个人意识与精神定力,有宽宏大度,越凡而不脱俗的精神圣形象。  相似文献   

2.
理想主义是知青一代作家的精神胎记、心理情结,是他们精神体验的源泉,艺术创作的原点。史铁生、梁晓声几乎同时走上文坛,他们都带着那个时代的理想主义,走过文革与新时期,又在90年代以来的时代转型中,坚守理想情怀,走向各自不同的精神家园———神性向度与平民立场。梁晓声、史铁生是知青一代理想主义的双声:一个务实,从形而下层面批判社会的单向;一个务虚,从形而上层面祈盼神性的高标。  相似文献   

3.
就个人命运而言史铁生苦难深重,但他终于理解了苦难,超越了苦。指引他完成这一转变的是他对“神”(精神)的信仰,即一种在苦难时面向神秘、面向绝对价值(广博之爱)永远祈盼、永远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史铁生称之为“宗教精神”。追踪史铁生的这一心路历程,对于理解他的作品和寻找灵魂的归宿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哲思性著称的作家。他从自身的残疾体验出发,走向更深更广的生命意义的追寻。分析史铁生的经历和文学观,结合文本解读其作品中的困境主题,进一步探讨他在与困境周旋中寻求生命意义的精神内涵,可以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史铁生的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毕文清 《文教资料》2012,(34):73-75
笔者认为,研究史铁生的关键词当然脱离不了其生命中的苦难残缺意识以及其超越性意义。但是如果我们追问:史先生的作品何以如此鼓舞人心?史先生向何处超越?其精神资源在哪里?①则会发现,停留于对史铁生生命过程大发赞歌是轻飘的。"没有世界文学就没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铁生的精神资源必然要追溯到西方。本文认为史铁生的作品在明言层面与未言层面都与基督教生存观联系密切。正是基督教信仰这一西方资源,使得史铁生的作品由内而外地焕发一种救赎意义的美。  相似文献   

6.
史铁生的作品充满哲学气息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当代文坛画上了浓重的一笔。其文学创作富于理性而具有哲学思考、精彩而独到。文章通过对史铁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去感悟史铁生文学创作中的生死观,并感受史铁生先生思想的宽度与生命的高度。  相似文献   

7.
史铁生是当代文坛颇受关注的散文家之一,他的残疾经历和独特视觉使他的散文呈现出理性思辨的哲理风格,为散文创作注入了崭新的内容。他的散文对残疾、生死、命运、生命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思索,使其散文的精神内容超越小我情感的抒发,因而具有了哲理与宗教色彩。他提出了残疾情结,探讨了生死迷惘和命运纠葛等存在主义话题,努力在散文中直接探讨生命意义。他的散文用感性的文字指引着读者去思索形而上生命问题。史铁生散文精神的"大"的内涵使其散文在当代消费语境中独具一格。本文从散文精神内涵、艺术特征等几个方面探讨史铁生散文创作艺术,并将史铁生散文归为真正的"大散文"范畴。  相似文献   

8.
《中文自修》2008,(3):49-50
史铁生这个作家同学们可能并不陌生,不少版本的教材都收了他的作品。但史铁生的文章并不好懂,因为他总是在疏淡的文字下蕴涵着对生命意义的拷问。《故乡的胡同》是史铁生写作于1993年的散文名篇,同样,他用细腻而沉重的文字表达了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与追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比较快地走近史铁生、理解他的文章呢?嘉定区第二中学的孟琰玲老师为我们指点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9.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作家非常独特的个案。他以一种庄严的姿态,饱含真挚的情感,回顾了自身所走的艰辛之路,站在历史的高度对生活进行再思考,再认识,再发现。从史铁生对生与死的艰难选择出发,通过对目的和过程的深度思索不断追问人存在的终极意义,从而为自己找到了一条救赎之路,实现了精神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路遥和史铁生都是当代中国文学界最有亲切感的作家,他们都能够以自己深刻的人生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对客观世界作出一种具有新的美学意义的观照,对于他们来说,文学创作将不再仅仅是一种自我安慰之道而是一种寻求生命意义的方法。因此.他们的创作也堪称”用生命来写作”。本文力从路遥,史铁生其人其文出发.从他们的家庭出身.人生经历,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对陕北方言、等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史铁生的创作,一向以富于深邃的哲性内涵而备受关注.其作品常于苦涩中透穿激昂,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是始终贯穿于其作品中的一个精神命题.史铁生以其作品在平等之追求与平等之难求的体会和认同中完成了对生命的彻悟.  相似文献   

12.
生理的不幸使作家史铁生有幸进入了感悟的空间。感悟使他将生命的本质在精神层次上定位,使他实现了向内心世界的回归。回忆与梦想构成了他内心生活的重要内容。靠着回忆和梦想这两支双飞彩翼,史铁生突破了肉体感性生命的束约,完成了生命本质的升华  相似文献   

13.
苦难能转化为对人生的馈赠和滋养,死亡更是对人生最大的检验与考量。史铁生在自己的散文作品中,呕心创作,泣血而歌,用朴实无华的文字,诠释了欲望、孤独、苦难、生死、爱情的生活内涵和文化哲思,开始了生命意义的探索与追寻。  相似文献   

14.
石立干 《文教资料》2006,(27):80-81
史铁生的诗学,是关于人的意义之在的存在诗学身体和精神所遭遇的“极限情景”是其诗学的逻辑起点。史铁生关切生命的过程、迫近心灵的自由、深入艺术的根基和寻求超越之路的诗学理念,确立了他探询生命意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悲剧思索的宿命论,如偶然性、荒诞性、不合理性、神秘性等,但表现宿命的主题并不是小说意义的全部,他的小说的意义在于企图超越宿命这个悲剧性命题的过程中,让人们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用对生命意识的觉醒来超越充满宿命的生活,从而使他的小说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7.
李巧燕 《考试周刊》2008,(51):122-125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是一个理性的作家。在众人狂热的年代里,他表现出特有的冷静。他在残疾的围城中,冲出肉体的困囿,安详地走向精神的圆满。史铁生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苦难意识,是完成天、地、人的思索后的自然流露;他对残缺人生的乐观、豁达,是因为爱的滋润。史铁生在创作中关于苦难的表达,给我们以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一个人的创作,通常是他个人生活和精神历程的艺术再现。对史铁生而言,残缺身体与健康思想的矛盾统一,表现在作品里,正是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经历的不同,生命意识的差别,在史铁生的作品中转化为主人公对命运的无声反抗、对灵魂的顽强拯救,还有对幸福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9.
史铁生从事文学创作已经有20多年,最有影响的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与地坛》、《病隙碎笔》这样抒情味更重的小说、散文,而虚构性作品影响反而不大。“从清平湾到地坛”,从回忆过去到直面现状到叩问人生,史铁生凭其用心和悟性“突围”自身的局限,“超越”人生的苦难,用“有血有肉的语言”写下生命厚重精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20.
开往心灵的地铁——论史铁生的精神救赎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若琴弦》是标志史铁生转折性的一部力作,他的创作视点也由关注个人的困境而转向对整个人类共同困境的探讨。着重从希望、绝望、虚妄入笔,探讨他的精神救赎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