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康德和王阳明分别以"自由意志"和"良知"为核心建立先验道德哲学。两人关于道德律的先验根据、善恶的根源、为善去恶的可能性有共同处,其内在成分、经验知识关系、实在性论证有差异性。中西哲学具有融通互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为摆脱当前道德危机以及建构普世伦理提供了丰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谢亮 《华章》2007,(4):74-74
自表面上看来,叔本华与康德在道德教育必要性上是持完全相左的观点:然而关于是否存在自由意志、可作价值评价的道德行为等方面,叔康二人的思想其实还是有着交错背离的比较基础,甚至在此些问题上虽始基于各别的先天预设却有殊途同归之虞.  相似文献   

3.
普世伦理又译作全球伦理,一直是人类探讨道德的核心问题。康德从先天的形式出发,通过自由意志、道德规律、人是目的和普遍立法等形式为普世伦理的发展奠定了基本基调和纯粹理性形式,促进了普世伦理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康德把"道德"和"幸福"的关系称之为"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他的"道德学"正是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依他的观点,道德和幸福完全可以在"至善"中实现统一,一个有道德的人最有资格配享幸福,以此,他高扬了德性的旗帜,提升了道德的崇高性。  相似文献   

5.
近代哲学是以主体为中心的哲学。康德哲学和黑格尔哲学都是主体中心性的哲学。然面而,康德的主体中心性学和如果离开了交互主体性理解,就是不可思议的。但康德的交互主体性思想被束缚于他的主体性原则的视域内。黑格尔哲学力图跳出康德哲学的纯粹思辩的、主观性的局限,但他由于最终始有发展出一个交互主体性的视域,同样没有超出这种内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论证受到诸多批评,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将其论证补充完整:一是提供基于语言分析的先验分析论证;二是提供基于先验统觉的先验综合论证.“先验统觉”是康德先验哲学的奠基石,但却被他错放在知性直观的位置,本文则将它改为感性直观,并且区分了自返性统觉和对象化统觉,进而区分了“我思之我”和“自由意志”,在此基础上阐明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先验时间和先验空间等重要概念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研究康德关于德福一致的思想为基点,追溯德福一致思想的古希腊渊源,展开康德对前人思想的批判,然后引出康德关于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进而评述他的德福一致的"至善论"思想。鉴于康德的德福一致思想的理论不足,需要从政治、宗教和舆论三大领域全面来探索德福一致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自由观构成了其实践哲学的基础,而先验自由与实践自由的区分是其自由观的一个核心性的区分。本文对康德哲学中的实践自由与先验自由两个概念的内涵、差异、共同点和内在联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说明康德在保持其哲思的严格性本色的同时,以作为先天的自律能力的实践自由(而非本体的先验自由)为实践哲学奠定自由意志的基石,从而超越传统的独断论的意志自由论和经验主义决定论,建立了先验主义自由观,为实践哲学提供了富有合理性与意义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康德的三大批判第一次构建了人类知识的完整体系:知识体系、伦理体系、艺术体系。在认识论领域,确立了理性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完成了从认识对象到认识主体的转变;在道德领域,通过探讨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自由和责任为核心的伦理学体系;在审美领域,认为美与美感都属于人的判断力问题,判断力最完美最自由的体现就是审美,美学因而也获得了独立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While Kant's pedagogical lectures present an account of moral education, his theory of freedom and morality seems to leave no room for the possibility of an education for freedom and morality. In this paper, it is first shown that Kant's moral philosophy and 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re developed within different theoretical paradigms: whereas the former is situated within a transcendentalist framework, the latter relies on a teleological notion of human nature.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core ideas of Kant's moral philosophy are also present in his pedagogy. This means that the problem of moral education must be solved within the transcendentalist framework. It is finally claimed that Kant himself outlines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n his pedagogical lectures.  相似文献   

12.
启蒙运动使人们开始质疑道德本身的合理性问题,康德之前的哲学家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角度来论证道德的合理性。康德认为这两派各有弊端,主张道德合理性的论证要植根于人的理性本质之中,采用一种完全形而上学式的方式论证。同时,康德的观点也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13.
我们从康德美学原则思考体育美,探讨体育人文美的审美理想,发现体育蕴含的人文之美的敬畏形式与自由形式;个体进入满足体育人文之美审美需求的状态,有助于建立个体体育生活中的审美判断;体育的人文之美是不能回避的、先验似的主题,它是体育的灵魂。怀着虔诚的、膜拜似的审美意识,把人文之美渗透到体育实践中,可丰富主体对体育人文之美的体验,促进主体对于体育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4.
德育的“道德性”范畴是成立的,德育并不具有天然的道德合理性,应该对德育进行“道德性”追问。这种追闺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德育发展本身的内在需要。道德性审视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角有助于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构建,只有道德的德育才能培养出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15.
康德道德哲学从道德动机入手,阐明了善良意志、责任、规律的先验性,主观原则和客观规律的符合原则,定言命令的强制性、普遍性和必然性,得出“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从双重立场看待人,解释了自由的积极含义,赋予理性无比崇高的地位,彰显了人作为道德最终的自在目的尊严和价值,并对我国道德教育有着诸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党学宏 《天津教育》2021,(6):36-37,50
新的课标理念积极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互助”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得知识,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切实解决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坚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积极构建“自主—互助”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对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应积极迎接挑战,及时做出应对之策,对高校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期待可能性作为规范责任论的中心要素,之所以在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刑法理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并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得到承认和采纳,是由其存在的法学、哲学依据以及它所体现出的刑法的价值和功能共同支撑的。  相似文献   

19.
"内隐学习"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指个体在不知不觉中无意识地获得知识经验。以内隐学习的研究成果为视角,分析高职德育学习的特质,进一步探究内隐学习在高职德育各要素"知、情、意、行"中的运行机制,并从高职德育对象、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充分发挥德育的"内隐效果",提高高职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