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泓 《广东教育》2004,(9):22-23
从做《诗经》专题的第一天起,一些学生就有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诗经》?”  相似文献   

2.
<正>每次教学《小数点搬家》,总会有不少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小数点一直都在个位和十分位之间没有动,为什么叫小数点搬家呢?”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往往会模模糊糊地带过去,因为这一规律学生之后都会用。但面对学生一次次的质疑,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学生看不出小数点在移动?学生的疑问是不是蕴含着他们对知识独特的理解?这样的理解有没有价值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对《小数点搬家》这节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贾文治 《历史学习》2007,(11):22-22
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节,讲到清朝的行政区域设置时这样叙述:清朝……共有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蒙古盟旗等。学生多有疑问:“盟旗”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4.
《儿女英雄传》中的特指疑问句分成以下四大类:1.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齐全的特指疑问句。2.有疑问代词而无疑问语气词的特指疑问句。3.无疑问代词有疑问语气词的特指疑问句。4.既无疑问代词也无疑问语气词的特指疑问句。《儿女英雄传》中的特指疑问句中语气词的使用有两种情况:语气词单用和语气词合用。  相似文献   

5.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是《儒林外史》最脍炙人口的一回,被改名为《范进中举》选入中学教材。读过这篇文章之后,难免有这样一个疑问:范进的八股文水平到底怎样?这不是钻牛角尖式的无聊,而是一个关涉文章思想、艺术手法,以及阅读审美感受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教材这样定义幂函数:一般地,函数y=xa叫做幂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a是常数.  相似文献   

7.
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质疑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宋人朱熹曰:“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这样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在阅读过程中,要想有所收获,就得先有疑问,通过疑问激发深一层的阅读和思考,那么学生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  相似文献   

8.
占丽云 《现代教学》2011,(1):127-127
[学情分析] 《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教学结束后,我推荐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给学生,作为拓展阅读。有个学生问我:“老师,这本书考吗?和考试无关的书我从来不读的。”听到这样决绝的说法,我觉得很有触动。支撑学生功利性阅读态度的,其实是他们的价值观。学生原有的价值观给语文教学带来怎样的影响?带着这样的疑问,  相似文献   

9.
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在听了一节区级自主学习示范课《像山那样思考》(苏教版必修一)后。教师先是通过多媒体出示问题,学生自由研读课文;接着,学生分成小组研讨问题.并把各自探究的成果展示出来:最后.师生针对还有疑问之处展开交流,达到对这篇文章“基本没有疑问”(上课教师语)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吴永福 《现代语文》2014,(9):146-147
散文中,多有叙议结合的写法。比如苏轼的《石钟山记》先从石钟山的得名说起,并提出疑问。接着再写实地考察,即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对山川景物多有描绘。继而转入议论,并相应地提出观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也是这样,先写游历,再转而议论。  相似文献   

11.
最近笔者偶然看到八年级《“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83;历史》(第三册)有这样一段话:“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关键。它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初步形成,预示了团结抗日新局面的到来。”这里有个疑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的标志吗?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一位教师在教学《示儿》这首古诗时,产生这样一个疑问:既然教学参考书和各种版本的古诗文注释中将“死去元知万事空”中的“元”注解为“原来、当初”的意思,那么诗中为何用“元”字而不用“原”字呢?笔者也曾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近日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对这一问题有了一个较系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1月,上海京剧院《曹操与杨修》剧组到京津巡回演出,报上的新闻标题分别有:(曹捺与杨修)再度倾倒津门《文汇报》(曹操与杨修》倾倒首都大学生《解放日报》1996年1月,报上又有这样的说法:德国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和指挥大师马泽尔倾倒上海观众《文汇报》马泽尔展身手千余乐迷倾倒《解放日报》看来,我们的报纸在报道演出盛况时,喜欢用“倾倒”一词。但是,我想提出一个疑问:到底谁“倾倒”谁?这里的“倾倒”,词典上的解释是:“十分佩服或爱慕。”《现代汉语词典》“佩服,心折。”《辞海》显然,上述新闻的本意决不是说…  相似文献   

14.
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欣赏与品评了保存于鲁国的周代乐舞,这就是著名的“季札观乐”。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季札评论的对象是与音乐相配的文辞部分(歌词),亦即《诗经》;他的话是对《诗经》的一个经典性论述。然而仔细推敲,这样的结论恐怕是很有问题的。首先,最大的疑问是时间。三百多首诗一连表演下来那绝非几个小时的事,季札会看得头昏脑涨,乐工们累都得活活累死,况且这还不包括《大武》、《 》、《大夏》、《韶》等这几个大型舞蹈。当然,可以作这样的解释:季札在鲁观乐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发挥科学史的价值?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开始大量阅读文献。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是《科学史的意义和价值:迪昂的观点》《国小自然科教师对科学史融入教学之态度的晤谈研究》《科学史融入科学课程的原则、方式和策略》,它们对我开展科学史的教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语文学习》: 我是一名小学五年级学生。在第十册语文书(苏教版)上的第22课《只拣儿童多处行》中有这样一句话:“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读了这句话,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里为什么用土字旁的“地”?  相似文献   

17.
幂函数是新课程的新增内容,是各地教研活动的“热门”课,笔者听了很多节关于幂函数的随堂课、公开课,每每听完这些课,总觉得有些缺憾,最近正好拜读了文卫星老师的《课例:幂函数》一文,不禁为文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所折服.笔者就其中一个方面——幂函数的图象,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及一些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历史》必修3第3课《宋明理学》的“资料回放”是关于陆九渊与朱熹“鹅湖之会”辩论的情况。其中有这样一段:“陆九渊记述: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读到这里。笔者不免心生疑问.陆九渊会称自己为“陆”么?  相似文献   

19.
关羽·项羽     
每读《三国》,内心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关羽降曹操,原因真如史书记载那样吗?还是他借护甘、糜二位是嫂夫人之名而苟且寄人篱下呢?每读《史记》,内心总会产生这样的疑问:项羽真的是自刎乌江吗?还是被追兵乱刀砍死,然后被修史的人硬加了个"何颜以对江东父老"的壮美呢?否则,他乘船过江,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20.
设疑问难的艺术东胜市逸夫小学万秀川教育家艾米尔讲过:“教授的艺术就是懂得如何引导。”引导之术可谓多矣。设疑问难便是常用的一种。现以《狐狸和乌鸦》一课为例,谈谈设疑问难的艺术。古人讲:“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狐狸和乌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