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读言诗、释言字词时,如果用今义代替古义,碰到古今异义的字词就会闹笑话。旧时候生男孩称“弄璋”,生女孩称“弄瓦”。曾经有人对“弄璋”和”弄瓦”作这样的解释:“旧社会重男轻女,生了男孩就拿玉给他玩,生了女孩就拿瓦片给她玩。”把“弄瓦”的“瓦”作为“瓦片”解释,这是由于用今义来代替古义所致。  相似文献   

2.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日渐丰富。许多人读书藏书,随之产生为自己的藏书室命名的想法。书斋有书房、书屋、庵、堂、观、居、轩、馆等别称,而书斋的取名更是丰富多彩,大概不外如下几类: 以书斋所在地的物来为书斋命名。明代学者杨仪的读书处庭内有桧树七棵,其书斋就叫“七桧山房”;清代学者惠周惕的庭院有红豆树一株,颇珍爱之,便以“红豆书庄”作为斋名,其子惠士奇也据此将自己的书斋叫做“小红豆斋”;清代陈介祺书房有古钟十口,自珍自爱,名书斋为“十钟山房”。其他还有“竹深堂”、“万卷楼”、…  相似文献   

3.
“友”与两周社会的变迁查昌国先秦之“友”,其义经历了三变。“友”古义为族人,乃纲纪族人的准则,“善兄弟为友”是也;它在西周是宗族大法,“友”乃“天惟与我民彝”,“不友”则是“无恶大憝”(《尚书·康诰》)。逮至春秋、战国,随着宗族解体,个体家庭和地域国...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讨“刑”、“法”二字的古形古义;从古文字形体及其衍变入手,系联考古发掘的上古史实,辨明二字的形义根据,以个案的方式,做了古文字与上古史的局部印证阐发  相似文献   

5.
古诗文中的字词所传达的信息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 ;汉语的词汇意义的内涵与外延与英语也不是一一对应。古诗文中的某个词是今义还是古义 ,它的古义是什么 ,都是译者所需注意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床”字在古诗文中不同意义的探讨与训诂 ,说明把握字词的文化语境是理解原文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期待徐虎师傅“失业”●程建平盛谬“期待徐虎师傅失业”。见到这一标题,你也许会大声斥责:“你怎么这么没良心,没有徐虎师傅,厕具坏了、水管漏了谁去修?”其实,我是个好心人,也是个替别人着想的人。看着徐虎师傅成天一身泥、一身汗、一身油,看着他年三十也不能与...  相似文献   

7.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字早在甲骨文中已多次出现,古义指教化。如《尚书·舜典》上说的:“敬敷五教”。“育”字的古义是培植、抚养,如《诗经·小雅·蓼莪》上说的:“长我育我”。但“教”与“育”这两字在春秋以前尚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特级教师跨区域带徒活动是宁波市教育局具有影响力和特色的优质教师培养模式。特级教师带徒活动是以“帮带”为主,每位特级教师一般带3~5名,师傅以身示范,无论是为师之德还是为师之术,都一一传授给徒弟。徒弟近距离观察与学习,研讨与模仿,创造与创新。在以往的带徒过程中,笔者发现“帮带”有其利更有其弊:师傅主导过多,徒弟自主...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向重虚、重道 ,看重精神文明。究其原委 ,其归宿点盖在“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 ,对我中华民族的影响至深且广 ,诸如哲学政治、天文地理、医学术数、礼俗风尚、心理特征、思维模式以至释字训诂无不受其影响 ,蒙其烙印。本文通过对汉字“虚”的形析、音训、古义的阐释 ,从具体而微的一个侧面说明“虚”义与“天人合一”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海静 《教书育人》2005,(9):60-60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日:“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相似文献   

11.
魏源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也是清代著名的今文经学家。在经学方面,他著有《诗古徽》和《书古徽》。《诗古微》和《书古微》都以“古徽’为名,表明他对《诗经》和《书经》阐发的是古代今文经学家的微言大义.《诗古徽》是为了发挥西汉齐(辅固)、鲁(申公)、乾(韩婴)三家对于《诗经》的古义,而对于汉毛公《毛诗)和后汉卫宏《毛诗序》、马融《毛诗博》、郑玄《毛诗笺)有所訾议。《书古微》是为了阐发西汉伏生、欧阳、大小夏侯的古义,而批驳马融、郑玄古文经学“凿空无师傅”的“肥说”。两书的目的,都是为探讨西汉今文经师的师承与…  相似文献   

12.
值得尝试的“捆绑式师徒结对”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以来,在“分数是硬道理”的思想支配下,所谓的师徒结对制度和青蓝工程有些只不过是摆设而已,师傅大多不可能会真心实意地向徒弟“传道、授业、解惑”。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最好能成为“常胜将军”,师傅不得不从切身利益考虑,留有一手。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乡文化素描”类文章容易出新,能综合反映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所以理所当然地成为中考作文的亮点。以近两年的半命题考题为例,新疆哈密市考“感受”,河南省考“我深深感受到了”,江苏南通市考“我发现”,考生都能以“家乡文化之美”补全考题;北京市考“我想让更”,可补入“家乡文化”、“美”;湖北荆州市考“我喜欢”,可补上“家乡文化”,等等。要写好“家乡文化素描”类文章,除了平时加强积累之外,还必须注重“四性”:一、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孕育出各具个…  相似文献   

14.
也谈“足用”江苏宜兴市周铁中学吴凉玉“兵精足用;英雄乐业”(《赤壁之战》,中学语文课本原注:“用,器用、物资。”修订本改为:“足用,足够使用。”于是有了张日铣同志的商榷,认为原注好,不应改(见《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11期《古义注释商榷三则》)。本...  相似文献   

15.
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师傅”的传经布道,更需要师傅为其搭台子、压担子、指路子、出点子——“引上路、扶上马、送一程”。这“四子”,就是师傅送给徒弟的最好礼物。  相似文献   

16.
“元旦”是什么意思,我国最早的字典《尔雅·释诂》是这样解释的:“元,始也”,“旦,早也”。可见“元旦”古义即一年之始,一日之晨,也就是新年第一天的早晨。我国从汉代汉武帝始将正月初一规定为“元旦”,又称春节。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辛亥革命以后,公元纪年法在我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孙中山先生为“行夏历”,“顺农时”和“从西历”,“便统计”起见,在我国推行夏历与公历并用,将正月  相似文献   

17.
“悟”是触类旁通的本领,是一个人依靠已知知识与实践经验把握未知知识与探索规律之自觉性。通常所说“触类旁通”,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个修行就是“悟”。只要认真修行,就有茅塞顿开的那一天。  相似文献   

18.
说“经”     
丰富浩瀚的中国古代文化典籍,记录着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古代的目录学家把这些典籍,分成“经、史、子、集”几类。在谭博士书橱林立的书房里,爱好古代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西方小说多以个体为主角,以追寻为线索,置人物于“途中”,在变换的时空背景上展示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个人奋斗的主题。“在途中”的“追寻者”以及旅程模式,受古希腊自由、崇力文化和中世纪基督教隐喻文化以及“寻找圣怀”原型文化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出内在的民族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识。这为读者阅读鉴赏西方小说文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上古时期的“乐”,是一种集音乐、舞蹈、诗歌和礼仪为一体的复杂文化形式,它与当时的农事、政治等社会生活方面息息相关。“乐”的形式与思想体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和”,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