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广义影视教育的通俗形态及其文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诞生至今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关于电影的科学研究同一切既存的科学现实一样,存在着两大分支:一是电影科技,一是电影的社会科学。比较而言,电影的社会科学似乎更为活跃:在理论与历史两大方面,这种发展的标志是电影历史、电影美学、电影哲学、电视社会学、电影符号学、电影文化学等等。令人遗憾的是,电影教育学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电影本身的发展以艺术为主要的存在形式,致使理论家们将其归入文艺体系,注意力大多集中在电影的艺术本性上;二是电视诞生之后,人们在传播文…  相似文献   

2.
电影是新媒体及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电影片名的语言使用不仅具有理论研究价值,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片名有利于电影的被关注度,同时它也对语言的规范使用起着积极的作用,语言在电影片名中的运用是成就好的电影片名的关键。本文立足于语言在中外电影片名中的运用,通过电影片名中语言运用的特点、修辞方法与语法手段、外国电影名翻译中语言的运用、电影片名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探讨语言的运用对电影片名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电影民族特点的烙印。电影民族特点的逐渐积累,发展与成熟,才可能形成电影的民族风格。影片内容上的民族色彩,表现在民族题材与主题、地域风光与社会风俗、民族性格与行为方式等方面,它们与电影民族风格密切相关。电影语言民族化在电影民族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影民族风格是电影群体风格的一个方面,它的形成与发展,与电影个体风格尤其是其中的导演风格的表现特色有关。  相似文献   

4.
黄红霞 《考试周刊》2012,(32):123-124
文章在系统分析、归纳数字技术在电影艺术中的运用现状的基础上,从拓展电影的表现空间、更新电影的表现手段、促进电影产业的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技术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电影艺术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又分为高校电影艺术教育、中小学电影艺术教育两个层次和培养电影制作者的专业教育、培养电影欣赏者的普及教育两个目标。高校电影艺术普及教育应当处于主导地位,成为一门文化学科,应该立足中国结合外国、立足电影文本的鉴赏结合电影常识的了解、立足电影文学性的探究结合文化阐释,在电影文本鉴赏的过程中,要注重选择性、类型性、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对于国外电影在中国的传播来说意义重大,但目前中国电影片名的翻译现状问题颇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限制了国外电影在中国的发展。本文拟从电影片名的翻译现状、具体策略及应注意问题等角度来探讨电影片名的翻译,以期对电影片名的翻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美国电影《双重赔偿》是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也是美国四十年代的黑色电影的代表作品。无论在主题、人物,还是情节、电影手法上都奠定了黑色电影的模式,在电影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虽然最初在默片时代,电影的音乐还是一种粗浅的和画面生硬的柔和,但是随着有声片时代的到来,电影音乐逐渐地走向了成熟。电影音乐慢慢地在电影的效果传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众多的优秀电影中,《勇敢的心》就是一部成功的电影音乐运用的范例。在这部电影中电影音乐至少起到了以下几种作用:渲染影片气氛和氛围、抒发人物的内心情感、刻画人物性格、深化影片主题。  相似文献   

9.
费穆重视电影本体、讲究电影“空气”的“布置”、强调电影的民族审美情趣,他的这些电影观在今日已越来越受到中国电影界的重视。费穆电影观对中国电影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电影人越来越重视将电影作为一门独立的形象艺术,并全力探索尽可能完美的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大批英语电影涌入我国市场,给电影翻译尤其是英语电影名称的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讨论电影名称的功能,指出电影名的翻译在兼顾电影名的作用、翻译的原则、翻译的策略这三个方面的同时,要注意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电影名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全球化策略给处于弱势的中国电影带来了巨大的文化冲击。中国电影正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文中从总体战略、文化立场、电影形态、电影精神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电影应对全球化的设想策略。  相似文献   

12.
陈玲 《文教资料》2013,(31):140-142
巴拉兹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来系统阐释电影理论,深入分析研究了电影蒙太奇、电影影像、声音与色彩等。他从比较全面的角度考察电影艺术,把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放到了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宏观视角进行研究,再结合电影艺术的独特艺术形态,形成了具有前瞻性的电影文化论观点。研究他为何能够在电影艺术兴起不久、电影研究不够深入的背景下就提出如此超前的电影观念.对于建构当下电影理论将是一大启示。  相似文献   

13.
电影实践的发展表明,欣赏者的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在电影创作和分类中,越来越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电影分类原则,多是以电影表现题材、内容、观赏对象等为主要依据,间或以电影导演的艺术风格等因素为辅助依据,往往忽视电影欣赏者在电影分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目前电影实践和电影的社会效应(特别是电影文化市场效应)发展看,电影欣赏者的审美趣味,对实现电影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潜移默化地起着杠杆作用。具体表现就在于,目前中国的电影创作多是遵从观众(国内的或国外的)的审美趣味,投其所好,甚至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审美  相似文献   

14.
目前生态电影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一种较成熟的类型,在中国则相对处于萌芽期。在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中,大致发展出生态电影、原生态电影和生态意识电影三种类别,但其生态空间仍在延拓当中。立足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环境主义视角,分别引例对中国生态电影中的生态空间进行探索,挖掘出其中民族平等、性别平等、信仰平等,以及人与动物、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蕴,从而看到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进步和成熟。  相似文献   

15.
一部完美的电影作品,不仅仅是剧情和演员的表演,在电影作品中电影配乐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电影配乐不仅仅只是出现在电影作品的主题曲或者片尾曲,更是在电影情节中为了烘托电影的气氛,使观众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进入到角色中去,电影配乐能够将一部电影的魅力散发到极致。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国电影的发展越来越快,对电影配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电影配乐在电影产生的作用也开始被人们所重视。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电影配乐在电影中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电影的成熟期。中国电影家对于电影本体的认识此时也走向深化。其突出标志是电影界普遍的电影意识的确立,以电影的表现方法来发挥电影艺术的特性。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追求镜头、画面的视觉化创造,注重蒙太奇的艺术表现功能,强调导演是电影创造的中心。中国电影家对于电影艺术特性的把握在渐趋深入。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电影产业机制入手,结合文化研究的方法,对跨境电影的本土语境、跨境电影中呈现的文化整合与文化折扣、跨境电影与全球想象等三个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归纳。认为跨境电影是全球电影产业一体化进程的产物,中国跨境电影的发展既是与全球电影产业接轨的一个标志,也是应对诸多电影产业本土机制问题的途径。中国的电影经济尽管在跨境生产的大趋势上向全球电影产业的主流靠拢,但依然存在隐忧。  相似文献   

18.
早期中国电影在掌握西方电影技艺的同时,亦融汇传统文化形式和伦理精神,构成了一个混杂民族意识与现代技艺、道德理想与商业诉求的电影文化潮流。萌芽之初的中国电影以传统剧目、文明戏等为主要题材来源,在强烈商业化追求中蕴含了无意识的本土化趋向,而社会伦理片的成功,则初步实现了中国电影在题材风格和价值伦理层面的民族化。由古装稗史片演化而来的武侠神怪片,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个类型片风潮,并为世界电影贡献了一个完全"中国化"的电影类型。早期中国电影通过商业竞争与艺术创新,基本完成了电影的本土化与类型化,使之成为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一股新兴力量,奠定了中国电影进一步发展、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突破单纯评价内地电影的局限,从更广泛的意义上,阐述了内地、香港和台湾三地电影的不断融合和发展;并试图从中国电影历史的阶段性出发,探讨和分析三地电影在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面貌和特征。在对内地、香港、台湾三地电影进行回顾的同时,展望中国电影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20.
武侠电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重要类型,是民族电影的标识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民乐一部分的琵琶曲,在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武侠电影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文章结合电影音乐的特点和功能,以近几年来的武侠电影《十面埋伏》《功夫》为例,选取一文一武两首琵琶曲,从历史、文学、美学等角度对上述电影中的琵琶曲的运用进行深刻解读,希望由此有助于中国武侠电影音乐的发展,尤其是琵琶曲在武侠电影音乐中的进一步的多形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