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放古 《中学语文(读写新空间)》2007,(7):87-87
19世纪以来。研究中国的学问在西方称“汉学”(Sinology)。20世纪50年代之后。美国改说“中国学”(Chinese studies)。今天中国大陆又有“中华学”的说法。凡是古文明而今天已经消失或者衰落了的.在欧美都有一门综合研究的学问。 相似文献
2.
汉代学术成就辉煌,广有创建,对后世影响深远。清代学者标举其中朴学的部分,发展出清代"汉学"流派。在清代,众多学者高举"汉学"旗帜,他们的学术倾向,却与汉代学术本身存在差异。清代汉学在考据训诂音韵等方面承继了汉代学术的古文一脉,弘扬了征实的学术倾向,也将"宋学"最突出的义理层面引入了实证的追求路径,并且将民族意识深入地渗透到"汉学"之中。探析汉代学术与清代汉学的联系与差异,有助于明辨两者的具体面貌,也有助于在当代新的"汉学"环境中明确中国学术的发展历程和内在追求。 相似文献
3.
4.
万雪梅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2,(1):84-88
汉学是指国外一切研究中国的学问;汉学翻译与普通的翻译活动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所要翻译的外语内容正是用来体现汉语语言所在的社会或环境下的文化、历史、语言和文学等;因而相对于异质文化,具有较强的可比性,更注重结合考虑中国的实际,遵循并发展中国的翻译理论,其中,回译是汉学翻译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总之,汉学翻译是沟通国学与汉学发展的桥梁,对传承文明、构建和谐世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6.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掀起国际范围的"汉学热"。调查发现,尽管青年英语教师有其自身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他们的汉语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这将一定程度阻碍他们教学和科研的进一步发展。青年英语教师应该学贯中西,厚实母语文化基础,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以在教育科研上有更大作为。 相似文献
7.
8.
顾明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3-36
在汉学研究中,从事研究的学者既有中国人亦有西方人。因此,汉学研究所涉及的学术政治虽然没有东方主义那么强烈,却显得多姿多彩,纷繁复杂。近年来的一些汉学研究的争论个案向我们生动地表明:学者的族群因素对汉学领域学者的心态产生了知性方面的影响,甚至会演化成带有族群色彩的学术政治,并对学术观念和研究范式的使用产生相当的影响。由于置生于身份政治的学者很少有人能清醒意识到或愿意承认是族群身份在作祟,这种影响学术的心态可被称为"族群无意识"或"知性无意识"。 相似文献
9.
10.
张步天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0(4):64-67
汉学是指中国以外的学者对有关中国诸多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汉学世界化进程可分五个阶段:"国学"走出国门在东北亚和东南亚传播,汉学世界化起步;16~17世纪之交,以儒学为核心的"东学西渐"标示汉学世界化进入中古期;19世纪中叶英国传教士东来翻译中国典籍和设立汉学讲座标志汉学世界化进程进入近代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研究中国学术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汉学世界化进程进入现代期;"孔子学院"遍及各大洲,汉学世界化进程加速,进入当代期. 相似文献
11.
12.
张迎春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7(1):64-66,100
清代乾隆、嘉庆两朝,考据学全盛,形成了乾嘉学派。乾嘉学派的出现及乾嘉汉学的繁荣,一方面受政治、社会、文化等外缘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合力促成了乾嘉汉学的特盛。 相似文献
13.
臧琳字玉林,常州武进人(1650—1713),生于顺治七年、殁于康熙52年,其鼎盛年即在康熙中后期。 据同时人杨方达作《武进学生臧先生家传》及乾隆时卢文弨作《臧琳传》(收入常州志》)玉林弱冠时为秀才,居里閈,没有出行及交游的记载。而且”一生恬于荣利,以诠述经为务。 相似文献
14.
薛维华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1,33(2):19-24
关于钱钟书先生在汉学研究方面的贡献,人们谈及较多的是他在1940-1941年间发表于《图书季刊》(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上的《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但是这其后,钱先生的作品里有关汉学的内容却少有人梳理。其实在钱先生回国后所参编的《书林季刊》里,在他的散文杂纂中,以及《管锥编》、《谈艺录》这样的煌煌巨著甚至其晚年的断片残卷中,都闪现着汉学的灵光。如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1940)为界,将钱钟书先生的汉学研究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考察其后期在汉学研究方面的思想和创作,可求得对钱先生之于汉学较为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罗多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
本文介绍瑞典汉学自十七世纪以来的发展,以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作者认为,不应该把汉学视为排他性的学科,主张在保持对古典研究的传统上,转为把现代中国文化作为主要研究领域,并提出了迎接新世纪时的四项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6.
17.
考察清代史学思想的发展演变,不能忽视汉学、宋学与史学的交互作用。由于汉学、宋学时而斗争,时而合流,影响到清代史学,也就表现出时而重考据,时而又偏重义理的情况。在汉学影响下,清代史学出现了与宋明史学迥然有别的风貌。史学领域重考证、轻议论的治史风格逐渐形成;学者移汉学治经方法以治史,丰富了治史方法;《春秋》笔法,以正统论史,以“天理”、“心性”论历史盛衰遭到拒斥。汉学对清代史学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同时,清代史学也以自身的原则和方法影响着汉学和宋学,拯弊纠偏,在“资治”的层面上引导清代学术思潮向史学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海龙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本文在对西方汉学理论探讨和学术思想批评的基础上,着重对美国当代汉语研究的历史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评述,力图以史为经,以论为纬来论述本世纪中叶以来美国汉学的成长、发展与弊端。 相似文献
19.
周质平美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4-16
汉学(Sinology)这个词,在美国学界,已经是一个历史名词了。Sinology的本意是“中国研究”,但当今在美国各大学没有一个学校是以Sinology来作为系名或学科名的。代之而起的是China Studies.这两个名词的不同,不只是意味着欧美地域和语言上的不同,就美国而言,这毋宁是古今的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