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嵩  汤亚男  陈昊 《图书情报工作》2021,65(14):109-118
[目的/意义] 通过社交媒介进行信息转发已成为慈善信息扩散的重要手段,对扩大筹款范围和提高筹款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旨在探讨影响慈善信息转发行为的关键前因要素及其作用机理。[方法/过程] 基于说服传播理论,从信息渠道、信息来源、信息接受者和信息内容4个层面厘清影响公众转发态度的前因要素;引入双重态度理论,揭示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对转发行为的作用差异。通过SC-IAT实验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数据,使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相较于外显态度通过作用于转发意愿进而影响转发行为,内隐态度可以直接对转发行为进行预测;外显态度的形成受到社会联结强度、来源可信度和信息质量的影响,而内隐态度仅由来源可信度塑造。  相似文献   

2.
陆昊菁 《今传媒》2012,(4):78-81
病毒营销是一种强大的营销工具,利用人际传播达到快速大面积扩散,但对其真正的成功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个体的再传播意愿,借用社会学互动仪式链理论挖掘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规律。本文认为病毒营销作用于个体的再传播行为需要关注信息层面以及人际层面的互动需求。通过植入符号引发关注点以及情感连带,同时给予个体强大的情感能量以激起信息层面互动;结合个体参与社会分享的需求设置动机以引起人际层面的互动。本文将分析病毒营销的作用于个体的传播控制系统以及网众传播个体的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失真健康信息滋生和分享传播的温床,探索失真健康信息特征对用户分享意愿的交互影响机制,能够为失真健康信息治理提供助力。[方法/过程]聚焦于失真健康信息特征中的情感诉求、信息来源和内容变造三个方面,结合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信息可信度两种中介机制,提出9个研究假设、1个研究问题。通过设计2×2×2的参与者内部实验情境,收集223名参与者的1 784条实验数据,并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路径分析对假设和研究问题展开验证探索。[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情感诉求、信息来源和内容变造三种启发式线索对用户分享意愿存在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并且彼此间存在交互叠加效应。同时,被扭曲的感知信息质量和感知信息可信度在这种促进关联中扮演关键中介作用,是用户分享失真健康信息的重要前置因素。影响机制研究加深了对互联网失真健康信息传播行为的理解,并为各方开展失真健康信息治理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探究信息疫情背景下健康谣言分享意愿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为危机情境下健康谣言治理提供参考和建议。[方法/过程]在S-O-R与ELM整合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信息疫情背景下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影响因素理论假设模型,解释信息刺激驱动用户感知进而影响分享意愿的双重加工路径,利用调查问卷获取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个人涉入度负向影响健康谣言感知信任,来源可信度正向影响健康信息焦虑和健康谣言感知信任,用户感知正向影响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并在模型中起中介作用。电子健康素养在个人涉入度、健康信息焦虑与感知信任之间都起到负向调节作用。来源可信度触发的外围路径对健康谣言分享意愿的影响更大,信息疫情背景下人们更依赖于非深度思考的信息加工模式。  相似文献   

5.
探讨高校辅导员说服传播实效的提升,应该以说服者的可信度、说服技巧的灵活性,大学生寻求社会认可的压力感、个体的自主性以及群体意识的可塑性为主要着力点。其理论选择有:霍夫兰的说服传播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卡特赖特的公众说服原则、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其路径设计为:提升说服者形象的可信度、增强说服技巧的灵活性、提高说服内容的针对性、增大采取行动的诱导性、加强说服环境的融洽性。  相似文献   

6.
李鑫  徐开彬 《新闻大学》2023,(1):60-74+121
叙事在提高健康信息的说服效果并达到健康传播实践目的上具有重要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有关健康叙事说服效果的研究已经比较普遍,但我国目前关于此话题的研究尚属空白。文章通过对权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该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阐明了健康叙事对受众产生说服效果的主要作用机制(代入、认同与情感),影响说服效果的调节因素(文本、角色、受众)以及构成说服效果的结果(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意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叙事说服效果的影响机制模型。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已成为消费者健康信息搜寻的重要渠道。Web 2.0环境下互联网信息传播的路径和形态嬗变使在线健康信息环境日趋多样与复杂,用户在异质信息源中选择恰当健康信息的难度显著提升。本文基于启发式信息处理视角,从理论层面梳理启发式与健康信息可信度判断之间的内在关联并构建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采用实验研究法,以受控健康信息文本与启发式信息线索网页框架构建实验材料,并招募高中生群体这一典型的数字原住民作为被试开展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各类健康信息来源中的启发式信息线索对数字原住民的可信度判断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机构信息源线索的出现会显著提高数字原住民的可信度评价。数字原住民对机构信息源的可信度评价显著高于商业信息源与社会化媒体信息源,而商业信息源与社会化媒体信息源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数字原住民的健康信息行为模式,并为政府部门和公共卫生机构更好地构建健康信息平台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健康谣言,对人民的生命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对在线健康谣言进行辟谣,探索影响辟谣效果的内在机制有利于引导用户做出正确的健康决策。[方法/过程]研究采用2(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3(信息来源:质量来源vs.数量来源vs.对照组)、3(信息框架:叙事信息vs.非叙事信息vs.对照组)×2(话题卷入度:高话题卷入度vs.低话题卷入度)的组间实验设计,从信息框架、信息来源、话题卷入度3个方面探索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均正向影响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且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大于叙事信息;数量来源与质量来源对在线健康谣言辟谣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质量来源的效应大于数量来源;信息来源显著调节叙事信息与非叙事信息的作用效应,当信源是数量来源时,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当信源是质量来源时,非叙事信息的辟谣效果更强;研究还发现在高话题卷入度组中,非叙事信息组对辟谣效果的影响显著高于叙事信息组,但在低话题卷入度组中,叙事信息和非叙事信息对辟谣效果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意义]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是基于人际关系协作的日常信息实践模式,基于经典理论探究该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对于深入理解该信息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基于健康信念模型和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健康信息替代搜寻影响因素模型,提出12个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查收集475份有效数据,使用SmartPL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结论]结果发现:同理心、信息支持意愿、感知严重性和感知收益正向影响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感知障碍负向影响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感知易感性和自我效能对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没有直接相关关系。通过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同理心对感知易感性与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同理心对感知严重性与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的关系存在部分中介效应;信息支持意愿对自我效能与健康信息替代搜寻意愿之间的关系存在部分中介效应。这一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激励、管理和干预在线健康信息替代搜寻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可信程度,决定着新闻的说服效果和传播效果。可信度高的新闻说服效果好,读者更乐于接受它,其传播效果就好。作为新闻载体的媒介——新闻信源,其可信性同样决定着它传播新闻的说服效果。低可信度新闻信源发出的新闻信息,由于其可信性的负影响,说服效果就要差一些。比如,同样都在发布新闻的因特网站,新华网、人民网就要比其他网站的可信程度高。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7,(6):60-67
个体运动行为的数据化与社交化对健康行为是否会产生促进作用是健康传播研究领域面临的一个新的议题,特别是传播活动对于真实健康行为的影响及其效果,成为健康传播研究最新的有广阔前景的方向。"微信运动"恰好是个体运动数据化与社交化的典型代表。本文从计划行为理论出发,探究人们对微信运动使用的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对运动意愿与实际行走步数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个体运动意愿是否在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与实际行走步数之间起到一定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当个体对使用微信运动的态度越积极、主观规范程度越高、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其运动意愿越强烈,每天实际行走的步数越多;并且,意愿在运动行为与其他三个变量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个体运动的数据化与社交化对健康行为影响的积极作用,并为如何促进个体的健康行为提供了相应指导。  相似文献   

12.
健康行为改变不同阶段的信息框架效应概念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信息框架效应对个体行为改变决策具有普遍影响,然而涉及信息框架对行为改变过程的影响研究较少。为确定信息框架效应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对该情境下信息框架效应的产生和其对行为改变各阶段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方法/过程]以健康行为改变为例,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阶段式行为改变情境下,通过分析框架效应产生的机制,确定框架效应产生的调节因素和中介变量,进而探讨信息框架对处于不同变化阶段的个体决策倾向的影响,以及这种决策倾向如何影响行为改变的进程。[结果/结论]提出健康行为改变不同阶段的信息框架效应概念模型,为提高不良行为改变的信息干预方案水平和个体健康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由用户贡献内容(UGC)这一网站模式的普遍应用使得网民就自己的消费体验发表网络点评较之传统的人际口碑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在此背景下,网络点评信息对于信息接受者(即消费者)认知态度和消费意愿的说服效果已越来越突出。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的方法,从消费者态度评价和消费意愿两个层面,研究了网评信息向度、信息需求度、网评信息使用情况及品牌熟悉度等多个变量对网民评论信息的说服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奢侈品品牌传播中的提示模式、释义模式和诉求模式作为自变量,以说服效果作为因变量,以文化程度作为个体层次调节变量,以群体规范作为群体层次调节变量,构建理论模型。接着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资料,使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假设检验,得出如下结论:(1)在奢侈品品牌传播中,单面提示、明示结论和感性诉求能产生较佳的说服效果;(2)文化程度和群体规范在信息单面性程度与说服效果间以及诉求的感性程度与说服效果间存在正负向调节;(3)文化程度在结论明示程度与说服效果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群体规范在其间的调节作用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双路径模型最早由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学者提出,认为个人对某行为的态度改变主要受到中枢路径和边缘路径的影响。本文运用双路径模型研究微博环境下用户的学术信息搜寻行为,认为用户对该行为的态度改变受到信息质量(中枢路径)和信源可信度(边缘路径)的影响。鉴于微博的娱乐性和学术信息的严谨性,本文将用户态度分为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两个方面。首先基于已有的文献构建信息质量二阶模型,并构建微博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模型。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搜集294份有效样本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建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都显著正向影响用户的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且信息质量的影响均大于信源可信度的影响,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进一步显著正向影响学术信息搜寻行为。图2。表4。参考文献58。附录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构建知乎信息传播过程PROV数据起源模型和用户可信度评价指标,量化知乎信息的可信度,丰富和完善社会化问答社区平台信息可信度评估的方法。[方法/过程]以知乎为研究对象,从信息传播过程的角度出发引入数据起源概念评估信息的可信度,通过建立知乎的PROV数据起源模型,追溯并记录知乎信息的来源和传播过程,与信息传播过程中涉及到的用户可信度分值相结合,计算出知乎信息的可信度定量结果。[结果/结论]通过对知乎信息可信度的评估,进一步完善信息可信度评估方法,为优化社区信息质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跨源健康信息搜寻的动机、信息源选择及行为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旨在探究用户面临多种健康信息源时的跨源健康信息搜寻行为,揭示这类信息搜寻行为的动机、信息源选择和行为路径。结合日记法和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收集并分析了26名参加者的健康信息搜寻日记及跟踪访谈数据,使用NVivo11分析数据。研究发现医生-用户交流障碍、信任缺失、用户自我调节和用户安全心理的需要是促使跨源健康信息搜寻行为产生的动机。相似病症用户的自我陈述、用户的路径依赖(习惯)、从众心理、信息源的权威性及可信度是影响用户跨源过程中信息源选择的主要因素。此外,用户跨源搜寻健康信息的过程中,其心理需求大于实际需求、凭“感觉”感知网络健康信息质量等特征较明显。本研究构建了跨源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路径模型,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提升用户健康信息搜寻行为认知,改善其跨源健康信息获取能力,提升其健康信息素养;同时,也为相关部门制定提升公民健康信息素养策略及支持跨源健康信息搜寻行为的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意义]探究互联网情境下用户人格特质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影响,为规制互联网行业发展及引导互联网用户信息采纳行为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过程]基于信息采纳模型、人格特质理论,探究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的调节效应。采用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使用ologit回归模型对理论假设进行分析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信息采纳模型在互联网情境下更为重要,互联网信息质量与来源可信度决定互联网用户信息有用性的感知水平,进而影响信息采纳行为;用户人格特质变量对互联网信息采纳行为存在显著的间接影响力,且这种影响力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探测从众健康信息转发行为的影响因素对引导用户理性信息行为和促进健康信息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新浪微博平台为例,对访谈资料进行了三级编码分析。通过开放编码,提炼出73个初始概念和24个基本范畴。通过主轴编码,提炼出8个主范畴。通过选择编码,将从众健康信息转发行为确定为核心范畴,构建了从众健康信息转发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研究发现,社会影响、个人偏好、健康信息素养和感知价值对从众健康信息转发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平台质量、信息质量和信源可信度通过感知价值的中介作用对从众健康信息转发行为产生间接影响。最后,从信息发布平台、信息发布者和从众信息转发者层面讨论了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 针对日益棘手的健康信息可信性问题,研究影响在线健康社区信息可信性的中心路径因素和外围路径因素,以利于学界和业界为在线健康社区的管理者和用户在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信息的可信性方面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指导。[方法/过程] 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建立在线健康信息可信性的影响因素模型,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结论] 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论据质量、信息完整性、表达质量、一致性和来源可信性对信息可信性均有显著影响;自我效能正向调节中心路径变量对信息可信性的作用,负向调节外围路径变量对信息可信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