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伊朗沙法维朝(1502-1722年)在外敌人侵800多年之后重建了真正的本地王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复兴了伊朗民族精神,其历史重要性堪与萨珊王朝相比。在这个王朝的兴起、强大和衰落过程中,先后迁都三次,本文试图分析沙法维朝定都和迁都的原因和后果。  相似文献   

2.
16-17世纪的伊斯兰世界三大帝国鼎足而立.萨法维王朝为了对抗西邻奥斯曼帝国,对东邻印度莫卧儿帝国基本执行友好交往的战略.两国对坎大哈的反复争夺并未影响双方的基本关系.同时由于地理位置的临近、皇室关系的密切、穆斯林的认同和波斯文化影响力的历史惯性,波斯文化对莫卧儿帝国产生了多重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南亚次大陆的宗教结构和文化结构.  相似文献   

3.
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斯兰教完成伊朗化过程,以此形成了伊朗在伊斯兰世界的特殊地位和影响力.为了争夺领土和宗教影响,伊朗与西邻奥斯曼帝国进行了漫长的战争.两国关系制约和影响了伊朗的内政改革和外交战略,强化了伊朗对什叶派的认同.促进了伊朗民族精神的统一,同时奠定了今天伊朗的西部版图和西部边界.  相似文献   

4.
<正>《汉书》构建了纲纪有别的大一统王朝,奠定了中国历史写作的经典范式。千百年来,由《汉书》生发的帝国想象和文学书写,在政治与学术的互动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经过知识传播与传承,《汉书》承载的记忆和认同逐步渗透到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特别是史学教育对人们认识《汉书》的文学、史学特征乃至刑政、军事价值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快速现代化转型导致传统与现代激烈碰撞,引发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剧烈矛盾。为此,需要寻找一种为社会普遍接受的公共因子,来舒解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以便巩固新统一的民族国家,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而作为人们记忆原点和情感落点的"乡土"即是这样一种公共因子。它不仅成为消弭因德国特殊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地方忠诚意识与统一民族国家认同矛盾的最大公约数,而且成了舒解各类敌视德意志帝国现行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的共栖平台,成了缓和各阶级和利益集团对立的认同公器。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是以共同的语言文字、历史记忆、传统价值观和共同心理特征等为纽带组成的民族文化有机体。进入21世纪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语境并没有在世界范围内弱化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的问题,反而因价值鸿沟、历史解构和利益渗透等因素导致民族文化认同问题的高度复杂化,民族文化与国际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等因素相互嵌套和联动,引发民族文化主体性危机和政治紧张。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目标连接在一起,日益成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和民族整体利益所在,需要进行总体性的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厘清全球化和现代化条件下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归纳民族文化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梳理现代国家中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民族(族群)认同的次序,以建立引导文化认同通往国家认同的政策逻辑,既是进行战略规划和政策设计的理论前提,也是本文要着力阐述的重点内容。本文提出,要确立以文化共同体为基础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目标,把握全球化和现代化带来的重建民族文化认同的历史性契机,借助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和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重建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和国家认同三条技术路径,建设21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娜娜女神崇拜源于古代两河流域,后被波斯帝国所继承。随着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与希腊化时代的来临,开始在西亚、中亚地区与希腊、印度、伊朗的各种类似神祗和崇拜相混同,  相似文献   

8.
波斯国王父子为何客居长安●蒲小平波斯,今伊朗。公元224年,伊朗萨珊王朝取代安息,自称波斯。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波斯国王先后十几次遣使访问北魏、西魏以及隋朝,均受到隆重的接待。唐朝时期,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更加密切,波斯国王父子客居长安...  相似文献   

9.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族世代口传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早在公元六世纪左右已在波斯、伊拉克和埃及产生并流传着。公元十世纪阿拨斯王朝统治时代汇集成书,后又经过数百年不断搜集、整理、加工和修改,大约到十六世纪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总集。这部作品,从古老的神话,一直到当时的市民生活,素材无所不包,而且来源于阿拉伯世界各个不同民族,其中最主要是来源于伊朗(波斯)及埃及和  相似文献   

10.
“文化寻根”在20世纪80年代普遍的“现代性”语境中的一个重要诉求,是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之根重塑中国形象和寻找新的民族文化认同。但“寻根派”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构建的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都需要面对“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境遇。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规范文化与不规范文化之间、在东方与西方之间、在少数族群与汉民族之间、在“自我表述”与被“他者表述”之间,“寻根派”对民族文化认同的恩考有洞见也有盲视,它显示的正是“中国”身份认同的痛苦经验和可能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民族交往的过程中,历史记忆对民族交往心理起到很大的作用,进而影响民族交往行为实践和民族关系。东乡唐汪镇唐姓群体由汉、回、东乡三个民族构成,彼此之间互称"本家",保持着较为稳固的群体认同。文章通过对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唐姓群体认同情况的调查,梳理了唐姓家族群体认同的主要表现形式,从历史与现实两个方面分析唐汪镇唐姓群体认同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巴菲尔德通过对两千多年历史上游牧帝国与中原王朝之间历史关系的人类学考察,提出了一个解释游牧帝国兴盛和衰亡的政治和经济组织分析模式。文章主要对巴菲尔德在其名著《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一书中所持的游牧帝国对中原王朝采取的边界战略和外族王朝对中原北部地区统治的周期律进行概括,并介绍巴氏观点对研究中国边疆的启发和认识局限性,中原王朝内部的崩溃与游牧帝国的掠夺无关。  相似文献   

13.
明朝木氏土司的文化认同表现在文学、宗教、建筑、艺术诸多方面,尤其是文学方面更为光彩夺目,其中对儒学的引进和融合是其文化认同的核心,而木氏土司的文化认同是其与周边各民族及与中央王朝的民族冲突和融合中实现的。穷波讨源,汉族和纳西族的同源异流的关系以及两者存在的或多或少的共同文化基因是明朝木氏土司文化认同的文化渊源;明代及此前诸代,纳西族与周边各民族和全国统治王朝的融合、冲突是木氏土司文化认同的历史动因。  相似文献   

14.
民族团结与国家认同的基础是边陲与中心各个族群之间的相互认同,这种认同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有不同的角度和政治分层。云南是中国历史整体不可分割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伴随着中国古代至近现代的政权分合与政局变化,各族群间的认同也在不断发展。从南诏德化碑、民族团结誓词碑等碑文中,可以一窥中国历史整体在西南边疆的推进,亦可以考察云南从王朝到国家历程中的民族关系、边疆变迁与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5.
伊朗巴布教徒起义与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的比较研究徐晓萍伊朗与中国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两个大国,具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伊朗古称波斯,在我国史书上被称为安息国,其自汉代起就同我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两国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本文特...  相似文献   

16.
族群认同以历史记忆为基础要素,并通过文化表征加以巩固和维持族群边界。国家认同是多元族群国家中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安邦定国的思想纽带。作为南疆边陲的靖西壮族共同体,具有以真实的历史记忆作为基础的文化想象、基于传统文化表征的民族意象以及基于现实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的实质是族群归属,族群归属体现为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纽带。因此,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着力点应是中华文化认同。全球化对中华文化认同形成了冲击,应通过加强母语教育和中华民族历史教育、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加强各民族文化整合来增强国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8.
安德森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想象共同体”的概念,在“想象共同体”的建构过程中大众传播媒介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其中电视媒介通过仪式化对重大事件的展现来不断重复建构国家认同,电视媒介通过对于重要事件的现场直播来增强国家凝聚力;通过“共享历史”来不断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延续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通过征用现存的民族文化符号来建构国家认同;通过节庆传播建构国家形象,实现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9.
伊郎沙法维朝(1502-1722年)在外敌入侵800多年之后重建了真正的本地王朝,完成了国家统一,复兴了伊郎民族精神,其历史重要性堪与萨珊王朝相比。在这个王朝的兴起、强大和衰落过程中,先后迁都三次,本试图分析沙法维朝定都和迁都的原因和后果。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要建构要素,同时也为人们把握自己的文化提供一种表达形式。那些流传于民间的关于文化传统的叙事,深藏在人们口耳相传的记忆深处。这些记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大多表现为口头传承的形态。通过讲述与采录的办法,将口承叙事转化为文字样态留存,并以"民间文学"的概念加以明晰。这些承载着民族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记忆,在现代国家的建构过程中,成为可以利用的积极助力。建国初期的少数民族文化调查与民间文学的搜集工作发生交集,大量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被挖掘出来,充实了共和国文学的内容。这项在现代语境下以"国家"为主线的文化工程,成为我们记忆中值得书写的文化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