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认识厘米"为例,借助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感知长度单位及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几厘米的量感。  相似文献   

2.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倡导教师要对科学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如何才能做到呢?科学教师要充分地运用教学机智并结合当地学校的实际,对小学科学教材进行适当的整合、调节,使得教学内容、教学顺序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尽量相吻合,让学生有更多亲身经历的机会,从而提高探究活动的实效。一、根据当地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科学课重视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以亲身经历作为科学学习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对此作了说明:"数感的具体表现是: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学生数感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加强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教学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前思考】1.横向比较,作出取舍。翻阅教材,我们发现,人教版安排了2个例题,第1个例题“认识毫米”,第2个例题“认识分米”。苏教版刚好相反,第1个例题“认识分米”,第2个例题“认识毫米”。浙教版则把“认识毫米和分米”安排在同一节新课中学习。哪一种安排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量感?经过思考和实践,我们选择把毫米单独列为一节课,这样更有利于开展深度的体验活动,发展学生量感。  相似文献   

5.
我所带的1998级学生升到初二时,生命规律使然,多数学生盲目的表现自我。为了激发学生科学的自我展示的激情,我便设计了一堂重在体验的班会课。 在这次主题班会上,除了“上课”“请坐”“下课之前交上我现在发给大家的材料”三句话外,整个一堂课,我没再多说一句话,我只是站在讲台上微笑地看着学生们的活动。 当时我发给学生的材料是——  相似文献   

6.
数感是小学数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具体论述应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感根植于生活中,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渗透数感的踪迹。  相似文献   

7.
王雪艳 《江西教育》2022,(20):74-75
“量感”类似于“数感”“方向感”“空间感”等,是一种直觉、感悟,是一种心理感受、内在感觉,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数学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物质属性进行感受、体验;对单位量、标准量进行感受、体验;对累积量、叠加量进行感受、体验等,拉长学生的“体验”过程,发展学生的“量感”。  相似文献   

8.
王超 《小学数学教育》2022,(24):19-20+37
<正>量感,原本是美术、建筑等领域中的术语,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受,是对于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轻重、快慢等属性的感性认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是联结数学与生活的纽带,是帮助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建立量感可以让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相似文献   

9.
曾伟福 《天津教育》2022,(21):54-56
<正>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量感培养在教育界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综合各种文献研究,“量感”是“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即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属性的一般理解,也是一种能力和倾向”。可见,量感是对多少、大小、高低、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指向形象、有背景的依托,指向感觉、内化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量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量感品质的提升,而且在外部经验向头脑内部内化深化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10.
潘才芳 《福建教育》2023,(10):52-53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加强对学生量感的培养。量感具有个体性和随机性,教师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特别是质量单位,学生看不清、摸不着,全凭感受,难以表达。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虽然学生对“选填合适的单位”及“单位进率”等客观题的完成度与正确率常“令人满意”,但学生在生活中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不能比较准确地估测物体的重量,甚至与实际重量相差甚远。由于量感具有非标准化的特点,在质量单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需要培养到什么程度皆没有明确的要求和标准,容易成为教学盲点和难点。本文,我以第一学段“千克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分享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1.
陈云 《福建教育》2023,(45):52-5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感和量感分开表述,引发教师的关注与讨论。虽然数感和量感在内涵意义和主要表现上有所区分,但“数”和“量”的难以分割使得量感和数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二者关系探寻量感的培养路径,有助于教师对症下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赵娟 《江苏教育》2022,(81):77-78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的建立具有很强的直觉性和个体性,更多是借助学生的具身体验来进行教学。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主张,这里的“做”就是指教师和学生运用适当的工具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量感的培养提供了方法。1.渗透方法,优化量感的实际体验很多方法和策略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渗透在操作活动中,使学生的活动体验更有针对性,更能达到活动的目的,同时促进学  相似文献   

13.
<正>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四制)三年级上册第100~102页。教学目标:1.通过度量活动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感悟度量本质,培养推理意识,发展量感。3.在参与度量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度量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正>【活动理念】人人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但仍不会停止对生命本质的追问——“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意义感的缺失正逐渐成为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情况。Frankl在《人类的意义探索》一书中指出,当我们相信生活有意义,而且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意义的时候,就能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随着学习任务的日渐繁重,高中生的日常生活除了学习似乎再无其他,每天“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使一些高中生觉得生活空虚而无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银芳 《亚太教育》2022,(4):122-124
量感是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感官对数和量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是思维的产物。因此,量感的体验和建立更多地依赖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叠加。基于此,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实惑—实感—实操—实练”四个环节的有效实施,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中感受计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通过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经历单位的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中不难发现,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它一语中的地指出语文阅读中体验的重要性,只有关注学生学习体验,让阅读成为“悦读”,学生在体验中学  相似文献   

17.
陈娴 《学苑教育》2023,(31):73-7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内容包括:“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从原先的十个关键词增加到了十一个,而“量感”第一次作为一个新增的关键词出现在小学阶段,引起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量感的作用与策略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19.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1975年母亲节来临之际(其时他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给母亲寄去了一张贺  相似文献   

20.
量感主要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教学应该从“对事物可测量属性的直观感知”和“对事物的大小及关系的直观感知”两个维度入手,培养学生的量感。深度理解“几何”与“量”的概念是量感发展的前提,丰富度量经验和描述量的大小的经历、提高合理选择和运用度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量感培养的重要内涵,加强整体设计、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是量感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