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弗洛姆说:"职业倦怠是现代人的通病,聪明的人肯定是善于及时抽身倦怠,重鼓职业激情的人。"现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竞争产生的压力导致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职业倦怠不仅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教育工作,影响到人才培养,影响到国家的四化建设。本文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及产生原因,提出了预防和解除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策略,以引起社会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面临当前新的教育形势,通过问卷调查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提出利于辅导员身心发展的建议。方法:采用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MBI-GS)、大学教师工作压力量表对边疆某省区8所高校的117名专职辅导员进行调查。结果: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呈正相关,两个变量中的因素呈显著正相关。结论:高校辅导员工作压力影响辅导员职业倦怠水平,职业倦怠出现的更早一些,工作压力出现的高峰比起职业倦怠要晚,高校管理部门应关注并予以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3.
邹群  田铁杰 《教育科学》2012,28(1):71-74
目的本研究试图了解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的现状,探索改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与减轻职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方法采用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程度调查问卷对80名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约有50%的辅导员有着不同程度的倦怠表现,已婚辅导员比未婚辅导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χ2(1,80)=10.208,p<0.001),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职业倦怠的人数比例有上升趋势(χ2(1,80)=3.810,p>0.05),不同学历的辅导员,其职业倦怠情况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情况不容忽视,必须通过一系列措施改善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现状。  相似文献   

4.
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多和教育改革的日新月异给高校女辅导员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导致她们在发挥自身优势投身高校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大潮中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状况。基于NVivo10对140份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探究导致高校女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并利用霍尔三维结构理论,建立预防高校女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工作实施体系,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长期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第一线,职业压力大,比高校其他从业人员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文章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来源进行客观测量,确定高校辅导员职业压力来源的结构,证实其有效性,并分析不同类型辅导员职业压力来源特点。为预防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避免其身心健康受到损害,以及制定对已造成的损害进行改善干预与治疗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政策上、环境上以及心理上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雁 《文教资料》2013,(4):131-132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辅导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将直接影响高校学生工作的有序开展和辅导员队伍的自身建设。本文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相关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7.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现实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情绪,本文就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以及如何克服职业倦怠做出了详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8.
“职业倦怠”(Job burnout)也称“工作倦怠”、“职业倦怠”、“工作耗竭”、“职业枯竭”等,是由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提出的。职业倦怠最容易产生在助人职业中,如医疗、教育等行业。高校辅导员是典型的助人职业,又是一种压力情境行业。较易发生职业倦怠。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对于提高辅导员职业生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职业倦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骨干力量,由于高校辅导员配备长期不足,学生辅导员总处于超强度的工作状态,加之高校扩招后,学生工作难度增大,因此辅导员工作中常常弥漫着职业倦怠的气息,对学生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文章以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为主体,分析其职业倦怠的表现、危害、成因,探讨预防及缓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程荟荟 《文教资料》2011,(20):166-168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专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的工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民办高校的辅导员面对个性差异越来越大的学生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远远要大于公办高校的辅导员,他们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且倦怠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文章就上海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职业倦怠作一下分析,并对如何预防和排除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唐德斌  王孝红 《教师》2013,(8):107-108
由于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高校辅导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本文主要分析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对社会、学校、学生以及辅导员自身的消极影响,从优化高校辅导员的社会支持体系、健全高校辅导员的组织激励机制、提升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来探析,提出缓解和消除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独立学院与普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在具体表现和产生的消极影响等方面比较相似,但形成原因却有一定差异。对此,辅导员自身需要进行主动的自我调节,独立学院则应当从这些差异入手,创新思路,科学规划,完善机制,改善职业倦怠对辅导员工作状态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辅导员逐渐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等角色融为一体,他们面对工作压力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高校如果能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对辅导员的职业倦怠进行调适,就可以给予辅导员更多的尊重和关怀,以实现辅导员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元栋 《文教资料》2011,(27):183-185
本文从人力资本理论入手,分析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特征和存在问题.并重点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因职业特点产生的职业倦怠和压力应激,提出了应建立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注重制定适应高校辅导员特点的绩效激励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前,高校辅导员当中普遍存在职业倦怠现象.辅导员职业倦怠主要是由于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科学、职业发展遭遇瓶颈、工作状态的"不可预见性"、工作绩效的"非显性"、社会认同度不高等原因造成的.帮助辅导员调适职业倦怠,可以通过明晰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积极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平台、量身打造有效的工作评价机制、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事业归属感、切实减轻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负担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中的特殊群体,根据其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从高校辅导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入手,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评价数学模型,将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进行评价分析,并通过算例说明了该评价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群体,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太多的压力,使其出现系列生理、心理、行为的不良症状,导致辅导员队伍的工作不满意感和职业倦怠危机。研究证明抗逆力能对压力事件中个体的认知和情绪等产生影响,并使个体采取有效应对策略,走出危机。以抗逆力为基点,来分析辅导员解决心理压力的基本途径,切实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8.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普遍,使我们必须从社会学而不仅仅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表面上是由工作内容杂、工资低、身份尴尬、压力大等因素导致的,但从更深层次上看,高校辅导员以女性居多,她们的职业选择往往不是出于自愿,而是由性别依附和性别偏见等社会性因素导致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因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现象不可能得到根除,只能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  相似文献   

19.
高校辅导员由于工作满意度低、工作压力大和工作强度大,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从胜任力角度出发。根据辅导员内隐胜任力的特点,分别从组织层面和辅导员个体层面提出缓解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目前职业倦怠已成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它不仅影响辅导员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成效。正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问题,并从职业倦怠理论视角,剖析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对加强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