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述评新闻     
述评新闻又称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是新闻记者感到单纯地报道客观事实(即纯新闻)不能满足读者需要或不能达到自己目的时,对某种形势、事态、问题发表自己意见与看法,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它是一种介于纯新闻与新闻评论、调查报告之间的文体。在报纸宣传工作中,述评新闻通常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是综合新闻材料,适当加以分析评论,基本上是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一种是抓住某一新闻事件或事件中的某一片断,给以评述,议论、引申、发挥(或提倡或反对或预测),旗帜鲜明地表现记者的立场和态度,基本上可以归入评论的范畴。报纸上一些国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新闻述评以能够明确给人以启示的优势,成为报纸运用较多的新闻体裁。述评新闻的特点在于,较之纯新闻,它增加了评论的内容;而与评论相比,又无需通过对大量事实概括之后进行周密的论证,只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基础上,适当评点。述评将纯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长融于一体。在工作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作为一种新闻报道,述评的新闻性和新闻特征仍然在起主导作用,仍然是述是第一性,评是第二性,也就是说事实第一性,评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事实是新闻的本源”,这里并不强调笔墨分配上谁多谁少,在分量的搭配上也不可以平分秋色:从量的角度来讲,往往述多于…  相似文献   

3.
新闻姓“新”.一是新闻的内容要新;二是新闻的时间要新。有的通讯员.光想着快.要么忽略了新闻内容的新.要么忽略了新闻时间的新,不能使二者紧密结合,所以才导致上稿率低。笔者将日常一些通讯员只图快不求新的主要表现列举如下:①一味的快、很少考虑“新”。单位开一个会,开展一项活动,不管有无特色,内容是否新,主题思想是否新,事例是否新,递着就写。②盲目的快.根本不考虑“新”。大事小事,事无巨细;六路八方.方方面面;不分主次重点,不问青红皂白全揽到筐里,发走了之。3超前的快.离奇的“新”。今后工作设想、来年宏…  相似文献   

4.
回顾我们过去一年的国际新闻报道,新闻述评已经逐步成为我们国际新闻报道的一个特色。如关于中东和会、南斯拉夫危机、菲美基地谈判和北约战略体制调整以及柬埔寨和平趋势的进程等一些国际“热点”问题的述评性文章,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均显示了我们许多新闻单位已拥有了写述评性文章的实力,表明了不少新闻单位已经注意到了这类体裁的写作。从报章上的述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既有对国际会议进行评判估价的,也有对时局发展前景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5.
翻开当今的报纸,常见这样一类报道:它的写作笔法,既不像消息或通讯,也不像新闻评论;它既有新闻事实的报道,也有对新闻事实的直接评论。我姑且给它起个名目为“述评性的新闻报道”。 述评性新闻报道算不算是一种新闻体裁?就已有的大量的实践看,其笔法与消息、通讯或新闻评论相异,但又是这些传统新闻文体笔法的兼收并蓄,成为它们异化后脱颖而出的产物,并显示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因而,应当承认它是新闻体裁中的一种。为  相似文献   

6.
述评新闻的写作实践王晓华述评新闻亦称记者述评和新闻述评。一般认为,写述评新闻操作难度大,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和较深的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分析,费时费力,而且适用这种形式的观点、政策尺度把握也难,一旦出现误差误解,容易“添乱”;再者,有些新闻的价值就体现在有...  相似文献   

7.
新,是一切新闻题材的基本要求。一谈到新,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写别人没写的事,但我认为,写别人没写透的事,同样也是“新”。强调写别人没写透的事,是与当前报纸新闻的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当前,报纸新闻的一大趋势就是研究性的增强,各大媒体纷纷以“深”求新。如《人民日报》推出的“视点”栏目、《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无一不是以说透来体现新。由此可见,抓新、求新并不仅仅是写新事,更重要的还要写出新理。写别人没写透的事,也是新闻竞争的要求。由于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8.
一、述评的功能和新闻之间的关系 新闻述评有着叙事与议论两种基本元素.而在当下一些报纸的评论周刊和新闻周刊上,往往有一种特定功能的新闻述评:它们一般都要承担回顾一周新闻事件的功能.叙事性篇幅较大.所以一般很难有充分的思考和论证空间.  相似文献   

9.
回顾我们过去一年的国际新闻报道,新闻述评已经逐步成为我们国际新闻报道的一个特色。如关于中东和会、南斯拉夫危机、菲美基地谈判和北约战略体制调整以及柬埔寨和平趋势的进程等一些国际“热点”问题的述评性文章,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均显示了我们许多新闻单位已拥有了写述评性文章的实力,表明了不少新闻单位已经注意到了这类体裁的写作。从报章上的述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来看,既有对国际会议进行评判估价的,也有对时局发展前景分析预测的;既有对国际事件发展成因进行探究的,也有对政界选举和政界领袖支持进行背景分析的;既有对国际“热点”问题进行追踪补叙的,也有对政坛丑闻鞭挞讽刺的。涉及面虽不算宽,但一些系列述评,如新华社关于柬埔寨和平趋势的3篇系列述评,光明日报关于南斯拉夫危机的5篇系列述评,文汇报关于贝克中东之行和中东和会的4篇系列述评,已初步形成了一种国际新闻报道的竞争态势。  相似文献   

10.
齐鲁晚报3月30日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张明采写的新闻述评《“硬件”上去了,软件要跟上——写在“4·1”提速调图之时》,是一篇时效性、可读性较强的评述性新闻。这一稿件,既报道了火车4月1日开始提速的重要信息,又及早地评述了铁路部门在火车提速后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可以说,这篇报道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对广大读者,对有关部门,都有思考之益处。新闻姓“新”。新闻的“新”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时间上的新近,二是内容上的新意。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  相似文献   

11.
动态新闻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重大事件及社会生活中不断涌现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成就、新问题、新气象和新动向的一种新闻文体。它一般只反映“什么事”。通常不再说明“为什么”。这类新闻的特点,是时间性强,报纸电台上大多数短新闻,尤其是快讯、简明新闻、标题新闻、一句话新闻之类,都是动态性新闻。怎样写好动态新闻?根据动态新闻短、新、快的特点。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会抓动态。有些动态,初看没有什么了不  相似文献   

12.
一忌写“模仿新闻”。新闻,本应取之于生活,贵在创新。可是有的通讯员却总是在报纸上找题目,强照葫芦硬画瓢。新闻姓“新”,最欣赏的是独创,最忌讳的是模仿。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每天都看报纸,但他们不是从报纸上找已经报道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新闻传媒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各家报纸以各种方式吸引读者,一张报纸要把一定数量的读者吸引到自己身边,非得有不同凡响的独特之处不可。要么,你的报道是独家的;要么,你的报道形式别出新裁;要么,你的报道比别人更权威、更深刻……否则,就会变成自己办报自己看,既起不到传播信息的作用,更达不到宣传教育的作用。光明日报“今日话题”专栏之所以在1995年被评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原因就在于她“特”、“新”、“快”、“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994年5目,“今日话题”在光明日报上一亮相,就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和关注。很多读者从千里之外打  相似文献   

14.
报纸是新闻纸,它的首要和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因此,在报纸的内容和版面安排上,必须由新闻唱主角。对此,无甚异议。新闻唱主角,是否就等于消息唱主角?本文所指的“消息”,不是与新闻同义的News,而是狭义的区别于通讯、述评、特写等等,以五个“W”为要素的新...  相似文献   

15.
新闻贵在求新,离开了一个“新”字,新闻就变成了没有新闻意义的旧闻。对于一堆新闻素材,只有抓住其中的“新”字,素材的矿石才能化为新闻的黄金。那么,新闻的新字都是指哪些内容呢?我认为主要有“四新”:即“新”选题、新思路、新角度和新手法。 一、新选题。新选题就是要选择新的主题。主题的新旧与否,是一篇新闻稿件成败的关键。如果你选择的主题是别人写过的主题,那么你据之写成的稿件就会成为“马后炮”不能发表。如果你选择的是别人不曾写过的新主题,你写的稿件稍差也可以经编辑修改后见报。对选好新的主题,我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寻找发现别人不曾写作过的主题。比如,在报纸连篇累牍报道政府部门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时,你就不要再凑热闹去写政府各部门怎样去为下岗职工再就业奔忙,而应该开拓新主题去写下岗职工转  相似文献   

16.
一年来,在现场短新闻评选活动推动下,新闻界同行们比较重视现场短新闻的采写,现场短新闻逐渐在版面上活跃起来。但是,除了为数不多的比较精彩而外。还存在两种较常见的缺陷:要么现场所见甚少,背景材料过多;要么现场写得虽细,新闻价值不大。1990年7月25日人民日报二版刊发的一篇现场特写《逛“跳蚤市场”》堪称为既有现场、又有新闻的佳作。据笔者所知,在这篇报道之前,国内报纸还未曾有过关于“跳蚤市场”的报道,这篇报道刊发之后,人民日报刊出过关于跳蚤市场的杂文,有的报纸还刊出了关于跳蚤市场产生在欧洲国家的资料。这篇报道刊发的时候,我们国内绝大多数读者对“跳蚤市场”究竟为何物,还不清楚。因此,这一读者未知、欲知而又应知的新鲜事物,决定了这篇报  相似文献   

17.
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可以说是最容易写的一个品种,说它好写,是因为它好发,写起来不用费心:某年某月某日某地召开某会议,某领导出席讲话,强调指出……其实只要出席会议的领导够“分量”,新闻就可以登上报纸的重要位置和电视的黄金时段。写这样的东西,记者甚至不需要费什么脑子去想一个好的导语。在所有的新闻品种中,会议新闻也可以说是最难写的一个品种,说它难写,是因为它难以出新,千篇一律的“会议体”在报纸上很难吸引读者的目光。对记者而言,写出大块的会议新闻,很难说有什么成就感,不重要的会议被发成“豆腐干”,反倒会有种挫折…  相似文献   

18.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评价一家报纸的思想水平,我们往往首先看其新闻评论的水平。但近年来,不少报纸,尤其是地市级报纸,新闻评论成了弱项,并常有“断炊”之虞。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新闻评论队伍青黄不接,特别是作为正规军的记者,写新闻评论不多。很多记者误认为,记者主要从事消息、特写、通讯、报告类的采写,撰写新闻评论是评论员、编辑和总编们的事。所以,很多记者不大写新闻评论,有的记者进新闻单位好几年了,还不会写新闻评论。 新闻界通常有一种看法:不会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合格的新闻工作者;不写新闻评论的人不能算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这就要求,记者不但要会写新闻评论,还要多写新闻评论,写新闻评论本是记者的题中之义。人民日报社社长邵华泽在《党报新闻  相似文献   

19.
多点软新闻     
今年的《新闻记者》第二期上,有一位来自太平洋彼岸的老报人批评我们报纸的文章写得比较硬,希望多点软新闻,读后颇有同感。新闻有软硬之分,这不是近年才说的事。我能读报时,已是“阶级斗争为纲”喊得越来越响的年头,每天翻开报纸映入眼帘的便是:“念念不忘”、“时刻牢记”、“掀起某某高潮”、“打好某某会战”之类的标题,读完报纸,神经总是绷得紧紧的。但那时候又不能不读,做学生三天两头有时事测验。后来又碰上“天天读”、“天天批”,不读就是不忠,而不忠则是大逆不道的。这些年虽然不用硬着头皮读报了,但积习难改—一日不读报便会忐忑不安。不过又往往是“长报短读”,千余字的文章,眼睛一扫而过,四大版的报纸,顶多刻把钟解决。否则,真要一字一句读的话,神经照样会  相似文献   

20.
有人会问:新闻就是新闻,还有什么“新”与不“新”的说法?我说,新闻就是有“新”与不“新”的讲究。大凡吃新闻饭的人都知道,新闻贵在出新,没有“新”就没有“闻”可言。打个比方,今天在报纸上报道某个社区举办了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明天又报道某个社区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