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岩 《时代教育》2013,(3):99+102
"ている"是日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补助动词,根据其前面所接的动词性质的不同,所表达的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别。在不同的语境中,"ている"通过与其前面所接的动词相配合,可以表达"动作的持续","动作结果的保留","状态的持续","动作的性质"",动作的完了"等语义。在具体的汉译过程中,根据"ている"所表达的含义,多译为"正在~"",~着"",~了"等。本文主要从汉语的"了"与日语的"ている"所表达的时体意义的视角,通过现存的例句来考察二者的互译性。  相似文献   

2.
金盛爱 《考试周刊》2009,(20):113-114
本文从与动词共起制约作用的角度,与现代汉语比较的角度,对“~てくる”和“~ていく”的用法及意义进行总结归纳,并作进一步的探讨。“~てくる”“~ていく”与动词结合起来既可表示空间性概念,又可表示时间性概念。  相似文献   

3.
曾炫 《文教资料》2012,(14):37-42
本文在北京大学和厦门大学等语料库的基础上,详细地考察了从先秦至清末的近6万条语料,从"V+O+来"(前宾式)与"V+来+O"(后宾式)格式的区别出发,分析"V+O+来"(前宾式)表义范围缩小的情况,并得出结论:"V+来+O"格式是在"来"完成语法化和"V+O+来"语义发生分化及综合作用之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4.
能性述补结构是一种专门用来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性的述补结构,将能性述补结构"V不得"和"V不起"作为研究对象,从二者的固定化和语法化的发展历程、肯定形式转化的情况、语义关系(相离、相交和重合)等角度对两种结构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得以发现二者在这三方面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不可忽视的差别。  相似文献   

5.
“V1着V2”这个结构中充当V1的词语很复杂,通过对V1构成成分的考察,对其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史亚辉 《海外英语》2014,(19):249-251
旨在分析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并探究其有界性程度。以往研究主要是关注该结构的结构描写、理论依据和语法功能,很少探究有界性方面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所收集的193例语料。根据V2的特点将这些语料分为四类,每一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分析都参照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扫描理论进行。分析显示,同时结合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可以对连动结构"V1着V2"进行有界性分析,该结构内部的四个子类中存在层级性;这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程度取决于所研究的词组属于哪个子类。  相似文献   

7.
针对日语中表示"动作正在进行"的"V+ている"结构进行分析,同汉语的翻译进行比较,对该结构的汉译结构进行了分类。在句子中,"V+ている"结构对应的汉语译文可以分为"译为‘正在+V’""译为‘正在+V’或‘(正)在+V+着(呢)’""译为‘V+了’及其他"这三个类别。本文还对"正在+V""V+着""V+了"结构之间的异同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在CCL语料库中检索"V不V"结构,借助黄廖本《现代汉语》8大类动词分类,对检索到的语料进行详细分析。结果发现,有7大类动词的单个动词形式可进入"V不V"结构中,其分布很不均衡;有6类动词性词组可进入该结构并存在形式上的变化;表示判断的动词在"V不V"结构中的分布最广,其次是表示能愿的动词,两者共占该结构总数的约4/5。  相似文献   

9.
旨在分析汉语连动结构“V1着V2”的有界性,并探究其有界性程度。以往研究主要是关注该结构的结构描写、理论依据和语法功能,很少探究有界性方面的问题。该研究基于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中所收集的193例语料。根据V2的特点将这些语料分为四类,每一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分析都参照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扫描理论进行。分析显示,同时结合顺序扫描和总体扫描可以对连动结构“V1着V2”进行有界性分析,该结构内部的四个子类中存在层级性;这类连动结构的有界性程度取决于所研究的词组属于哪个子类。  相似文献   

10.
从量的语义关系角度考察发现,"VC"、"V得VP"与"V个VP"结构在语法意义上分别表达客观规约、客观具象和主观异态结果,在量的表达上分别体现为客观抽象量、客观具象量和主观异态量。由此,三者在结构意义的表现成分、肯定和否定、时态、疑问句和语用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不对称现象。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来"在句法层面上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在语用层面上常用来标记自然焦点。谓语"来"分布于"NP+来"、"NP+来+VP"句式中;补语"来"常分布于"NP+VP+来"结构中,补语"来"在句中常用来表示动作趋向义和完成结果义,"来(趋)"主要出现于"N施+V来、(N处所)+V来+(NUM)+N施、(N施)+V来+(NUM)+N受、N受+V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结)"主要出现于"N施+V来、N1+‘跟/和’+N2+V+得/不+‘来’、N受+N施+V+不+‘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用来标记焦点时常分布于"VP1+来+VP2"、"PP+来+VP"、"S1,来+S2"。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来+V(P)”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其一表示连动义,成分间关系松散;其二取整体义,框架中不宜插入其他成分,“来”语义虚化(学界称“来2”),重音在“人称代词”。本文认为,“人称代词+来2+V(P)”具有构式地位,构式义与“责任”义有关。本文以人称代词“我”为例,考察了“我来1V(P)”句大量真实语料,认为“我来2V(P)”的典型构式义为言者主动承担责任,非典型语义表示言者对行为/话语权的宣示。其中,V(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整体义的制约。在构式整体语义中,“来2”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3.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表短时义的“V—V”、“VV”和“V一下”都应看作“动+量”组合。历时考察表明,表短时义的“VV”和“V一下”格式都是由表短时义的“V—V”格式演化而来的,三者在共时平面上能够并存。是因为其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各有区别。在共时层面上.当主语为生物且动作为来然态时.这三种格式可表达尝试义。“VV”式与尝试义之间的匹配关系规约化后就会形成一种构式意义.构式意义又反过来对进入句中的成分施加影响。经由类推机制,使得能够用于该句式的成分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5.
“来都来了”作为话语标记语层级系统中的一员,在中国传统礼貌观的关照下以承托下文阐述作用的独立小句,或与人称代词连用或与关联词联结的形式出现,“来都来了”作为言语交际中起调控、联结、缓和等作用的特殊成分并无真值义,即其本身的介入并不影响话语内容的本质义,只以形式的展现作用于信息的传达从而达到某种交际目的,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礼貌观,既有以看似负向态度的话语实则为下文的给面子行为做欲扬先抑的话语功能处理,也有延缓消损他人正面面子的话语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来~"是吴方言常见结构,北吴语桐庐方言中的"来汉""来里"可兼做动词、介词和助词。从方言内部看,两者在指示位置、表示时态意义和后接地点名词时呈对称分布;从方言与普通话的比较看,两者与动词的搭配情况与现代汉语的"在"和"着"有所不同。对该结构的特征归纳与语感调查,将在应用层面有助于《桐庐方言志》(1992)的讨论与修订。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手机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辅助语言学习方式日趋流行。各种语言学习手机应用层出不穷,包括很多记单词类APP。这些APP可以使学习者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因此深受语言学习者欢迎。以广受大学生好评的"百词斩"记单词APP为例,通过历时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其有效性。结果发现,"百词斩"能够显著提高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量,但在产出性词汇量方面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数字是人类对宇宙时空及其运行规律进行描述的感性符号。从出土简帛医方资料看,"七"不仅常被用作巫术性疗法中的象征性动作如摩擦、击打以及唾的动量标准,而且也常成为巫方用药的剂量、物量以及对不同性别患者进行象征性动作及用药多少的一个标准,说明至迟在秦汉时期,数字"七"已成为中国早期数文化中富含神秘性和巫术性的"模式数字"。"七"之所以能具有"模式数字"的性质,这与早期先民对于宇宙空间、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以及人体生命节律的认知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滕忠萍 《广西教育》2014,(23):179-180
介绍"移动云"家园协同教育平台,分析广西幼儿园"移动云"技术运用现状,探讨如何让先进的"移动云"家园协同教育平台走进幼儿园,以拓宽家园共育的广度和深度,使家园沟通更具协同性、时效性、创新性和融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