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同诈骗罪,由于立法将其归类于刑法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而成为刑法理论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司法界对于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的内容、形式和犯罪数额等方面,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司法认定上都存在着争议。文章针对合同诈骗罪在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结合相关学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合同诈骗罪具有多发性,复杂性。它不仅侵害财产的所有权关系,破坏财产交易中真实,安全,诚实信用等市场原则,而且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数额较大财物的行为。本文从合同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和合同诈骗罪数额的认定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1979年修订后的新《刑法》在诈骗罪之外又设了合同诈骗罪,将其从诈骗罪中抽出作为一个单独的罪名,并不再置于侵犯财产罪的章节中,而是置于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罪章节中。新《刑法》实施多年来,合同诈骗罪一直是立法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合同诈骗罪具有多发性、复杂性。实、安全、诚实信用等市场原则,经济的健康发展。它不仅侵害财产的所有权关系,破坏财产交易中真而且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危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相似文献   

6.
合同诈骗罪主观上要求以非法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但该目的不是目的犯之目的,合同诈骗罪并非刑法理论上的特定目的犯。因为在主观故意中存在目的,所以合同诈骗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直接故意。司法实践中,合同诈骗罪与民事欺诈、合同纠纷不易分清,二者区别的关键在于非法占有目的,这需要公安司法机关运用推定方法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7.
合同诈骗罪是从普通诈骗罪分离出来的经济犯罪,本文对司法实践中该罪的几个疑难问题进行了剖析,明确了合同诈骗罪的合同应是进行市场交易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探讨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借鉴单位人格否认之理论,指出对于个人假借真实存在的单位名义进行合同诈骗的行为,实为个人行为,应以个人犯罪论处。  相似文献   

8.
合同诈骗罪,是1997年《刑法》新增设的一个罪名,司法实践中对其认定颇有分歧,并存在一些疑难问题。本文阐述了合同诈骗罪的构成特征,结合案例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认定该罪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9.
合同诈骗罪是刑法规定的新罪名,在司法实践中认定合同诈骗罪存在诸多难点问题。正确界定“合同”的内涵和外延,在实践中正确把握“利用合同”进行诈骗的行为,同时将合同诈骗与民事欺诈行为相区别,对于正确定罪量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诈骗犯罪的特殊形式,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在司法实践中很容易混淆。对两罪的区分应从各自的犯罪构成入手.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两罪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揭示两者的法理关系。然后提出合同诈骗罪与票据诈骗罪竞合时的处理原则,希冀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形式应包括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非法占有目的要通过客观行为来推断,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原则.合同诈骗罪的数额应当以被害人的实际损失额为认定标准.“连环合同诈骗罪”的数额认定以受骗单位或者个人的实际损失额为认定标准.未完成犯罪形态下,合同标的额可以作为犯罪数额.  相似文献   

12.
合同诈骗罪的实质是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设定骗局无偿攫取他人财物。非法占有目的较之诈骗手段,因没有明确、具体的立法判定标准,其准确判定成为认定合同诈骗罪的难点。司法实践中,正确运用刑事推定规则,综合分析行为人特定的诈骗手段、方法等客观因素,推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的主观目的性,对合同诈骗罪的成立不仅合理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13.
谭德凡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0(11):169-170,184
金融诈骗罪脱胎于普通诈骗罪,但又不同于普通诈骗罪,它与合同诈骗罪之间、与诈骗罪之闻,以及各种具体金融诈骗罪之间都存在着法律竞合现象。为了正确适用法条,做到正确定罪量刑,文章运用法条竞合的理论对这几种类型诈骗罪之间的关系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犯罪构成要件之一-犯罪主观方面入手,就合同诈骗罪主观方面的特点和内容加以阐述。论述了合同诈骗犯罪在主观方面只能是由故意构成,以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为目的。合同诈骗罪的主观方面的认定是界定其罪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从我国现行法律中对有关合同诈骗犯罪的相关问题进行认识与区分,主要从刑法角度对合同诈骗罪进行解读,通过对犯罪构成的各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司法实践中应当注意的几个事项。  相似文献   

16.
杨宇涛 《考试周刊》2011,(9):238-239
诈骗犯罪在1979年刑法中只作为一个单独的诈骗罪进行规定。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法律规定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1995年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1997年刑法在对《决定》有关内容予以适当修改的基础上,专门设立金融诈骗罪这一新的类罪;合同诈骗罪也作为一项新的犯罪写进了刑法。在实务中,一些犯罪因为其与诈骗犯罪相类似的行为方式而给司法实务中对犯罪行为的处理带来困扰。  相似文献   

17.
笔者结合信用证运作特点,对此罪的表现形式及其认定作了分析,认为该罪是行为犯罪,并以“数额较大”、“情节严重”作为判断罪与非罪的标准,其与诈骗罪、合同诈骗罪、贷款诈骗罪亦有明显不同。在定罪与量刑时亦要充分考虑到其多为牵连犯罪或共同犯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合同相对性,是合同法律制度理论的基础。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该原则遭受严峻挑战,各国对合同相对性理论进行立法和司法上的发展和确认。主要研究合同相对性的突破与发展,并分析当中的法理。  相似文献   

19.
论贷款诈骗罪主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把单位排除在贷款诈骗罪的犯罪主体之外是立法的明显漏洞。也不符合司法实践的需要。事实上,诈骗罪与其所派生的金融诈骗、合同诈骗、贷款诈骗等犯罪是种属关系。它们之间存在法条竞合的情形,而合同诈骗罪与贷款诈骗罪并列同属诈骗罪的特殊法条。因此。在刑法修改之前,对单位贷款诈骗行为应依法以贷款诈骗罪追究有关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当然,在量刑时要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区分刑法中合同诈骗罪与民商事活动中的合同欺诈行为对当事人、司法部门及社会公众皆有重要意义.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主观方面主要体现在行为人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客观方面主要体现在行为人欺诈程度、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