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鲁迅自己坦言,他的文章只有过了三十岁的人才能懂。所以,教鲁迅的作品,对于我这样一个尚未到而立之年的青年而言,总觉得惴惴。年少的时候,被人教着一个个鲁迅的故事;年长了,变成教人一个个鲁迅的故事。但这么多年下来,总觉得缺失着什么。尤其是看到听课的人  相似文献   

2.
多次教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小说,总觉得比照手法的巧妙运用是小说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向来是比较多的。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6册教材正本共选鲁迅作品6篇,分别是:《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雪》,平均一册一篇,可以说是作家当中最多的,因此也成为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而对于一些学生而言,语文学习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这句顺口溜很形象地说明了学生在学习和理解鲁迅作品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很多也对鲁迅作品感觉比较难教,教浅了,文章讲不透;教深了,又怕学生理解不到位。那么该如何处理这其中的关系呢?本文就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来谈谈鲁迅作品教学的三个注重。  相似文献   

4.
世上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可谓多矣,评价也言人人殊,极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就拿忆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吧,那些亲历者所谈及的种种事实,单单从表面上看,就往往给人以矛盾之感。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天真、宽厚、看重感情,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多疑、刻毒、不讲友情,且所举之例又都是真实可考的。举个手边的例子吧,唐先生在《琐忆》中讲了一个鲁迅先生帮助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人补靴子的故事,让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热情得简直到了发傻的地步。但王晓明先生在《鲁迅传》中也讲了一个鲁迅对待青年人的细节:“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5.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组成,充满了“变数”。这个“变数”为生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在课堂之外又有一个脚本,这个脚本就是教者对课堂教学情况的预设——对于教者而言。这是一个“定数”。因为有了“变数”,教者的预设将不再也无法成为“定数”。也正因为有了“变数”,教者的预设将在动态中重新组合,重新呈现,最终可能再次成为“定数”。总而言...  相似文献   

6.
目标诱导法     
胡名清 《教育艺术》2005,(11):60-60
曾经读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想到他朋友家玩,又怕路途遥远。朋友对他说:“不远,只要经过三条横道线就到了。”这个人就数着横道线走,果然觉得不一会儿就到了。其实到这位朋友家的路程并不很近,把它分成三、四个小段就不远了,再加上每一段路程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横道线,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地走去,这个人走到朋友家就觉得很轻松了。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从不做梦,一觉就能睡到天亮。没有梦中的故事,就学会去看别人的故事。我的第一本附有注音的故事书是表姐送的,我甚是珍惜。那时的我认字不久,总是一个字一个字地看,看得很慢却很满足。至今我仍觉得那时的我对文学所怀有的感情才是最真挚的。我喜欢故事,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我们在自己的世界编造着故事,或有意或无意;我们也在别人的故事中客串,或路人或  相似文献   

8.
当前鲁迅作品教学教师觉得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为了积极寻找改变鲁迅经典作品教学现状的策略,针对这一现象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对鲁迅作品教学难学进行思考、难教进行反省,得出鲁迅作品教学出现的问题其实是语文教学的问题的结论。以期达到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从而从根本上扭转中学语文教学的不良局面。  相似文献   

9.
我总觉得“流浪”是一个很酷的字眼。流浪的人一定很孤单吧!我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流浪者的故事和图片,总觉得他们是那么的勇敢。一个人独自去流浪应该要鼓起很大的勇气吧,因为只有孤独和寂寞伴着他们。  相似文献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 在西方哲学史上,流传着一个“知识圆圈说”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把知识比做圆圈,生动地揭示了有知与无知的辩证关系:一个人有了一定的知识,接触和思考的问题越多,就越觉得有许多问题不明白,因而就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相反,一个人缺乏知识,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低,就越觉得自己知识充足。  相似文献   

11.
倪凯颜 《江苏教育》2012,(Z3):28-31
【设计理念】一直很喜欢听故事,因为记忆中的童年因故事而多了几许快乐与希冀。也觉得自己算是会讲故事的,常常能讲得孩子的表情跟着情节的变换而变化。但就是觉得自己教不好故事,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从教学内容来看,主观上总觉得故事大多浅近易懂,学生一读就明白,没什么好教的;二是从教学目标来看,大多有"复述课文"或"讲讲这个故事"的要求,课堂上即使花了一定的时  相似文献   

12.
三、“给鲁迅爷爷写信”的故事1.典型事例因为鲁迅在小说中详细地记叙了孔乙己喝酒、吃豆、偷书、欠款的可笑可悲的人生故事,所以成亨酒店为人熟知,遐迩闻名。改革开放以来,到绍兴游览的人们,每每要到咸亨酒店看一看,找一找鲁迅当年描写酒店的感觉,买上一碟茴香豆慢慢品尝,并且免不了在“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前留个影做纪念。  相似文献   

13.
鲁迅作品教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行中学语教材中的重点课,仅鲁迅作品就选用了18篇,占阅读课总数的10%以上。这些作品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包括小说、杂、散,几乎代表了鲁迅各个时期的重要章,而且贯穿于中学阶段各个年级的各册教科书中。可见,鲁迅作品教学直接影响着中学语教学的整体水平。遗憾的是,作为阅读教学的重头戏,鲁迅作品教学却面临着自身的尴尬:教师感到鲁迅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从惧怕“鲁迅”  相似文献   

14.
贺卡     
十几年前,风华正茂的我被分配到一所厂办小学教音乐。眼前的情景让人泄气,简陋的校园,没有音乐教室,没有钢琴,连简单的教学磁带和常用的打击乐器都没有。全校只有一百多个学生,一个年级一个班,我一个人担任全校的音乐教学,工作琐碎,待遇又低。此情此景与我心中的理想相去太远。那时的我,每天总觉得天空一片灰暗。就这样,我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过着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魏根银 《甘肃教育》2013,(22):67-67
《滕王阁序》是一篇经典美文,中学语文课本常有。我教了几遍了,陶醉之余,总觉得有个地方不对,那就是对其中一个词“无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原题呈现]在这次综合性学习(感受读书的快乐)中,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根据开展活动的情况,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口语交际和习作。(人教五上习作1)我非常爱看书,不管学习紧不紧,课外书每天是必读的。但妈妈总觉得应该多读课文,多做作业。她认为看课外书是消磨时间,读几个有趣的故事,对  相似文献   

17.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有众多故事发生在冬季,这些小说里的自然环境描写是非常独特的,通过具体分析构建起鲁迅式的冬日印象,并探讨这些语言的艺术特色,对于理解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和品味鲁迅的文学作品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冯瑜 《中学生博览》2016,(1):J0017-J0019
我总觉得运用文字是一种神奇的技能,它能帮助一个人创造一个世界。 我想成为创造世界的人,于是我开始书写故事。  相似文献   

19.
沈雅源 《学语文》2002,(6):18-18
阿长是鲁迅笔下一个旧式女人的典型。作为回忆性的艺术形象,鲁迅有意避开了惯用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写法,差不多采用纯白描的技巧,用“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全部事实,把阿长与她的故事和盘托出,成为教者动心、习者受益的事。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点研讨阿长身上的“人气”。  相似文献   

20.
点评:如果简单地讲,这个教例其实就是给课文三个故事加了三个小标题。就这么简单,应该搞得这么复杂吗?其实教者是有意这么做的。我们从许多教例中发现,支老师的一个教学行为,总能够在得到直接成果的同时,还能得到许多“附加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