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行知关于学校教育的一个譬喻让人感触颇丰!他从哲学和美学的角度,把学校和花园作了比较后指出,学校不是别的,它是个"人园",和花园有着相似的意义。他指出:理想的教学,应当使"人园"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呈现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整体之美。那么如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学校不是别的,只是个“人园”,理想的教学,应当使“人园”里面的人都能各得其所,现出各人本来之美,以构成整体之美。新的数学课程目标改变了以往只重知识、技能目标的做法,而是强调“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教学,了解数学,发展学生的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等”。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数学学习与个性培养并行的效果呢?现结合课堂教学中的几个镜头谈谈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3.
音乐教学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艺术素质教育,正如李岚清同志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音乐兴趣爱好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因此,当前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霍冉 《河北教育》2004,(5):37-38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把握音乐教学活动,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教学的改革,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切入,把着眼点放在对“情感化”和“审美化”音乐教学的构  相似文献   

5.
陈志璇 《科学教育》2007,13(2):32-33
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和深入推广课程改革的趋势下,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唱歌和音乐知识”已不再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在新课程音乐教学中把片面强调“通过教育学习音乐”的指导思想转变为“通过音乐进行教育”。笔者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音乐教学的育人目标音乐教学目标的关注点是“教育人”而不是“教音乐”。因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培养文化人,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新课标下的音乐教学不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与技能,而是通过教学传承民族美德、完善教育、发展个体,推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在音乐教学中要做好…  相似文献   

6.
秦静 《华章》2012,(20)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小学音乐教育存在过于强调艺术理性,把学生音乐审美框定在认知结果的认识论层面,忽略学生音乐感觉与审美经验培养的生存论和价值论等问题。基于“感觉唤醒”的小学音乐教育指向学生生命能动的美感能力、生命发展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本真的价值意义。教师应在具身、沉浸、生成“感觉唤醒”的教学路径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回应学生音乐审美的现实需求,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美育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8.
美术和音乐都是表现生活的一种美。“音乐是流动的画,画是凝固的音乐。”音乐之美的本质是和谐,即把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内容与形式等构成音乐美的意象,化作抑扬顿挫的旋律,和谐地组成一个统一整体的音乐形象。而绘画亦是把前述的种种因素构成绘画美的意象,化作阴阳浓淡的韵律,组成一幅和谐完整的图象。两者综合可形成“听着音乐画音乐”的快乐想像教学法,使美术教学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实施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可以让人产生情感效应。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0.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音乐教学大纲也在教学目的及教学过程中分别提出了“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情感体验之重要。钢琴教学对于激  相似文献   

11.
位凤军 《考试周刊》2014,(23):170-171
<正>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音乐教育能开发创造性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所以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强调通过亲身参与音乐活动加强音乐体验,强调通过创造性教学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等。如何提高职高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对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一、职高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1.音乐课程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较低,直接影响音乐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学校管理者对音  相似文献   

12.
小学音乐教学中,训练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一方面要坚持“以听为中心”的原则,把发展听觉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和音乐认知特点,通过音画结合,让听觉、视觉、动觉协同配合,调动多种感官参与音乐感知学习。作为技能目标的音乐感知力的培养,其过程应当有美的体验相伴,最终的落脚点应当在“以美育人”上,体现“以审美为核心”的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13.
欣赏音乐是培养审美兴趣,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和有力的手段,是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特殊学校音乐教学中,带领学生把音乐和舞蹈很好的结合,那必定能给学生创造独特的个性,把音乐和音乐游戏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音乐中得到愉快,享受音乐的美。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从而全面提高特殊教学学校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4.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一、把握学科特点,挖掘教材心理教育因素小学《音乐课程标  相似文献   

15.
音乐美育在本质上是培养一种和谐与协作,尤其是现代的音乐美育应从我国古代的音乐美育观中汲取有关智慧,把培养“情深文明。气盛化神”的人作为其最高境界:应该秉承全面“立人”的美育宗旨,培养学生丰富而细腻的生活体验,和谐而深刻的艺术情感.以及平等而协作的群体精神。现代青少年的音乐教育和他们自身的音乐学习,有着强调个人情感宣泄和谋取自身功利目的的显著特征。强调自身初步的音乐体验和情感宣泄,往往会导致背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生命境界之追求;强调自身单一的利益地位和功利维护,则往往会导致背离“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艺术活动之原则。  相似文献   

16.
创“四园”学校育“四有”新人马鞍山实验小学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努力创办“育园、学园、乐园、花园”四园学校,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都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一培育“四有”的育园。该校突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文明守纪以及劳...  相似文献   

17.
正音乐是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实施美育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音乐可以让人产生情感效应。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要明确音乐教学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的过程,更是  相似文献   

18.
以“和”为美,以“中”为尺度的“中和”之美的范畴,首先是从音乐的声音和谐开始的。即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出发,声色之美的感受要符合人的感官要求,使人的精神达到一种中正平和状态。然后将这个范畴推及到自然、伦理、政治和人格修养。由人之身心平和,才有伦理上的君臣父子,长幼尊卑的道德秩序,因此,就能在政治上实现和政之美,即达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目的。“中和”之美强调“和”,是在杂我的对立因素中取得和谐统一。它是单一的“同”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音乐欣赏教学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欣赏教学的任务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相似文献   

20.
从审美的角度把握教学活动,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已成为学校当前音乐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和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则是一拯待解决的实际。那在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因此,普通音乐教育则应以培养和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以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目的音乐教学的改革思考,应以"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的"情感化"和"审美化"的构建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