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主、合作学习"在当前数学教学中,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参与之中主动获取知识。《新课标》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除了考虑以"大问题"导学外,还必须体现自主与合作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那么,如何在"大问题"导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呢?下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浅谈一些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提供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构建知识、训练技能、领会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中师生之间一系列的交往活动,都是通过"提问"这一种教学行为方式来表现的,而问题恰恰就是引发思维的导火索。"以大问题导学"作为一种教学的策略和方法,不仅能够引领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还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有效的提出"大问题",以"大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大问题"的设计和提出,是决定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此,本文针对一些典型课例,对小学数学"以大问题导学"中"大问题"的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的"问题"就是乡学生提供一种"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它能引领教学的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能开启心志,培养思维,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体验的开端。数学课堂的源头是教师预设的高质量问题。问题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段,问题引领下的数学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思考、交流、和学习,才能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以"问题--探究--应用"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载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为中心,以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5.
有一句话说得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教学的载体;问题是数学思维的起点,是学生的学习动力的源泉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问题也是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好的问题"不但可以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并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还可以深入学生的心灵,实现师与生、生与生的情感交流。因此,问题的好坏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设计问题或为完成某个问题进行铺设是很多教师研究的内容,现将问题教学带来的乐趣尝试着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6.
"大问题"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突破重难点、提纲挈领、直指数学本质、激励学生深度思考的、外延大的问题。数学学习从问题出发点,应用为终点站。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应用问题这四个过程以动态的形式促进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一个充满疑问、思考和积极探索,深入理解,灵活应用的课堂。"以'大问题'为导向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是数学教育在当前的一个发展趋向。那么课堂中该如何巧妙的设计"大问题",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步步为"赢"呢?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可以以问题为载体,在兴趣和疑问的驱动下,"唤醒"学生的思维,"追究"知识的产生过程,强调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获取新知识的经历和内心感受,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实现"沟通"和"理解",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8.
"问题"被喻为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数学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数学问题为前提组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数学问题的设计是要唤醒学生原有的知识,使之与新知识发生冲突,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矛盾,解决矛盾,从而掌握新知识,揭发展能力。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使数学问题适应他们的心理需求呢?这就需要教师悉心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认真寻找教学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大问题"是指在数学教学中设计最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能突破重难点、提纲挈领、直指数学本质、激励学生深度思考的、外延大的问题。而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得法,可将以教师为主体的"讲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堂",可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人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人作用;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叶圣陶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可见提问要有科学的策略性,问题要设计好才能达到效果。那么课堂中的"大问题"该如何设计,才能更为科学有效而富有艺术韵味呢?"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问题"同样也需要"规矩"。这个"规矩"就是"大问题"的设计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教师对问题的类型的选择是由学生学习任务和学生的能力与需要决定的。因此,"大问题"的设计还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过程",教学经验表明:会思维的学生才会学习,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活泼的、主动的过程,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会思维,掌握创新的学习方法。通过探讨整式乘除内容的教学,折射出数学教学中所担当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任。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徐燕 《海南教育》2014,(16):37-38
优秀教师的教学不仅在于会"讲",更要会"问"。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更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围绕"问题"做好文章,将学习内容问题化,以问题引导和促进学生学习,以问题解决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一、问在何时——把握数学课堂问题的时机1."问"在前置探究时。  相似文献   

12.
钟卫根 《考试周刊》2012,(12):48-49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而设计的学习环境,称之为教学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作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真正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相似文献   

13.
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地应用已学知识和经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主动地参与学习,发展思维、获取知识。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如何贯彻新课标的精神,由此,我想到了书画艺术中的留白艺术,把它应用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正是和新课标所提倡的精神相一致吗!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留白",不但能使学生拥有"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而且能留给学生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空间,留足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并以此突出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刘虹 《天津教育》2014,(21):111-113
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并实现主动学习,使主动学习能力培养落实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过程中摸索出"前学引路,探究导思"阅读课第二课时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两条主线贯穿课堂教学始终.一条为教学理念线,即课堂教学关系是伙伴学习关系.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在课堂中互为伙伴,主动汲取知识、互帮互促、个性得以发展.二是以探究为教学活动行为主线.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是教学的方向,提出了问题,学生的思维才有针对性。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目的才明确。因此"'以大问题导学'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是我们罗波镇罗波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一种教育理念,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把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方法、过程、结果以至情感统一起来,通过"解决"问题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为本。  相似文献   

17.
赖道瑾 《广西教育》2014,(21):51-52
"生本"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教学形式,它能有效改变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变"听懂了"为"学懂了""会学了",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变"他律"为"自律",使学生获得自信,激发其内在的学习潜能。它贯穿四个基本流程,即:前置性学习—小组交流—班级汇报—总结巩固。那么,如何在"生本"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呢?一、优化新授过程,营造创新机会新授过程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阶段。教学中,教师要潜心进行教材教法研究,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认真组织新授过程,积极营造创新机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8.
"积极性"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调动了"数学积极性",学生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地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杨会军 《甘肃教育》2010,(11):52-52
一、创设情境,从发现问题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从问题开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设疑",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简言之,就是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扫除模式教学造成的沉闷、压抑和一潭死水的局面。要达此目的,关键就要选好能激起学生思维浪花、促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石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