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可见朗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朗朗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我结合《新大纲》谈谈对如何指导学生朗读的认识。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使其言若出吾之口,使其意若出吾之心"。"充分地读",首先要读准,继而在读准的基础上读熟、读好。  相似文献   

3.
吴威 《成才之路》2011,(10):31-31
一、朗读重要性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可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多数老师只关注学生写的能力,至于读则很少有人重视。有人做过调查:  相似文献   

4.
怎样指导一年级学生朗读科大附小童文华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借助拼音进行朗读,难度很大。我的探索是:一、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朗读一定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所谓"正确"就是要看准拼音,直呼音节,用...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提高自身朗读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充分展示祖国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语文学习中朗读能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个良好的作用不断凸显出来。文章的意境是靠朗读来感受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只有在读中悟义、悟情、悟理、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课文的朗读,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从孔夫子到陶行知,几千年来,他们都是让学生认真朗读课文。可见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朗读的目标不明确课堂上,老师在教学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果仅仅为了"读"而"读",是"假读",是形式化的无效的读。在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9.
姜淑平 《教师》2011,(15):64-64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向我们展示了读与理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最经常的、最重要的阅读训练。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呢?  相似文献   

11.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无论是哪种体裁的课本,也无论是哪个年级段都离不开朗读这个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是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取代的。阅读教学应返璞归真,以读书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的朗读,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陈洪敏 《考试周刊》2012,(40):41-41
朗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和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应当引起教师们的足够重视。初中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1.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朗读中得以发展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增减文字,不读破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朗读,学生能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  相似文献   

13.
曹静 《学子》2012,(11):61-62
一、引读之解读:问渠哪得清如许引读就是在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和文章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的一种方式。引读不同于"领导读"或"交互读","领导读"是教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交互读"是甲组读第一句,乙组读第二句。引读则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提纲挈领,经过思考理解,...  相似文献   

14.
听、说、读、写是学习英语的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相互联系。就读而言,重视加强朗读训练,能有效提高学生听、说、写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早读是学生语言习得的一种重要手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显然,朗读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重中之重。抓好英语早读课对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方法。张田若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也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基本方式。新课程标准下重视朗读训练已经成了阅读教学的一个"热点"。语文教学追寻"语文味",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因此,面对新的形势,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把"朗读"这把剑舞得游刃有余,让朗读呈现一个灵动的语文课堂,就不得不对"朗读"--这个众人关注的语文改革的焦点做一番深入的思考了。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专家张田若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是读。"读,尤其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之法。它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当前,在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中"读"的训练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朗读教学逐渐成为不少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戏"。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朗读教学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靳辉聘 《成才之路》2011,(10):20-20
在朗读教学中,人们常用"琅琅上口"来比喻学生读书流畅的程度。《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下面,我结合《新大纲》谈谈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朗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一、现象英语是一种优美的语言,作为英语教师,笔者一贯主张学生每天都要大声朗读英语,在读书中享受这种优美的语言。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地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  相似文献   

19.
张小伟 《考试周刊》2011,(53):65-66
语文是有魅力的。语文的魅力首先来自于朗读。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于"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在朗读指导中不但要敢于"放",更要巧妙地"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读,读出思考、读出情趣,获得真知。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指导学生怎样去读书,而不是教会学生读懂一本书或者几本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