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相似文献   

4.
林春珍 《广西教育》2008,(16):33-3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堂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之外,还应当为学生打造人文精神的底色。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外,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灿烂的人文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相似文献   

6.
吕绍玲 《小学生》2011,(4):13-13
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相似文献   

7.
人文教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但其基本精神大体上是一致的,都是以强调人性教育、完善人格为宗旨,以注重实现和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发展为培养目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数学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让他们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外,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这种人文的、多元的、体验的理念不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境界吗?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力求在教学中让课堂充满阳光,让每个学生都沐浴人性的阳光,让学生与我在"对话"教学中产生共鸣。怎样产生"对话"共鸣呢?(1)师生"对话",敞开心灵的互动与交流。(2)生生"对话",激活思维的交融与碰撞。(3)师生与文本"对话",超越自我的启迪与熏陶。  相似文献   

9.
1.本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答:(1)坚持语文课程对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2)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能力、积累能力、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及习惯、认知能力和人文素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1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作文,有效地进行读写结合呢?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教学方面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如何让小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拓展他们的识字空间,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呢?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自主识字条件,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活学生主体,放手给学生一个自行探索、学习的时空和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活起来,从而使他们愉快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灵与肉的关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  相似文献   

15.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我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该如何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共振,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完美统一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入手:一、巧引善导,激发兴趣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所谓训练,当然不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拿起笔来写,就算了事。必须讲究方法,思考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华。为学生选取准确的思维切入点,就像为学生寻找到了通往成功的高速路一样,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优化,将人文性悄然隐没于工具性之中,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结合。例如,《盘古开天地》片断(执教:张祖庆):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除了工具性之外更具有综合性、人文性,语文教学肩负素质教育、健全人格养成的重任,应当是学生精神活动的乐土和灵魂的家园。因此,高中语文教学通过传统文化教育、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底蕴,力求让语文贴近学生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让学生接受人类传统文化和高尚精神的熏陶,引导他们求真、求善、求美,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20.
夏丽 《教师》2014,(32):87-87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充满笑声的融洽的课堂气氛于师于生都是一种美的享受,我们要用教学艺术去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他们从小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