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歌唱时要放下喉结 1.为什么要放下喉结 人体解剖表明,喉结(喉头)长在气管的上端,气管的后面是食道.喉结由环形软骨、甲状软骨、杓状软骨和会厌软骨构成,声带就长在喉结内,前面与甲状软骨相连,后面与杓状软骨相连.不发声时,声带向左右分开,发声时,声带向中间闭合振动而发出声音.  相似文献   

2.
现代声乐教学与传统声乐教学有一个很大不同点,即注重声乐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在众多的声乐理论中,首先应该研究的是,歌唱的声音是由哪几部分混合组成的,如何指导训练。一、混声的理论1.从声带角度看混声。歌唱的发声不是由单一性的发声形式决定的。它是由声带和共鸣腔联合发声而形成的一种混合的声音。声带是歌唱的发声源,在歌唱训练中,会出现在发声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环甲肌群和披裂肌群两组肌肉的用力处于相对平衡的情形。这时,声带张力相对减少,且“质地”也已“缩短”“变薄”了,这样发出的声音既不像真声又不像假声,它既具…  相似文献   

3.
正确的声音训练,对一个歌唱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自身声音条件的发挥、演唱水平的高低、艺术表现力的强弱、歌唱寿命的长短。歌唱发声的三大要素:呼吸、开喉、共鸣。其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是呼吸方法,它在发声中占有主导地位。 呼吸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声带如不受肺中呼出空气的冲击,它就不可能引起振动而发声。歌唱呼吸的意义和作用与拉小提琴的弓、管风琴风箱的作用是完全相同的。小提琴发音纯净、稳定和均匀,必须具有两个条件:第一,弓的马尾毛应当拉紧到足够的程  相似文献   

4.
歌唱是一门集音乐、语言和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和其它艺术一样,是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有力工具之一。歌曲作为歌唱作品,它是音乐和语言的有机结合体,是一种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然而要用我们的声音去唱好歌曲,必须要有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技巧。成人如此,儿童也一样。儿童歌唱的发声与成人歌唱的发声训练是有明显区别的,尽管目的都是为了达到科学的、美好的声音,但是我们不能完完全全地用成人歌唱的发声方法来指导儿童的歌唱发声,不然是不会获得良好的效果的。  相似文献   

5.
儿童歌唱往往不大注意发声方法问题,常常是随着个人的情绪、兴趣高声歌唱。为避免孩子们的喊唱,应该提醒他们用轻声歌唱。童声训练过程大致有七个步骤:一、为形成正确的发声状态,应先要求放松、后要求声音力度孩子们喊唱的主要原因是喉部的发声动作状态拘挛,缺少韧性、灵活性。有时气息控制的部位高也会造成胸僵、喉紧的毛病。因此,在训声之前必须要做好放松练习,让喉咙打开,颈部放松,气动状态要流畅、自如。不管是做有声练习,还是做无声练习,都不能在声音的力度上过早的要求,应该做到完全的打开喉咙,彻底地放松下巴,让气舒缓地吸入,然后再…  相似文献   

6.
摸不着看不见的歌唱共鸣在声乐教学中实属难题之一.本文从人体共鸣腔、歌唱共鸣原理、怎样安放声音的高位置与歌唱共鸣的训练等方面阐述笔者对歌唱共鸣教学的粗浅探讨.由声波作用引起的共振现象在声学中称为共鸣.歌唱共鸣是在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作用于声门,使声带振动产生的声波(原声是微弱的)通过声带周围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咽腔、胸腔、口腔、鼻咽腔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这种现象越大共鸣声越宏亮.  相似文献   

7.
在唱歌教学中,气息控制是否流畅,嗓音音质如何,声音产生共鸣的好坏都是影响声音发挥的因素。由于学生发声方法不科学,往往出现喉音、鼻音、颤抖音、漏气、白声等发声毛病。教师必须及时给予学生科学的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使学生的自然声得到科学的训练和发展,让学生在美妙的歌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音乐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8.
歌唱发声是人类生理活动中具有一种较强技术性的一种机能.是身体各部位协调运作的结果,歌唱发声的基音来自于气息作用下的声带振动.声带的病变与歌唱发声不正确有着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在唱歌教学中,气息控制是否流畅,嗓 音音质如何,声音产生共鸣的好坏都是影响 声音发挥的因素。由于学生发声方法不科学, 往往出现喉音、鼻音、颤抖爵、漏气、白声 等发声毛病。教师必须及时给予学生科学的 指导,教给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使学生的 自然声得到科学的训练和发展,让学生在美 妙的歌唱中感受音乐的魅力,增强音乐理解 能力。 一、喉音:喉音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相似文献   

10.
<正> 一、正确的歌唱状态 不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必须有正确的歌唱状态。只有歌唱状态正确、声音路子对头、声音管道通畅,才算在声乐道路上迈开了良好的第一步。 从人的生理状态来看,歌唱离不开呼吸、发声、吐字,而正确的歌唱状态,这三者又必须协调一致。就吐字发声来说,吐字的着力点在唇、齿、牙、舌、喉,而发声的着力点在喉头背面——软腭、舌根、喉头这个咽腔部位,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课堂上对学生形象提示的:唱歌的人嘴要长在后面,要在板牙处讲话。无论吐什么字,唱何种语言都要求口型不能乱动,  相似文献   

11.
歌唱的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震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周围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声带震动所发出的音叫做"基音",基音原本是很微弱的,经过人体各共鸣腔体的共鸣作用后,不仅可以变得响亮洪大,优美动听,还可以有穿透力,从而使声音传得更远更广。良好的声音共鸣对音量的扩大,音色的改善以及声音的传播都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歌唱的科学发声是歌唱学习的基本问题和重点问题。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把握住发声训练的关键点,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明白正确发声的要点,也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声音问题。本文即浅析歌唱发声需要注意的三个关键点:气息的支持、咽腔的状态、声音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在声乐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用到诸如打开、放松、声音位置、呼吸支持等常用术语。不可否认 ,这些常用术语有较强的概括性 ,有利于歌唱者对歌唱的整体把握。但如果我们对之理解不当 ,或是思维片面 ,则有可能事倍功半 ,甚至使声乐学习走进死胡同。一、打开声带是发声的振源体 ,它位于喉头中。声带的振动产生基音。而艺术的歌唱仅有基音是不够的 ,它要求喉头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 ,在这种稳定的状态下 ,基音在口腔、咽腔、头腔等共鸣腔里发生共鸣 ,这样 ,我们通常就说声音打开了。要建立打开的发声状态并不难 ,可以尝试着用鼻子象闻花一样深吸…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知道唱歌不用力是发不出音的,但如果用力不得法也发不出好的声音来,因此,在歌唱训练中,不但要研究声音的共鸣问题,而且还必须研究发音用力的问题及用气问题。 歌唱发音所用的力基本上有两种形式:推动力和对抗力。推动力是发音厚动力,它的方向是自下而上,由于各有关肌肉的收缩而产生力,又通过这种力把肺里的气排出而产生的气流。气的流动产生推  相似文献   

15.
打开喉头,建立起正确的喉头状态.在发声的过程中,将声音始终贴住咽壁,放置在声音的管道里,这些歌唱状态的正确建立是关闭唱法形成的重要基础.男高音的学习和训练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调整发声状态的的过程,当发音器官能在正确的状态下协调配合,最适合自己声音的腔体建立之时,也就是男高音辉煌的声音产生之际.  相似文献   

16.
歌唱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自然的肌肉运动过程。声音训练的科学性,发声方法的正确性以及歌唱心理的平和性,都与我们获得优美声音有着直接关系。我们应加强歌唱呼吸基本功训练,建立一个良好的歌唱呼吸基础;调整良好的声音共鸣;正确掌握歌唱语言;培养自我表现、抒发感情的歌唱能力。同时,我们还应当全面地了解、认识、学习和歌唱的知识,掌握歌唱的技能技巧和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更好地为歌唱服务。  相似文献   

17.
"喉音"是声乐教学中一种比较经常出现的问题.一些学生由于观念及认识上的错误或在训练中存在片面性,喉器过于紧张、用力,导致出现喉音.要克服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必须明确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声音理念,根据它去辨别和检查,分析造成错误的原因并制定克服的方法,找出歌唱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田景华 《文教资料》2006,(23):142-143
一、如何教学生打开喉咙在高师教学中,初学声乐的学生,大都是模仿一些自己喜爱或崇拜的歌手和歌唱家演唱,他们的发声都没有经过科学、系统的训练,肯定会存在这样的或那样的毛病。对于这些学生,如果不正确引导,将会误入歧途。那么到底怎样去引导他们呢?首先要告诉他们必须尽量地打开喉咙,养成打开喉咙的习惯,培养学生强烈的打开喉咙的意识。告诉学生为什么要打开喉咙,这要从发声原理讲起。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人的发声器就象一件乐器,它的发声体是喉咙下面的声带,是由两条具有弹性的韧带组成的,声带在气息的作用下,两条韧带闭合振动…  相似文献   

19.
合唱训练中,发声练习是最基本的手段,它是合唱训练顺利进行的前提,而掌握“打哈欠”歌唱状态对于发声练习尤为重要。阐述了“气息低位置、声音高位置”的“打哈欠”歌唱状态在合唱发声练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打哈欠”歌唱状态的运用方法,对合唱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刘洋 《文教资料》2010,(26):130-131
合唱训练中,发声练习是最基本的手段,它是合唱训练顺利进行的前提,而掌握“打哈欠”歌唱状态对于发声练习尤为重要。文章阐述了“气息低位置、声音高位置”的“打哈欠”歌唱状态在合唱发声练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打哈欠”歌唱状态的运用方法.对合唱教学是一个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