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紫晨 《寻根》2005,(2):55-60
“梁祝”,是我国影响最大的民间传说之一。就我个人讲,则因工作关系,耳濡目染,首先是从那些数不胜数的民歌、故事、曲艺、戏剧和诸多民间工艺作品中感知并注意到它的。另外,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又是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度过的,许多老人对汝南“梁祝”的津津乐道,就更加引起了我对这一课题的深思。我认为学术界不要总是把目光盯着“江南水乡”的蝴蝶,  相似文献   

2.
陈博 《华夏文化》2002,(3):17-19
如今人们一提起“道”,就会自然而然地与道家、道学、甚至道教联系起来。实际上,“道”起初并非哲学概念,“道”向哲学概念的转化,曾有过一段相当漫长而曲折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19世纪中叶,欧洲各主要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初步建立工业文明。对于欧洲而言,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资本主义体制取代封建体制,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作坊;传统与现代在彼此的融合之中同时冲突。尤其英国,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中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正如发源于中国唐朝的插花艺术,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和清秀典雅的风格,通过塑造出一幅幅随风而动、随情而移、随意而就的立体画的独特韵律而在世界各地流光溢彩悄然兴起一样,具有自由、舒适、随意和实效特征的“咖啡化”不仅风靡欧洲和美国,而且也在亚洲的许多国家鹊然兴起。  相似文献   

5.
四川扬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德派"唱腔是四川扬琴最具代表性的唱腔流派,集四川扬琴女腔之大成。本文从乐学、音乐形态学和声腔艺术的角度,对"德派"唱腔的音阶结构、唱腔处理手法和润腔手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安金槐 《寻根》2000,(6):11-11
200多位科学工作者倾五年之力,经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14C年代学等文理多学科的碰撞、融合,终于得出了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时期年代学重大阶段性研究成果,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庆贺的。  相似文献   

7.
释"如"     
吉霞 《寻根》2007,(6):54-55
如,甲骨文写作 《说文》:“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尹黎云先生在《汉字字源系统研究》一书中认为,“如”是“女”字的后出分化字。“女”,甲骨文写作“孝”,《说文》:“女,妇人也,象形。”此说流传甚广。《甲骨文字典》对女字的解释为:“象屈膝交手之人形。妇女活动多在室内,屈膝交手为其于内居处之常见姿态,故取以为女性之特征,以别于力田之为男性特征也。”  相似文献   

8.
喜悦与遗憾     
李伯谦 《寻根》2000,(6):6-7
我作为“工程”的参加者,对这一成果的面世,既充满胜利的喜悦,但又不无某些遗憾和不安。  相似文献   

9.
《说文》:“贾,市也,从贝西声。一日坐卖售也”。又:“市,买卖所之也。”凡市场上的货物交易行为便称之贾。然而长期以来,在古文字里未能找到对应的“贾”字,而常见的一个“ ”字,多释为“貯”字。杨树达先生曾在《格伯簋跋》一文中曾疑此字读为贾。  相似文献   

10.
11.
曲彦斌 《寻根》2002,(5):24-27
世上许多事物都有其两重性,一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的自然属性,一种是经由人的理念赋予的化属性和象征、寓意。于是,本无生命的山、水、风雨、雷云,便具有了社会的、化的意义和生命色彩,成了化符号,折射着各种化传统。于是,连石头也有了生命,在诗人、艺术家、收藏家眼里反射出了激情。  相似文献   

12.
李晓彬 《寻根》2007,(2):29-33
辜鸿铭,这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的语言天才,这个英译儒经、“中学西传”的“东方文化代言人”,这个平生嫉恨“歧华”、最是反对“崇洋”的可敬老人,这个性情偏激、顽固保守的“封建遗老”,这个偏爱缠足、认为纳妾合理、蓄着一条灰白小辫的“京城一景”,敬之为怪杰也好,骂之为怪物也罢,委实是近代中国一道奇特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13.
颍川陈氏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敏 《寻根》2003,(2):104-109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东汉末年以来,地方上的世家大族对政治起着巨大的作用,士族名士成为士大夫的核心。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可说是陈氏最早的私家谱录了。可惜经历代丧乱,该谱已不复存,但南朝宋裴松…  相似文献   

14.
郑晓江 《寻根》2005,(5):122-128
2005年3月我接到台湾吴凤技术学院纪洁芳教授发出的“亚太地区生命教育教学研讨会”的邀请函,由此展开了我第四次赴台演讲生死问题的旅途。  相似文献   

15.
郑晓江 《寻根》2005,(3):88-91
1997年10月,我受台湾安宁照顾协会之邀,第一次到台湾演讲生死哲学的有关问题.那时心中颇有些忐忑不安,毕竟我是头一次出境;而我在大学研究与讲授生死哲学虽然当时就已近20年了,在国内出版了<中国人生精神>、<西方人生精神>,主编了<中国死亡文化大观>诸书;在台湾三民书局也已出版了<中国死亡智慧>、汉欣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了<叩问人生>、<生死智慧>诸书,可完全没有把握能否让台湾的医学界、学术界理解我所要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郭军宁 《寻根》2006,(6):68-74
2003年7月,在法国巴黎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北京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正式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相似文献   

17.
试说小名     
采诗 《寻根》2003,(2):94-101
一个人通常有两种名字,一种是童年时代使用的,另一种是成年以后使用的,到了适当的时候,后一种则替代前一种。早在美洲印第安洛魁人还处于原始社会的时候,就有了这种童年时代所用之名,英国人把它称为小名(Childhoodname)或乳名(Infantname),并与大名相对。然而,澳大利亚的维克门坎族,除了拥有大名、小名之外,还有一种比小名更小的名——脐名。所谓脐名,是孩子一生下来,胎盘去掉之前所取之名。一般由其氏族的管事者拉着脐带,同时数叨着一大串名字,先是父系血统男人的名字,然后是女人的,最后是母系血统男人的名字,正好在…  相似文献   

18.
冯保善 《寻根》2007,(1):41-45
在有关“金陵王气”的诸多古代文献记载里,大概要以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为最驰名了。诗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杨孝如 《寻根》2008,(5):7-9
在礼仪教育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做出有违日常礼仪的行为来。但是,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知道相应的礼仪规范,而是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但却不愿或不屑去做。这种认知与行为的断裂并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有着深层原因的。  相似文献   

20.
斯钦巴图 《寻根》2006,(5):11-18
在巍巍的阿尔泰山脚下、天山南北以及遥远的伏尔加河畔,有一部气势恢宏的伟大史诗从遥远的古代口耳相传,至今仍保持着它的艺术魅力,并越来越多地引起各国读者和学术界的兴趣。这就是英雄史诗《江格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