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诠释二则     
“观止”小释《古文观止》,是一部流行很久的古文选集。书名所用的“观止”二字,出自《左传》。据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去鲁国访问,要求欣赏一下鲁国歌舞。鲁国答应了他的请求,演出了各种音乐舞蹈给他观看。当看完“韶箭”一舞时,季札对陪同的人说:“观止矣!若有  相似文献   

2.
《古文观止》简介《古文观止》全书12卷,由清代吴乘权、吴大职叔侄两人共同编选,书中收入上起周代下迄明末的历代文章222篇。吴乘权字楚才,吴大职字调侯,浙江山阴穴今绍兴市雪人。“观止”二字,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欣赏周乐,看到《韶筋》舞,赞叹“德至矣哉!大矣”,认为其美妙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说道:“观止矣。”后用成语“叹为观止”来赞赏事物美好到了极点。书名用“观止”,意在说明所选篇目尽善尽美,无可超越。《古文观止》自清初定稿以来,流传城乡,雅俗共赏,影响甚广。选编《古文观止》的目的是给读者提供…  相似文献   

3.
《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和吴调侯(以下简称“二吴”)叔侄也许没有想到这部书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仍然是人们案头较好的古文读本。不过,从书名冠以“观止”来看,本原于《左传·襄公29年》“季札观周乐”的这个词,张扬了他们的自许自得。吴公子季札到鲁国欣赏周乐,先听国风、小雅、大雅、颂,各有赞誉。后观周舞、汤舞、夏禹之舞,至舜舞《韶》,感叹道:“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如有他乐,吾不敢请已。”这“观止”,是再不观赏了,因为没有什么乐舞及其表现的道德可以超越它的。那么…  相似文献   

4.
《古文观止》十二卷,清吴乘权及其侄大职编。乘权字楚材,大职字调侯,浙江山阴(今绍兴市)人。事迹见本书吴兴祚序及《嘉庆山阴县志》卷十五。吴序作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序里说:“今年春……,二子寄《古文观止》一编”。据此,可知这个选本至迟在这一年春天就已经编成了。“观止”二字,出《左传》。书名用这两字,意思是说:所选的都是尽善尽美的文章,没有比这些更好的了。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544年(鲁襄公二十九年),吴国公子季札到鲁国访问,欣赏与品评了保存于鲁国的周代乐舞,这就是著名的“季札观乐”。古往今来有许多学者认为,季札评论的对象是与音乐相配的文辞部分(歌词),亦即《诗经》;他的话是对《诗经》的一个经典性论述。然而仔细推敲,这样的结论恐怕是很有问题的。首先,最大的疑问是时间。三百多首诗一连表演下来那绝非几个小时的事,季札会看得头昏脑涨,乐工们累都得活活累死,况且这还不包括《大武》、《 》、《大夏》、《韶》等这几个大型舞蹈。当然,可以作这样的解释:季札在鲁观乐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6.
叹为观止     
春秋时,吴国有一位公子名叫季札,他博学多才,精通音乐。一次,季札奉吴王之命访问鲁国。在鲁国访问期间,季札要求观赏鲁国乐工们演奏周乐,鲁襄公便让乐工们为他演了"国风"、  相似文献   

7.
汪贞干先生的《古文观止词义辨难》(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辨难》)一书是阅读《古文观止》的辅助性读物,也是一部训诂方面的学术著作。《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书名“观止”,大概是因为在编选者看来,古文的精华似乎皆囊括其中了,不过,纵然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所选的文章并不见得篇篇都是好的(特别是思想内容上看),甚至由于鉴别不精还选了一些伪作,但无可否认,其中大部分确实还是很精彩的;同时,  相似文献   

8.
老舍曾表示《微神》是他“心爱的一篇”(《微神·序》)。老舍在创作中很少直接描写爱情的主题,他曾说:“在我的作品中差不多老是把恋爱作为副笔”,“我老不敢放胆写这个人生最大的问题——两性间的问题”,“在题材上不敢摸这个禁果”(《我怎样写〈二马〉》)。《微神》可算是他首次“放胆”咂摸“禁果”的实践。  相似文献   

9.
《唐雎不辱使命》中,“休祲降于天”一句中的“休祲”,《古文观止》和《古文观止鉴赏》都将其解释为“吉凶的兆头”,但“休祲”一词理应为偏义复词,专指“祲”,也就是凶兆。只有如此解,才能将唐雎为完成使命不惜以命相搏的牺牲精神体现出来,从而凸显题目中的“不辱”二字。  相似文献   

10.
杜春香  吴峰 《语文知识》2005,(10):24-24
《陈情表》是亡蜀降臣李密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一封“请辞”奏章,全文紧扣“孝”字叙事抒情,一宇一句皆发自肺腑。《古文观止》评论说:“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但令人不解的是,奏章中通篇没有表忠心的字样,而晋武帝不仅答应了李密的“请辞”,并且“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华阳国志》)。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他的籍贯有三种不同说法:《新唐书·文艺传》、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卷二十四)说他是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人。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二)说他是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全唐诗》(卷一百四十)说他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我同意王运熙同志的考订,(《王昌龄的籍贯及其〈失题诗〉的问题》光明日报1962年2月25日)认为他是太原人。理由是:殷璠《河岳英灵集》说:“顷有太原王昌龄,鲁国储光羲颇从厥游。”这里说,王昌龄是太原人。段璠是盛唐时代的人,其说比较可信。又王昌龄《洛阳尉刘宴与府掾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诗说:“旧居太行北,远宦沧溟东。”“太行北”,指太原。太原在太行山之北。  相似文献   

12.
《古文观止》编辑出版的近三百年来,在社会上得到了极为广泛的流传,长期为知识分子“家传户诵”的“古文读本”至今仍不失为“读书界”欣赏古文的选用本。过去,不少作家、学者对《古文观止》的文体作过研究,但还无人从图书分类学的角度对其分类进行探讨。自1977年由中华书局再版以来,各地编目学家,在《古文观止》归类问题上发生了分歧,出现了三家鼎立的局面。归结起来,有三种说法:其一,古文读本说。其二,通常散文说。其三,文学总集说。为什么使用同一种分类工具——《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类分《古文观止》,竟出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类号?根据“在版编目”的要求,《古文观止》应当有一个绝对的统一类号。正象分编原则要求的那样,“图书分类不允许打破同一划分依据的绝对性,而同时采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准来进行分类……”。为了统一思想,科学地提出一个《古文观止》“在版编目”统一类号,有必要对此开展讨论。为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3.
季札观乐是《左传》中记载的一场重要的审美欣赏活动。季札将他的雅乐审美观和政治见解结合在一起,为后人提供了集表演、欣赏、评论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审美欣赏活动。从季札观乐活动,可以想见春秋时期的儒家中庸文化、政教风俗以及当时人们对《诗经》的文学风格及音乐审美的体验。季札的评论对我国的音乐和文学审美都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师: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供学塾用的文章读本,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用“观止”作书名,表明编者的态度是: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了,你已经观赏到最好的了,不用再看其他的啦,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从先秦到明末的222篇古代散文作品,其中有一篇仅仅81个字,这篇文章叫──《陋室铭》,为什么仅仅81个字的短文就占有古代散文精品的一席之地呢?让我们带着这种思考一起来学习唐代刘禹锡的散文小品——《陋室铭》。(师板书课题、作者。)师: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  相似文献   

15.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不仅是这位古代圣贤“道”和“德”的集中体现,也是他修身养性的箴言。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有这么一首歌:“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歌中的“泝流光”,中华书局一九八○年版的《古文观止》注曰:“逆水而上日泝”(第507页);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注曰:“泝:同溯,逆水而上”(下册第47页);较早的上海春明书店印行的储苏民译注的《古文观止》袖珍本,这样注:“泝,音诉,是逆水上行”(卷十一,宋文部分第142页);上海国学研究社印行的曹国锋译注的《古文观止》亦如中华书店一九八○年版所注。单从为“泝”字作注来说,应该说这些注释都是不错的,问题在于,他们都没有注出此字在本文中应如何理解,以至多年来,无论是我所知道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还是白话译注,把“泝流光”都译作“逆流而上”。如臧克家同志译作“波影俱动  相似文献   

17.
敬畏经典     
正我小时候,在外祖父身边长大。当时,家中各类设施简陋,唯有一柜子的书类别甚多。在我师范毕业那年,外祖父去世了。我从书柜里取下他生前最常读的两本青灰色封面的书——《古文观止》。扉页上,外祖父在他的姓名之上写下了"敬畏文墨"四个字。当时的我,却并不能懂得"敬畏"二字的内涵,更不明白文墨何须敬畏。多年来,已有多个版本的《古文观止》收藏在我的书柜,但这两本却一直放在我的床头。慢慢地,她已书页发黄,我也隐隐约约在与她的朝夕相伴中,细  相似文献   

18.
《古文观止》对李密的《陈情表》作了如下评价:“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至性之言”,足以令人动容。尽管李密当时确实有供养祖母的问题,也有怀念刚被司马氏灭掉的蜀围的想法,更有伴君如伴虎,前途未卜,不敢贸然出仕的忧虑,  相似文献   

19.
"二"字考释     
写了《“一”字考释》后,意犹未减。加之,朋友们鼓励我继续写下去,于是我就写了这篇《“二”字考释》。“二”和“贰”、“弍”是同一个字,前面是小写,后面是大写。本文就“二”字作一番以形说义、以声求义、据文证义的探索,或许对训诂学有兴趣的同仁们有点启发。一、“二”字的本义、同义、引申义  相似文献   

20.
最佳状态     
《庄子·达生》里,讲了一个木匠的故事。鲁国木匠梓庆削木做悬挂钟鼓的架子,他做成的架子,看见的人都惊讶不已,以为鬼斧神工。鲁侯召见梓庆,问他其中的奥妙。梓庆说:我准备做这个的时候,不敢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