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理弹性是心理学界的新兴课题,关于此的研究在地震之后已成为热点。本文试图阐述国外有关心理弹性的已有的理论现状,70年代至今的研究发展轨迹,不同年代的研究重点,总结心理弹性的不同定义;保护性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家庭外因素;五个理论模型对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解释:人际情境影响模型、系统模型、社会建构模型、过程模型、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2.
刊中报     
《宁夏教育》2006,(10):35-38
西吉县、原州区“两基”工作通过自治区政府评估验收;教育简讯;未来婴儿将带“基因说明书”;美国的孩子为什么胆子大;最应倡导的前卫饮食生活;过滤无用信息可提高记忆力;青少年仇亲期心理干预;冥王星为何被降级;听三种声音辨地震。[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地震的突发性、灾难性给灾区中学生造成了致命的心理创伤,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危机主要表现在:自我认同危机的加剧,人生方向的朦胧,道德框架的缺失。因而,加强对地震灾区中学心理教育的力度,不断创新地震灾区中学心理教育的实践模式,对灾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话语     
《天津教育》2008,(8):3-3
学校将为地震灾区新生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团体辅导及个别辅导:发放专家编写的“护心手册”;宿舍“护心员”与灾区新生结对子。 ——南开大学近日出台“学前暖心计划”,规定灾区新生一经录取.除获得物质补助之外,还会接到辅导员的“学前真情电话”,接受心理辅导,并在“朋辈关怀”、“特殊迎新”等服务中感受到温暖。学校还为灾区新生预留了100个勤工助学岗位,鼓励其自强自立。  相似文献   

5.
从功能上讲,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用语的使用是想通过话语实施一种行为,目的是改变灾民的态度。因此,地震灾后心理援助用语是一种指令类言语行为。通过实例可以总结出地震灾后心理援助言语行为常见的语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地震谣言常见诸媒介.本文从地震谣言的公共属性出发,从受众和媒介两方面作了详细分析.一方面,汶川地震以来,我国社会对生存环境的感知方式和社会心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地震谣言报道并未基于受众的感知和心理将地震谣言视为公共事务加以报道,因而出现了一个媒介舆论和公众话语的鸿沟.出现这种情况的部分根由在于我国新闻实践在向公共新闻的转变过程中,观念的转变和从业人员的素质无法与公众的要求同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四川地震灾区人员心理状况的调查发现:灾区人员均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半数以上的灾区人员需要重点进行心理辅导;灾区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文化程度以及角色上的差异,女性不良反应多于男性,文化程度越高的灾区人员对灾难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在心理救援中应更多关注地震中的受伤者及死者家属。因此,应针对地震后灾区人员产生的诸多心理问题,加强人们对地震知识及相关内容的了解,注重开展专业的心理救援工作,建立有针对性的干预模型,加强心理评估工作,以为将来发生的灾难事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造成儿童不同程度的心理创伤,形成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并在身心、精神、认知以及行为方面均有所表现。因此需要给予儿童更多的心理照顾以帮助他们度过危机。本文考察了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创伤的阶段性和年龄性特征,提出灾后儿童心理的康复与重建需要开展多层面心理评估,并着重分析了开展地震灾后儿童心理康复与重建的基本原则、辅导策略、活动方式以及服务技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四川省茂县、汶川县、都江堰市等3个极重灾区的32名教育工作者进行访谈,发现在汶川地震极重灾区的中小学校存在如下现象:接受心理援助的多少和交通状况密切关联;国家的对口支援政策初显成效;接受心理援助的需要和内心的排斥以及繁重的工作相矛盾;整体外迁学校的学生适应问题突出;教师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大多数教师尽职尽责,极少数教师出现了价值观上的消极转变;教师渴望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地震的影响还在持续,长期、专业的心理援助实有必要。本研究的结论是:极重灾区中小学校需要专业、长期的心理援助;心理援助要同时关注地震带来的特殊问题以及被地震激化的固有问题;教师应成为心理援助的重点实施对象;心理援助志愿者制度的建立非常重要;心理援助需要照顾到整体外迁的学校。  相似文献   

10.
汶川5·12特大地震使许多儿童失去父母,成为孤儿。他们经历了地震和父母去世的双重打击,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受到诸如地震黑幕的记忆、安全感的缺失、认知和情绪等影响。本文分析了地震孤儿所受到的影响,对收养地震孤儿的条件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家庭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汶川5·12特大地震使许多儿童失去父母,成为孤儿.他们经历了地震和父母去世的双重打击,在心理、生理和行为等方面受到诸如地震黑幕的记忆、安全感的缺失、认知和情绪等影响.本文分析了地震孤儿所受到的影响,对收养地震孤儿的条件以及如何对其进行家庭教育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2.
教育时讯     
教育部向受灾中小学生赠送心理自助手册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中小学生灾后心理自助手册《我们一起度过--献给地震灾后的孩子们》编制完成。已赶印80万册,5月20日免费送到受灾地区中小学生手中。地震灾后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辅导,  相似文献   

13.
论地震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十分重要。文章介绍了灾后儿童的创伤性心理反应的主要表现、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的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心理干预的方法,同时提出建立全方位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  相似文献   

14.
从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到雅安地震,地震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也给不少人带来了心理阴影。确实,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我们的防震减灾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高中地理课程是普及地震科学知识,渗透防震减灾教育的主要渠道。地理教材中地震知识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到防震减灾教育的成效。本文以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对教材中地震知  相似文献   

15.
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震属于重大灾难事件的一种,发生时,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会导致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引发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汶川大地震中灾区儿童不但亲身经历了大地震的恐怖场面,有的还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或其他亲人,地震使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本文从相关概念、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测量工具和干预策略这三个方面作了详细阐述,以期促进灾区儿童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使心理援助大有用武之地,我们看到郑毅等心理医生以及谢军、高敏、邓亚萍等在灾区都做了很好的心理援助工作。本文采集各种材料,提出心理援助应对危机之三二一,供心理援助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震孤儿,是指经历了地震灾难,并且父母在地震灾难中双双身亡的儿童。四川汶川地震使汶川成千上万的家庭惨遭重创,许多父母在这次地震灾难中死亡,留下了大量的孤儿,本文所指的地震孤儿就是指在汶川大地震中遗留下来的孤儿。在汶川地震中,这些地震孤儿不仅有着地震的痛苦经历,还要承受失去父母成为孤儿的巨大痛苦,经过了这一变故,他们的心理创伤会有多久?他们的家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地震瞬间夺去了几万人的生命,几十万人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震后重建工作展开至今,相较于肢体伤害,受灾群众的心灵伤害更为严重。事实上不仅仅是地震,其他严重的自然、人为灾害都会对受灾人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困扰。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多灾多难的大国,开展灾害心理和灾害心理救助的研究具有极其深刻的社会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科学时报》2008年5月19日 根据心理学定义,判断心理创伤性事件有3个标准:危及人类生命;不可预期;无论做什么也无法阻止。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创伤治疗师方新说,汶川地震无疑具备上述3个条件,属于重大心理创伤事件。她说:“在创伤事件发生后,有70%的人可以通过自身所具备的应付策略自然恢复。而高达30%的人群,将从灾后几天到几十年,陆续出现不同的症状。”  相似文献   

20.
经历了这次地震,对同学们来说在生理、心理和行为上都会产生许多变化。相比成年人,我们会感受到更大的改变:一向熟悉的环境不复存在了,睡惯了的床,通常游玩的场所,天天读书的学校……这些以前学习、生活和玩耍的地方现在变成了混乱、失序的废墟;一同玩耍的伙伴不见了,临时帐篷里的人不一定是原来认识的,好朋友也不知道在哪里;自己心爱的东西永远地失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