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孩子上了小学,家长们在平日的忙碌之外,又多了一项任务:在孩子的作业本上签名,或在课本上写下“已读三遍”“已背”等字样。为孩子检查作业成了家长的“家庭作业”。家长们怎样完成这份“作业”是大有讲究的。如何检查、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以怎样的方式为孩子签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有一位家长的做法很独特,在第一次为孩子签名的时候,他就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自己应该负起责任。签名是老师让家长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家长会不知不觉地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定的权威。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同学的影响,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有了自己对事情的不同看法,因此,在家长要求孩子做某些事情时,孩子很可能会说“不”。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家长该如何对待呢?  相似文献   

3.
日前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全国首次教育伦理学研讨会上有专家提出:“别让孩子成为家长的‘替身’。”许多家长并不是真正为孩子的前途和健康考虑,而是把孩子作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替身”,让孩子将来为自己争面子、挣大钱。孩子的肩上背负了家长太多的期望。例如,有的孩子并不喜欢学琴,但家长认为学琴可以让孩子将来出人头地,还有的家  相似文献   

4.
傅宏 《高中生》2009,(7):67-67
专家提醒家长们,在考试前尤其要注意与子女间合理的沟通方法.专家说,孩子天天在家长身边,家长“少说多参与”是很重要的,尤其在孩子高考复习期间,不要太多地去评判孩子考了多少分,家长做好自己的“家长形象”就足够了,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  相似文献   

5.
内容简介: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那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呢?教育是一门学问,如果家长在不知道“什么是好孩子”之前,便盲目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标准去教育孩子,甚至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就会毁了孩子而不自知。  相似文献   

6.
家访小议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老师更希望自己的学生早日成人成材,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应当有共同语言。但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却往往严重脱节。从步入校门的那一天起,学校就教育学生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而家长却成了孩子的“勤务兵”,为孩子提供各种“服务”。这样两种不同要求和做法的结果,只能导致他们缺乏自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且存在依赖心  相似文献   

7.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开始坚持不懈的“进餐教育”。首先,鼓励幼儿自己进食。孩子长到1周岁至1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在中国,多数家长往往不准孩子自己动手,而来个“包办代替”。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  相似文献   

8.
刘老师怎么也没想到,才上初一的孩子竟在房门上挂了“请勿打扰”的牌子刘老师百思不得其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可说是倾尽了心血,然而,孩子却用一块“请勿打扰”的牌子,轻而易举地拒绝了家长孩子在房门挂上“请勿打扰”的牌子,自有孩子挂的道理,关键是家长怎么办?是对“请勿打扰”视而不见,还是对孩子打骂一通强行摘下来?我想,家长不要过多地责备孩子,更多的是应从自身找找问题。一、尊重孩子的“请勿打扰”。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是没有自己的空间的,所有的行  相似文献   

9.
中国有句俗话:“孩子是自己的好。”今天,这种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因为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好,所以对于孩子的问题“不想管”、“不会管”、“不敢管”甚至“管不了”的现象很多。这样不仅纵容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养成坏毛病,还令家长在公共场合十分难堪。事实上,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家长只有“管”才能让孩子明事理、懂规矩,起到“以管代教”或  相似文献   

10.
“吃偏饭”对孩子成长不利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为使自己的孩子早日成材,很多做家长的都希望他们在小学就受到额外照顾,吃到“偏饭”,得到别的孩子得不到的一切。在他们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其他同学。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偏饭”,不少家长千方百计打通“关节...  相似文献   

11.
家长,一家之长.掌管孩子的教育大权。在教育受重视的今天,家长也是一个不小的职位。所以我突发奇想,如果我是家长呢?如果我是家长,我一定会做一个懒家长,何为“懒”呢?首先,对于孩子的生活我是不会多动手的。早晨,我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叠被。晚上,我会让孩子自己铺被。随着孩子越长越大,我这家长也会越来越“懒”。  相似文献   

12.
严晓煜 《家长》2023,(16):13-14
<正>在家里,家长要忍住“拷问”的冲动,要记住家长提问的目的不是通过各种直击心灵的提问让孩子感到自卑和难堪,而是通过提问实现亲子间的顺畅交流。有些家长会有这样的困惑,原本和孩子能够说到一起、吃到一起、玩到一起,但是突然有一天,孩子不再和自己亲近了,有意躲着家长,有的孩子甚至还会在作文里表示:“我不喜欢爸爸(妈妈)。”家长不理解孩子的“嬗变”,以为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个性,不再跟家长敞开心扉。我的同事小李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她常常跟我抱怨孩子的“古灵精怪”“忽冷忽热”,还说现在的孩子哪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好管教,一个个主意“正”着呢!  相似文献   

13.
关颖 《家庭教育》2010,(11):14-15
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家长一点儿也不比孩子轻松。社会竞争催生的家长对孩子的高期望,常常导致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过低或片面,进而转化为对自身评价的扭曲。我们对1054位孩子家长进行了调查,当问到“您觉得自己是怎样的家长”时,分别有68.1%和1.1%的被访者说自己是“失败的家长”和“不称职的家长”,  相似文献   

14.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15.
大凡为家长者都爱听别人夸奖自己孩子的“顺耳之言”亦即“好话”,不爱听别人批评自己孩子的“逆耳之言”,简言之为“坏话”。这也往住导致孩子只能听“好话”,不能听“坏话”。特别是当今每户人家都是一个独苗苗,有些家长往往不切实际地把自己的孩子估计得太高,常在亲友、邻居面前夸耀自己的孩子如何  相似文献   

16.
家长指导孩子读书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将来不再需要指导,因此要尽量让孩子自己读,自己想。当孩子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时,要教会他们查字典,自己去学这个词的音和义,时间长了孩子就可以脱离家长这根“拐棍”,独立阅读了;针对孩子看书只图热闹、不动脑筋的毛病,家长最好在布置孩子读书之前自己  相似文献   

17.
冯国强 《顽皮娃娃》2009,(2):I0009-I0009
2.5-5岁,是孩子开始建立规则意识的一个关键期,给孩子讲道理,坚持原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家长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身教胜于言传”在这个阶段对孩子尤为重要。万一家长不小心说了不好听的话,或者偶然对孩子“动粗”了,家长就必须向孩子道歉,而且要有“利益损失”,要补偿孩子,那么孩子也会以此为模板衡量自己的行为和得失。  相似文献   

18.
关承华 《师道》2006,(8):51-52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过单一、过主观是目前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关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不再重谈,只想提醒一些不承认自己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家长,您所表现出来的“不指望他成什么才,当什么家,以后有养活自己的本事就知足了”,与您的潜意识并不完全一致。我形容这些家长是:一方面用眼睛盯着自己的孩子,另一方面用眼角的余光扫视着别人家的孩子(尤其是比自己孩子更出色的孩子),在羡慕、攀比,甚至有几分嫉妒心态的驱使下,对自己的孩子其实永远是“不知足”,“恨铁不成钢”,“好……再好……更好”成为对孩子永久的…  相似文献   

19.
孩子发“人来疯”是指家里来了客人时孩子故意在客人面前闹来闹去,或给父母提出各种要求,为什么有的孩子会发“人来疯”呢?一是为了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吸引大家的注意有些孩子发“人来疯”是因为客人来了,父母只顾与客人谈话,把他放在一边,孩子当然会不高兴,为了吸引家长和客人对自己的注意,他就有可能故意做出许多行为,以显示自己的本领和存在。二是因为客人在时提出一些要求,父母不好拒绝有的家长平时对孩子管教过严,当家里来了客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会比平常温和些,也不轻易当着客人的面训斥孩子。这样,孩子就觉得特别“自由”了,得意志…  相似文献   

20.
一、培养孩子有主见。家长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至于你或其他人是否喜欢并不重要。如果你让孩子做什么事都依赖于你,需要你的同意、允诺或是遵守常规,按你设计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那么,孩子创造的热情就被你窒息了。当然鼓励孩子有主见,并不意味着过分宽容和不负责任,而是鼓励孩子去追求、探索,用自己的方法接触事物。如:对1~2岁孩子,允许他们编造游戏;对3~6岁孩子,可以让他们自己编自己的故事。自己选择自己的朋友。二、不要给弦子贴标签。家长不应给孩子贴上标签.如“小宝贝”、“太上皇”,“艺术家”、“懒家伙”、“笨蛋”等等。很多家长让孩子拥有太多的标签,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