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的席卷全国的热潮.本文从社会心理学层面对这场运动加以审视,探究“文革”时期知青投身上山下乡运动所蕴含的社会心理,并揭示上山下乡运动走向终结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肖远骑 《成才之路》2010,(34):I0015-I0015
当下,大学生社会实践过于偏重于专业实践,而忽略了社会实践。每逢暑期实践,学医的去医院,学理工的去实验室,由此带来的弊端是,大学生缺乏对国情的基本认知和对社会生活的感悟。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村官计划自实施以来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联系到最近几年中央出台的一系列关于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的政策,不少人联想到4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生村官与40年前那场影响了1700万知青命运的政治运动相比,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因此就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70年代上山下乡运动中,知识青年的户口由城市迁到了农村。由于中国实行严格的户口迁移管理,广大知青很难再把户口迁回城市。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文革结束后。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城市户口与市民很多利益粘连,把户口与上山下乡运动捆绑起来,使知识青年丧失了城市人口身份,所以一开始就遭到他们的抵制,造成很多社会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把户口迁移与上山下乡运动捆绑起来,注定了这场逆城市化潮流而动,大规模地从城市往农村迁徙知识青年的所谓"革命"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5.
"再学工农兵"其实和以前的"上山下乡"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再学工农兵"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而套上"再学工农兵"的"外褂",恐怕一方面是为了和"红色之都"相称;另一方面也让大学生拥有光荣感和神圣感.  相似文献   

6.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初,初以动员农村青年回乡参加农业合作化为出发点,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50年代末逐渐扩展到城镇知识青年,成为探索城镇青年就业、培养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的新途径;"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错误理论的指导下,席卷全国城乡,弊端百出;"文革"结束之后,新的中央领导审时度势,毅然结束了这场举世罕见的人口逆向迁徙运动,率领全党、全民走上了新的强国富民的康庄大道。  相似文献   

7.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建国以来由政府组织的一场社会历史运动.同时也是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一次尝试.由一场社会运动演变成了一场狂热的政治运动,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相似文献   

8.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一大奇观。在“文革”以前,它具有探索性质;在“文革”期间,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指导思想的升级,逐渐演变成一场政治运动。对这一运动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9.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中去,有专家和学者将这一现象称为"知识青年再下乡"或"二次知识青年下乡".在使用.知识青年再下乡"或"二次知识青年下乡"这个说法时应该非常慎重,从深层次分析两个社会现象,两者在时代背景、目的意义,参与主体、形式内涵和产生影响本质区别,应该从当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汲取经验教训,积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推进此项工作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和基层人才紧缺的双重矛盾日益凸显,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广大基层就业,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是各级党政部门和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事关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稳定。文章阐释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上山下乡"的现实意义,就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做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础教育课程》2009,(3):13-14
怎样用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来整合、改造学校原有的社会实践课?怎样让学生通过经历、体验获得感悟和成长?怎样使学生的动手实践带有更多探索、研究的元素?华南师大附中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2.
知青家长与知青的关系最为直接最为密切,他们的态度势必影响到上山下乡运动的广泛性与持久性,本文基于知青家长的视角,考量运动中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心态,揭示上山下乡运动走向低潮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村官制度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还需建立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机制,使大学生在农村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于1955年,止于1980年,经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955-1968年,它是一项多重面目的正常的社会经济措施,以解决农业生产力发展中的知识缺乏和城市就业问题;后期,1969-1980年,它是一场多重面目的非常的政治教育运动,以解决“反修防修”和培养接班人问题。前期,它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知识青年也基本上发挥了他们的才智,应该给予基本肯定;后期,伤了国家的元气,得不偿失,危害是主要方面,应该予以否定。此外,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问题上,是一次历史失误;在城乡人口流动问题上,具有盲目性和不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在全国曾掀起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十多年时间,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和浙江在内的10多万知识青年到呼伦贝尔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插队下乡,到牧区插包和“走敖特尔”,到国营农牧场劳动锻炼。其人数之多、影响之大,一时成为当时社会各界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分析这一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呼伦贝尔地区的生产、生活,从中总结60年代——7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呼伦贝尔地区所产生的客观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6.
秦宁 《成才之路》2010,(35):I0003-I0003
纸上谈兵绝非好汉。11月9日,重庆市委、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称,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重庆市将在全市大学生中重点开展带薪实习、种树、学农、学工、学军和社会调研等活动,确保七十多万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不少于4个月的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向老一辈咨询和翻阅相关资料,了解知青"上山下乡"的来龙去脉,通过重温这段历史,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来认识"上山下乡"运动,了解了那代青年生存、生活的不易,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  相似文献   

18.
表妹今年考上重庆某高校。入学头一个月就被拉到四川某部军训.这些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未离开过家,所以自入营起就集体抱怨“苦、累,无聊”。于是,家人动员所有力量安抚、慰问.并且提前给表妹订好了国庆节回家的机票.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和基层人才紧缺的双重矛盾日益凸显,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广大基层就业,启动新时期"上山下乡"工程,是各级党政部门和高校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要任务,事关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和谐稳定.文章阐释了金融危机背景下"上山下乡"的现实意义,就当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做了初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4月1日,24岁的戈新化在北京一下子见到了两位正部长:作为江苏大学生“村官”代表,他向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教育部部长周济报告了当“村官”半年多来的酸甜苦辣。对戈新化来说,这次赴京参加中组部组织的“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座谈会”,荣耀一时,他本人于是成为大学生“村官”制度的一个符号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