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托危机的表现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托危机指的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托幼机构后,由于微观生态环境的改变导致内在心理体验及其外在行为表现出的某些不适应。具体来说有三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分别是依恋—分离危机、任性—约束危机和依赖—自理危机。幼儿面临的每一个具体的危机都是由一对矛盾组成,矛盾的双方分别代表了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的要求。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和基础。危机的解决不是矛盾的某一方面的完全消失,而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包容和整体上质的提升。这三对矛盾的关系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并列、包含、前后相继。一、依恋—分离危机…  相似文献   

2.
和谐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方法大体上有如下四种:一是互相适应、互相协调。矛盾着的双方必须适应对方发展的需要,它本身才能存在和发展。在这样的矛盾中往往有一方是基本的,另一方首先必须适应这基本的一方。二是互相兼顾。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争夺着某些共同需要的东西,每一方为了自己的发展都力求多占一些,但是如果占得太多,使对方占得太少,对方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对方反过来又会限制此方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兼顾对方的发展,自己的发展就应有所节制。三是并举和交替发展。并举是指对立双方同时得到发展。交替发展即“两条腿走路”,需一前一后交替着前进。  相似文献   

3.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怵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对较弱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受周围人的欢迎,各方面的发展受到限制,更有甚在长大后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分歧、矛盾,幼师与幼儿家长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素养水平不同,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幼儿出现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使双方产生心理分歧,产生矛盾.文章初步探讨了幼师与幼儿家长交往过程中易产生的分歧,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误区一:矛盾就是对立。简析:矛盾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此观点只看到了矛盾双方关系的一面,即矛盾的对立性。矛盾双方的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趋势,又叫“斗争性”,该观点有合理的成分。此观点忽视了哲学矛盾双方关系的另一面,即矛盾的统一性。统一属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趋势,又叫“同一性”。它有两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观点没有全面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6.
心理矛盾是指个体现有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顺利应对各种内外刺激时,内心形成的对立或冲突状态。当心理矛盾向积极的方向转化,或者冲突双方维持合理平衡时,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在这个意义上,心理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反过来,当心理矛盾向消极的方向转化或者冲突双方应有的平衡被打破时,心理矛盾就能演变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样,心理矛盾就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的、内在的原因。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正呈逐步上升趋势,尤其是毕业班和重点中学情况更为严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方面,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  相似文献   

7.
“内”和“外”是一对矛盾,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矛盾的双方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关系:一方面,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另一方面,矛盾的双方又相互依赖(即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的双方相互贯通(即它们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8.
心理矛盾是指个体现有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顺利应对各种内外刺激时,内心形成的对立或冲突状态。当心理矛盾向积极的方向转化或者冲突双方维持合理平衡时,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就能得到提高,在这个意义上,心理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反过来,当心理矛盾向消极的方向转化或者冲突双方应有的平衡被打破时,心理矛盾就能演变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样,心理矛盾就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的内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正>一、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又是唯物辩证法根本的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哲学上所讲的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连接的属性和趋势,表现为两点: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种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哲  相似文献   

10.
幼儿的需要作为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即其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的一方,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极其重要,我们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绝不可忽视其巨大的教育价值。幼儿的需要在幼儿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价值,这在我们的幼儿心理学教科书中早有提及,应该说是每个幼儿教育工作者在从事幼儿教育活动之前就应解决的教育观念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幼儿的需要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中原因在于广大的幼教工作者对如何尊重幼儿、怎样充分发挥和发展幼儿的主体性、特别是对“需要”这种心理现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与其教育价值的认识还…  相似文献   

11.
数学教学中的引导发现法,指的是教师不直接把知识讲授给幼儿,而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认识的特点,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途径,去探索,去发现知识的教学方法。它是教师的引导与幼儿的发现这两个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统一,教师的引导是为了幼儿的发现,教师的引导是为幼儿指出发现探索的方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探索和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要解读异步教学,关键在于“读懂”异步教学的“异”。异与同是一对矛盾,失去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因此,在异步教学过程中存在某些类似同步教学的现象是正常的,不奇怪的。确定一事物的性质,要看这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双方,哪一方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占主导的方面,决定这一事物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欺负是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实际上,欺负的本质还在于行为的主观动机与意图和行为双方力量的客观对比。幼儿的欺负行为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向他人或物品的身体或言语上的攻击、作弄他人,以发怒、争吵、打架作为解决冲突的手段,侵害或漠视他人的权利,往往是体力或人际关系上占相对优势者对较弱者有意进行并造成对方生理或心理痛苦的攻击。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更会对幼儿自身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具有这种行为的幼儿对外界环境持拒绝的态度,同伴关系差,爱惹事生非,不易…  相似文献   

14.
关于矛盾解决方式的研究,自从打破了那种认为矛盾的解决只能有一种方式的片面观点之后,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人们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已经概括出了多种解决矛盾的方式。那么,这些概括准确与否,除此之外还有没有新的矛盾解决方式?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必然为哲学工作者所注目。在这方面,作者有一些粗浅的想法,不妨提出来求教于学界同仁。截止目前,对于矛盾的解决方式,共归纳出了四种类型:矛盾一方克服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矛盾双方互相融合;矛盾双方同时并存。这其中的前三种类型,含义清楚,概括准确,无可非议。然而第…  相似文献   

15.
中职学生大多是因升学考试失利,未能上高中,被迫读中职;且农村籍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打工或工作的学生占大多数。这些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生活环境、人际关系、个人身份、追求目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原有的心理结构被破坏,心理平衡被打乱。他们在克服各种不适应的同时,力图建立新的心理结构,达到新的心理平衡。在这“破”与“立”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普通性的矛盾和冲突,这样便形成了中职学生比较特殊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矛盾和事物的显著区别,通篇主要围绕一些论见和对矛盾性质、特点的理解,论述了矛盾不能一分为三,矛盾双方不能一方取代一方,同一性也非相对的、暂存的,“一分为二”不能作为认识与分析事物的方法,矛盾着的事物双方(如物质与意识)不能说是一对矛盾,否定了“矛盾即事物”等观点,辨明了对矛盾问题的若干误解,并提出了自己的有关见解。  相似文献   

17.
《邢台学院学报》2017,(4):144-147
幼儿数概念的建构与发展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幼儿思维、智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学前儿童思维具有直观行动性和具体形象性特点,这与数概念的抽象性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协调这一矛盾,是数概念建构的关键。操作学习由于其自身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使其能在矛盾双方搭建新的桥梁,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利用操作学习建构数概念是真正适合幼儿数学学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心理矛盾是指个体现有心理发展水平不能顺利应对各种内外刺激时 ,内心形成的对立或冲突状态。当心理矛盾向积极的方向转化或者冲突双方维持合理平衡时 ,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就能得到提高 ,在这个意义上 ,心理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反过来 ,当心理矛盾向消极的方向转化或者冲突双方应有的平衡被打破时 ,心理矛盾就能演变成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 ,这样 ,心理矛盾就成了心理问题产生的直接的内在的原因。近年来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尤其是毕业班和重点中学情况更为严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 ,一方面 ,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以及自身…  相似文献   

19.
<正>自主性游戏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的活动,宽松的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使其成为幼儿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但是,自主性游戏也需要规则,不然就会制约游戏的发展和深入。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引导孩子们主动有效地建立规则,实施规则,调整规则呢?一、从无到有,让游戏规则顺势而生有了矛盾才会需要有相应的规则来制约矛盾的双方,使得矛盾的双方能够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继续愉快的合作。游戏中的规则应该是为了游戏的顺利开  相似文献   

20.
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中心场所之一。大学生因成长环境、个性差异、日常作息、经济问题等原因而引发的宿舍矛盾是高校心理危机常见问题之一。以工作中处理的由宿舍矛盾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个案为例,通过梳理学生个体成长经历,进一步分析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干预过程,探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