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人们普遍认为,印巴分治是艾德礼政府实行英帝国传统的“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实际上,艾德礼政府推出蒙巴顿方案并非其主观意愿,艾德礼政府的主要成员一直主张维持印度的统一,并为之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因为分治既不符合工党传统的对印政策主张,也不符合英国的长远利益。实行印巴分治实为印度当时的局势所迫。  相似文献   

2.
计划经济是艾德礼政府“民主社会主义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欧洲社会党人认为,艾德礼工党政府没有实行让·莫内等人在欧洲大陆提出的以某种计划为基础的经济政策,而是采取了国有化但没有计划的政策。[1](P.257)实际上,艾德礼政府还是提倡经济计划的,只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工党在这方面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艾德礼政府时期工党与工会总体保持密切合作,相互支持的和谐关系。工会支持工党的内外政策,在工资等问题上表现出明显的克制;工党的政策则带有鲜明的工会考虑,重视维护和提高工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这种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工党和工会30年代以来在劳工运动中密切合作、相互确立适宜的政策与态度和英国选民结构的特点。工党与工会之间的这种密切合作关系对工党具有明显的两重效应。它既帮助工党取得巨大的执政绩效,也是工党争取连续执政和发展壮大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4.
论艾德礼政府的印度土邦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其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干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英印总督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5.
对印度土邦的政策是艾德礼政府在移交权力时对印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英国王室和政府与土邦的关系跟英国与英属印度的关系不同,因此艾德礼在移交权力时就不可能将对英属印度的政策用于土邦。艾德礼政府承认土邦在英属印度正式移交前仍然享有原有的特权地位,但为了避免印度次大陆“巴尔千化”,艾德礼政府所有的政策声明都强调土邦必须与英属印度合并。在英印总督蒙巴顿上任时,艾德礼给他的指示是:“英王陛下政府的明确目标是,通过按照内阁使团方案设立和运作的制宪会议,获得一个英属印度和印度土邦统一的政府,如果可能,让它(土邦)留在英联邦内,你应该尽你最大的能力说服各党派为这一目的而努力。”在英属印度移交权力的过程中,英国政府及蒙巴顿积极协调土邦于印度继承政府之间的关系,劝导实力强大的土邦王公放弃谋求独立的想法。因此,艾德礼政府的土邦政策从一个侧面表明它并没有分裂印度的打算。  相似文献   

6.
依据1935年印度政府法,印度在1937年2月举行了一次省立法会议选举。国大党、穆斯林联盟等政党参加了竞选。国大党获得了选举的决定性胜利。国大党在获胜后,拒绝与穆斯林联盟在一些省组成联合政府。穆斯林联盟作为诸多穆斯林党派之一,虽然已有30年建党的历史,但是获得的穆斯林选票并不多,尤其在穆斯林占多数的省份,穆斯林选民对它的支持率不高。真纳认识到,穆斯林联盟必须采取措施,将穆斯林组织团结在穆斯林.联盟之下,与国大党抗争。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使战后英国政府在移交政权时为维护印度统一所作的努力不能取得任何成效。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国际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这种对峙的基本特征是:在国际事务的处理中,双方以不促发战争为基准。在国际关系中,我们通常将美苏对峙的此种格局称为“冷战”格局。然而,1948年,柏林危机的发生却是两大阵营欲突破“冷战”的一次尝试。柏林危机是由苏联在柏林实行封锁引发的,如何处理和对待苏联的行为?怎样保证西方国家在柏林的战略利益?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处理,英美两国的态度是不一致的。此间,在联合和坚定西方盟国的政策和行为中,艾德礼工党政府以及外交大臣贝文起了重要的政策引导作用,使美国在柏林危机中与英国合作一致。柏林危机中,艾德礼政府的政策导向对此后美国和英国在德国问题上的合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政治体制,加快经济杜会建设,黄兴主张实行政党内阁制,并为之作出了积极的努力.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黄兴的努力归于失败,但对于开阔国民眼界,激发国民的参政热情,扩张国民党党势,促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布吕宁和他的“总统内阁”陈晓春关键词魏玛德国,布吕宁,总统内阁魏玛共和国,这个德国历史上议会民主制的首次尝试,只经历了短短的14个年头便寿终正寝了。这一民主制度过早夭折的原因何在?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各国的史学家们就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而深入...  相似文献   

10.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原本应该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及文书机构,宦官服侍皇帝及嫔妃的生活起居。然而实际上内阁与宦官利用其特殊条件,不断发展壮大,逐渐处于了辅政地位,两方势力的发展与抗衡对于明朝政治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05年,印度民族运动高潮到来之后,国大党温和派于1906年接受极端派的“四点纲领”,但其改良主义立场并没有变。随着运动向纵深发展,温和派害怕运动失控,影响其改良主义的实现,于是在1907年制造了国大党的分裂。分裂是由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以及当时的客观历史条件所决定的,有其客观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从九一八事变前夕到1931年12月10日国际联盟通过派遣调查团的决议,中日双方在是否直接交涉和第三方是否介入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之前,中方同意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有条件地直接交涉。此后,中方要求日本先撤兵,然后再举行谈判。由于坚持不懈的外交斗争,中国在多数情况下得到了国联的支持。表面看来,日本政府曾一度主张通过直接交涉解决“中日争端”,但日本关东军侵华步伐加快,日本关于直接交涉的外交活动,竟成为日军拒绝撤兵并继续侵略和占领中国东北全境的工具。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民国政府边疆教育政策在绥境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抗日战争时期。边疆教育作为民国政府的一项大政方略。是于1935年出台的。绥境的边教大致随之得以实施和发展,其发展曾经历了着手筹设、恢复实施、积极推进三个阶段,绥境蒙旗教育由是而获得自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扩展和进步。然而。绥境边教实施基本上是在战争环境中运作的。这就使其发展势必受到战争进程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