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受精和果实种子的形成”这节内容是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一生理过程是很复杂的,在日常生活中又见不到,摸不着,也无法让学生观察到。因此究竟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节课内就能正确地牢固地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进行这方面的探讨和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为以后在高中学习“生殖发育”有关知识奠定基础。一、教学目的: 1.在学生已掌握花的构造和传粉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绿色开花植物受精作用的特点,并懂得传粉和受精作用是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的必要条件。2.使学生了解人们掌握了传粉和受精作用的规律后,可进行杂交育种。  相似文献   

2.
李存杰 《生物学教学》2005,30(12):33-33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观察种子”一节主要是以观察种子结构的实验为基础,在实验基础上介绍有关种子结构及其功能等方面的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构想如下: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有关种子结构方面的知识和探究种子结构的方法;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思考、讨论、总结的基础上自主地获取知识;联系生活实践,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课堂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3.
1教材分析 1.1对教材的认识“种子植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六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学生通过收集种子和果实的课前活动,亲身体会种子植物与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的主要区别是能产生种子,并用种子繁殖后代。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观察实验和多媒体等手段,紧扣课程标准,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认真观察、思考、讨论和探究。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4.
一、归纳总结,提纲挈领教师以准确简要的语言,把当堂课所讲的内容做一番梳理,把重点、难点之处再突出强调一下,把知识结构与脉络理清,促进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的总结概括能力,这是课堂结尾的常用形式。例如我们平常教学中经常让学生小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在地理和历史内容的教学中,就时常让学生对照黑板中的板书,简述地理位置、物产、风俗以及历史事件发生的诸要素等。有时还可根据课堂内容的重点、难点编成短语、短句、顺口溜。例如“桂林山水”一课用“桂林山…  相似文献   

5.
“目标教学”是当前中学教学改革中的一个新课题.我对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第一册(上)“种子的结构”一节实施的“目标教学”具体步骤如下:一、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按教学大纲的要求,依据教材分为“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政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1、知识教育:识记——菜豆、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主要功能.理解——单、双子叶植物的概念.掌握——菜豆、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能力培养:通过对不同类型种子的解剖、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比,培养学生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6.
1 教材分析高中生物选修本“光合作用”一节共讲述了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光能在叶绿体中的转换 ,包括三个步骤 ;二是C3 植物和C4植物 ,主要讲述C3 和C4植物叶片结构特点及C4植物光合作用的特点 ;三是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 ,虽难度不大 ,但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 ,十分重要。本节内容是必修本有关知识的加深和扩展 ,更加符合光合作用的原理 ,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必修本相关内容 ,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 ,为新知识的同化做好准备。本节内容还是学生学习第六章“人与生物圈”中几个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的知识基础。2 教学目…  相似文献   

7.
高中《生物》必修课程的内容,是在初中生物学纵向学习的基础上,按照横的方向对生命本质的进一步探讨。从初中生物课到高中生物课是由现象到本质的一个质的飞跃。因此,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适当、扼要地复习一些初中生物课中的内容,以及补充一些知识是很有必要的。笔者在“植物个体发育”这一节的教学中,和学生共同复习初中有关“花的结构、果实的发育”等内容,补充一点“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复习及补充的内容(见下表)  相似文献   

8.
陈燕萍 《中学生物学》2012,28(2):38-39,45
1 教学分析 1.1 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节是安排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动物的三大调节以后的学习内容,该部分相对于前面学习内容比较独立,应以植物体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其也有自身特定的调节途径的思路去理解本节知识.该部分内容主要涉及科学家对生长素发现探究过程中几个经典实验设计,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领悟科学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是生物科学史探究性教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9.
植物的种子利用风传播这部分内容,不少学生在生活中都曾经碰到过,但极少作为学习内容来观察或研究。他们虽然通过看科普读物或看电视间接地了解到一些相关的知识,却终究没有真切的体验与感受,内心仍存着些疑惑。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实地观察是最好的方法,可在实际教学中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制作植物种子的简易模型,并进行种子传播的模拟实验,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以下介绍几种风传播种子的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开花和结果”是一节常讲常新的内容,相关的探讨很多。本设计是对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开花和结果”一节的一种思考,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思考。让所有活动都尽量围绕学生的知识、思维、生活环境、生活体验等展开;遵循培养学生兴趣,锻炼学生思维的思考。让学生在体验生物学科“注重观察,敢于实践”特点的同时,使学生得到快乐、得到收获,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遵循不使用多媒体手段也完全可以上出一节好课的思考。让不使用多媒体条件下的常态教学更好地发挥生物学主阵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