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今传媒》2010,(6):39
李敖(1935年4月25日—),字敖之,生在哈尔滨,祖籍吉林省扶余县。台湾当代著名作家、历史学家、政治评论家。2006年访问大陆,获厦门大学颁  相似文献   

2.
王多 《新闻实践》2009,(1):64-66
鲁迅和邓拓是新闻评论作者的杰出典范,他们的作品更是新闻评论生命力的有力诠释.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的新闻评论不会是速朽的,而应该是言之凿凿,有着深远的影响力的. 前面两篇文章,笔者分别谈了新闻评论的"言之有物"与"言之成理".若有这两个要求,一篇新闻评论可说基本上就立起来了,大致的模子基本具备了.但优秀的新闻评论还要加上-个品质:言之凿凿.  相似文献   

3.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4.
有个企业的领导告诉我一件事:“前不久因为怠慢了一个记者,被他抓住了一次花费稍多的招待会登了批评稿,弄得沸沸扬扬,好像我们是这方面的老手。其实仅在本地,我们就是出了名的‘抠门儿’。”我不知道那个记者写批评稿的原因是否因为被怠慢,即便是真的,我看只要写得真实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就批评稿而言,主要看真实与否,有没有普遍意义,而不是看被批评者是  相似文献   

5.
文学批评家有一个观点:正确的学术批评是学科发展的兴奋剂或激素,没有批评就没有发展。档案学的进步、发展也一样,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积极的学术批评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一张报纸除了定位和风格是由报社决定之外,稿件的选择和版面的安排,则大多由编辑决定。所以,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编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运用好版面语言,使新闻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这是每一名编辑要练的基本功。在笔者看来,做好一名编辑不能单纯地只当"版匠",把记者的稿件或从网上摘录下来的稿件原  相似文献   

7.
一、当下的困境 当下我们的新闻媒介批评的状况不能不让人忧虑重重。 1.批评语境的缺乏 现行的新闻体制下,绝大多数新闻媒介往往形成一种“强权”意识。它们喜欢无端地对任何事都喋喋不休、指手划脚、评头论足,生存在媒介环境下的人们完全成了“俘虏”,该做什么,该如何做……  相似文献   

8.
有些通讯员为了省事,不愿到现场去观察和了解第一手材料,而是喜欢做“转手生意”,把人家的上报材料、工作总结,改头换面变成稿子。这样的稿件往往不生动,失实现象也容易发生。前年10月底,山东电视台来我们部队拍摄王杰事迹电视剧。当时,部队领导让我把这件事报道一下,并给我看了电视剧本,介绍了主要演员及拍摄情况。按说就此写一则三五百字的消息是没什么问题的。  相似文献   

9.
现在有句这样的网络流行语: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早起的虫儿被鸟吃!此话乍一听起来觉得好笑,仔细一琢磨,发现还真在理。现在,有不少从事电视媒体工作的人,起早摸黑,但是由于浮在面上,缺乏思考,内心浮躁,又不爱学习,所以工作N多年之后,不但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在退步,我个人把这种现象称为  相似文献   

10.
冯佳 《视听界》2009,(6):104-105
电视新闻现场报道,通过记者身临其境的“镜前”叙述及对当事人或有关人员的现场采访,以声音和图像的双重优势,使观众产生同步感、现场感和参与感。但是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和电视荧屏上总能看到一些似是而非的现场报道,我们不妨把它称之为“伪现场报道”。  相似文献   

11.
药房里买的袪斑霜——过敏了!小敏发现自己脸上多了好些斑点,怎么办?她赶紧到一家药房买了一瓶祛斑霜,晚上擦后感觉还不错,第二天早上就不对了,脸部开始脱  相似文献   

12.
吉路 《北京档案》2007,(7):51-51
『做我想做的,不做最大的.』--就是从这句话开始了与台湾流行音乐制作人丁的访谈.细想起来,『做我想做的,不做最大的.』也许最能体现文化人的心灵特质与行为表征.  相似文献   

13.
二年前,《南方周末》上登过《“有关部门”》一文,批评《今日女报》1996年3月28日在批评报道《受害女被诬“卖淫”,检察官立案擒“狼”》中,对包庇色狼、诬陷受害女、敲诈勒索酒店老板、玩忽职守的公安机关,用“有关部门”一词遮遮掩掩。作者质问道:没有对“有关部门”依法治罪已是法律监督的大罪过,何以舆论监督竟也频频使用“有关部门”这块遮羞布,那么,“你监督谁?”近年来.很多报纸在批评报道中往往对批评对象指名道姓;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三十分”中的批评报道更是借助电视技术上的优势,鲜货爆…  相似文献   

14.
木牛流马作为诸葛亮的一项伟大发明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历史。本文从木牛流马的制作地区、发明者和制作目的等因素进行了全面探讨,最终认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在伐魏期间,针对山区运输困难而设计出的交通运输工具车。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事由于太小,即使把它写出来也见不了报,也有的事虽然不小而能够见报,但却因被别人抢先报道出去而轮不到自己写了。干新闻工作,这种情形是经常会遇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就真的没有办法再写了呢?其实不然,对于这类太小而不易见报的事  相似文献   

16.
沧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新兴的沿海开放城市。沧州市郊有一尊傲视沧海的千年巨型铁狮,名“镇海吼”,沧州因此而得名“狮城”。与其他沿海城市不同,  相似文献   

17.
2002年,英国学者朱利安·沃尔弗雷斯(Julian Wolfreys)出版了《21世纪批评述介》(Introducing Criticism at 21st Century)一书,该书的第12章为戴维·庞特撰写的"幽灵批评".看到这个题目使人感到有一种阴森森的诧异:有一种批评理论叫做"幽灵批评"?此前似乎还鲜有所闻.这种"幽灵批评"是一种"幽灵式"的批评,还是对"幽灵"的批评?后一种理论似乎应当属于灵魂学、精神学,或者精神现象学之类,大概不属于文学批评的范畴.属于文学批评的,大概只能是前者了.那么,什么是幽灵批评呢?  相似文献   

18.
近日 ,笔者看到一篇报道 ,说的是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 ,在召开的一次全省新闻工作座谈会上 ,严肃批评“三不动”记者。他说 ,现在在一些记者中存在着“三不动”的情况 :不动手 ,采访不记笔记 ,要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稿件 ,回来勾勾划划就交差 ;不动腿 ,只往机关跑 ,不肯下基层 ,有的甚至连办公室都懒得出 ,靠打电话采访 ,连采访对象也不见 ,现场也不去感受 ;不动脑 ,写稿凭老框框、老套子 ,写出的报道没有新意 ,套话连篇。应当说 ,这位宣传部长的讲话抓住了新闻队伍的要害问题 ,批评得很尖锐。对我们的记者的思想应当有触动 ,好好反思。特别…  相似文献   

19.
“民族的号筒”——邓拓与《晋察冀日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霞 《军事记者》2003,(11):56-57
邓拓,福建闽侯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爆发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立。晋察冀军区政治部1937年12月11日在河北阜平创办《抗敌报》,向全区发行。1938年4月,改为中共晋察冀省委机关报,邓拓在这时调来报社任主任,以后担任社长、总编辑。1940年11月7日该报改为《晋察冀日报》,解放前夕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成为《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和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是抗日根据地创办时间最早和最长的党报之一,是晋察冀边区最重要的一个报纸,是边区党和人民革命斗争的喉舌。聂荣臻曾称赞该报是…  相似文献   

20.
耶鲁批评家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保尔·德曼:《阅读的语言》,沈勇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美]杰弗里·哈特曼:《荒野中的批评》,张德兴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美]希利斯·米勒:《小说与重复》,王宏图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美]哈罗德·布鲁姆:《误读图示》,朱立元、陈克明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在进入21世纪的文学理论批评界,讨论解构主义的"耶鲁学派"似乎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话题,因为在不少人看来,解构批评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已经"大势已去",它已成为一个历史现象,但在今天的全球化语境下,解构的原则却已经渗入到了人文学科研究的各个领域,对包括文学和文化批评在内的整个人文科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今天在研究文学批评的这段历史时,确实无法绕过解构主义,更无法忽略为美国的解构批评的兴盛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几位耶鲁大学的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