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在宋徽宗时期的翰林画院任职时画的。后来由宋徽宗题写画名并收藏。后金人攻陷汴京(今开封)之后,此画流落民间。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当时的宰相严嵩听说此画在员外王振斋手中,便派总督王忏去买。王振斋惧怕严嵩的权势,但又舍不得将画卖给他,于是就请人临摹了一幅送给他。严嵩不知是假,在公开炫耀时被装裱过此画的师傅点破。严嵩恼羞成怒,以“欺相”之罪抓王振斋关于狱中,从王振斋口中得知真迹在其舅舅陆治手中,又利用权势获得此画,而王振斋却死于狱中。严嵩知道他以权势夺画的内幕王忏最明白,于是借王忏于雁门…  相似文献   

2.
徐阶成功扳倒严嵩后,推行“三语政纲”,以期扭转嘉靖后期的怠政、朝政混乱、言路大坏等政治弊病。但由于其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措施的失当等原因,收效甚微,甚至某些举措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使问题愈加严重。因此,“三语政纲”并没能真正挽救嘉靖末年的社会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3.
严、王之争不仅彻底影响了王世贞的政治命运,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他后半生人格心态之发展。随着严、王之争的展开,王氏以文章垂名不朽的人生志趣逐渐确立;严、王之争也改变了王世贞的文化心态,庄禅思想对王世贞文化心态的渗透使其形成出禅入玄的人生态度。心态的转变使王世贞的眼光更开阔,对于复古与创新、尊雅与尚俗之间的关系理解得也更为透彻,这使他超越了前后七子的其他成员,成为复古派中转变最大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位。  相似文献   

4.
简单的回顾由一九三○年上溯至清初,关于《金瓶梅》的作者问题,一般人都认为是王世贞。立论的根据多是陋儒们荒诞不经的传说。其中,主要的故事是说,严嵩当国之时,王氏父子曾对其恶谑,并用《清明上河图》的赝品欺骗了严家,以致被祸。王世贞(元美)为了报杀父之仇、写成此书,涂上毒药、送给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东楼)阅读,一来暗讥严家闺门淫放,二来企图将他毒死。如:  相似文献   

5.
严嵩与宦官关系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嵩为江西袁州府分宜县人,入仕达半个世纪之久,在明嘉靖朝任内阁首辅近廿年,是明代政治舞台上一位重要的人物,其政治生涯面对朝政紊乱、宦官专权的局面,对严嵩的政治作风造成重要影响。有明一代,宦官势力惟嘉靖朝稍弱,成为严嵩掌政的重要辅助条件。在处理与宦官关系上,体现了严嵩特有的政治作风,对宦官势力采取调和、妥协、利用的实用主义态度,可以收到暂时的效果,比投靠和无谓牺牲要为高明。但是有君主的绝对权力,就难有严嵩一类臣僚完整的人格,命运完全取决于对封建专制效忠及如何处理复杂的官场倾轧,最后仍不到君主和社会的双重承认,最后获得悲剧的下场  相似文献   

6.
王世贞与《金瓶梅》的著作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索作者不必求新,《金瓶梅》作者的答案就在明人笔记中。《金瓶梅》12种手抄本源于王世贞家;被陆炳“诬奏”、“籍其家”、“沉冤”,“托之《金瓶梅》且最早拥有《金瓶梅》手抄全本的“王大司寇凤洲先生”只能是王世贞;《玉娇李》与《金瓶梅》同出一人之手,《玉》作者是王世贞,《金》作者也应是王世贞;《金瓶梅》“指斥”的“时事”与王世贞家世相关,所写明代官吏多为王世贞的熟人;《金瓶梅》大量借用他书素材正是王世贞提倡模拟方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实践;大哭:李瓶儿与善写丧葬场面体现了王世贞的家庭遭际、哭癖个性与心理特点。吴晗文章及“非王”说未能剥夺王世贞的《金瓶梅》著作权。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的作者非王世贞莫属。根据有四:①“兰陵笑笑生”中的“兰陵”并非地名,而是运用藏词艺术手法隐含作者姓王,是一个孝子;②弄珠客《序》采用析字格手法,表明《金瓶梅》的创作主旨是嘲弄姓朱的皇帝;③王世贞的父亲王Yu被杀与嘉帝有直接关系,替父报仇是王世贞作《金瓶梅》的主要动机和根本目的;④作品中的明代三个真实人物是王世贞的暗示性符号。  相似文献   

8.
忏悔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法门,在古印度佛教创始后就已有之。文章主要探讨华严一派的忏法形成过程,以期明晰其在整个佛教忏法形成的历史脉络中所处的位置与作用。华严忏法体系创立之初就深受天台忏法的影响,从它那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宋代时忏法已经达到极其繁荣的时期,天台宗在忏法的创作、推广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对忏法划分为事忏、理忏的方法和十种忏心的思想对华严影响很大。圭峰宗密通过制作《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将华严幽深博大的思想运用到实践修行当中。他以《圆觉经》为主体,在继承澄观等华严思想及实践方法的基础上,吸收天台的礼忏、禅观方法,从而对华严忏法进行了制定。  相似文献   

9.
王世贞的《鸣凤记》①是明代中叶后期出现的一部脍炙人口_的大型现实剧。它与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都是以昆腔演唱的并称为明代的三大传奇。此剧真实地描写了明嘉靖年间,严嵩父子专权跋扈。残害忠良、祸国殃民的罪行;歌颂了夏言,杨继盛等八位谏臣不畏生死、前仆后继,终于斗倒权奸的不朽功绩。可以说它是我国戏剧史上第一部描写社会现实的时事剧,也是一部反映晚明社会最深刻的现实剧。每每读它,总觉得它豪气纵横,气贯长虹;研究它,不仅因为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在艺术成就上又有其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郦波教授于201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学术专著《王世贞文学研究》。该书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全书2475字,主要阐述王世贞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兼及与王世贞文学活动有密切联系的政治、史学和宗教等相关方面。  相似文献   

11.
徐国原是商代的一个小诸侯国,西周中期才渐渐强大,在洪泽湖边上建立了大徐城,到徐偃王时开始称王,曾联合淮夷三十六国反周。春秋中期,公元前512元被吴国所灭。灭国后,徐国后裔打着“徐偃王”的旗号,流亡到浙江各地,在台州黄岩建立了“徐偃王”城,把中原文化输入浙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12.
王君泽 《德州学院学报》2007,23(1):28-30,34
严羽《沧浪诗话》对王建乐府备极推崇,在《诗体》中单立"王建之体".独具卓绝之姿的王建乐府是诸种艺术因子的结合体:精辟深刻的炼意、清幽平远的诗格、道人难道的笔触、反复致意的表达、以意配韵的流转、重笔硬收的结构、奇崛不凡的结句.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形象在《宋史》与邓广铭笔下是截然不同的。在邓广铭笔下,王安石是一个少年胸怀远大抱负,入仕后学以致用,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造福于民而勇于与大地主阶级斗争之人,对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他都具有自己的韬略和具体施政方针,是一位杰出的政治改革家。但是在《宋史》以及随后的八百年间,他是一个不近人情、为达目的疯狂排斥自己的恩人和挚友之人,他祸国殃民,是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为还原一个真实的王安石,文章力图从二者成书的选材、王安石的个人品质及思想和两者对新法评价的态度的不同来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4.
韩愈研究从唐代就已开始 ,而到了宋代则更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又以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朱熹四大家的影响最大 ,尤其是王安石对韩愈的批评更是引起了后人足够的关注。但学界对此的评说又往往多有歧见。文章则认为应该历史地、发展地去看待王安石在不同时期所持的韩愈观。王安石在入仕之初虽然也曾竭力崇扬韩愈 ,但主要的是尊崇韩愈在“时乎释、老”的大气候下 ,己独不然的大无畏精神 ,也即捍卫儒道 ,力排佛、老的所谓“真儒之效”方面 ,至于韩愈之论“性”“道”以及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微词。文章还就王诗多效法韩诗而对韩愈诗论又多有贬抑的现象作出了深入辨析 ,并对当前学界颇为流行的两种观点作了恳切的商榷  相似文献   

15.
《晋书.王羲之传》比起其他人的传记来,是字数较多的一篇,但对王羲之的生平记录得不算详尽。东晋年间裴启的《语林》、郭澄之的《郭子》、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梁代殷芸的《小说》等,记载了王羲之的许多轶事。将这些轶事进行初步的考订,对研究王羲之的性格和“誓墓辞官”的真相等问题,将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最望是晚清的一位学者,汉宋学兼采,不专主一家。他对汉学和宋学都有所继承和批判。汉学、宋学于他都是为了拿来挽救当时破致不堪的社会。本文斌就截望的汉学和宋学做一简单梳理,从中体会戴望用学术来经世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7.
父难的打击、宦海浮沉和生离死别,使王世贞由肉血燥热的青年一变而为沉郁悲愤之人,再变而为依委随顺的老者.伴随生命历程的转变,作为其精神支柱之一的庄子在其思想界域中也发生着变化.其早年着重于对《庄子》批判性社会哲学的吸纳,晚年则偏好于《庄子》的精神超越哲学.在文学上,王世贞早期多有基于现实的批判性创作,晚年则着意突显对性灵文学的趣好.而其生命中的两座重要园林:离簧园和奔山园,见证了这种转变,承负了王世贞的精神寄托,并涵育了王世贞晚年的平和之美和性灵之美.庄子、园林、王世贞的文学创作这三个异质体,伴随王世贞的生命转变做出呼应,共同成就了一个鲜活的王世贞.  相似文献   

18.
严羽《沧浪诗话》中对王建乐府备极推崇,在《诗体》中单立“王建之体”。独具卓绝之姿的王建乐府是诸种艺术因子的结合体:精辟深刻的炼意、清幽平远的诗格、道人难道的笔触、反复致意的表达、以意配韵的流转、重笔硬收的结构、奇崛不凡的结句。  相似文献   

19.
王禹偁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他信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积极入世,经世致用。儒家思想作用于王禹偁文化人格的影响是深刻的,可以说,儒家思想和品格是王禹偁文化人格的底色,它决定了王禹偁文化人格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20.
唐人何延之的<兰亭记>是一篇对王羲之书写<兰亭序>的全过程,及此序尔后的收藏、传世、御命临摹、著录及后殉于唐太宗昭陵的有系统地记叙的信史,桑世昌<兰亭考>及俞松<兰亭续考>,记载了<兰亭序>真本为温韬发掘昭陵时所毁以及传世至今的临摹各本的来龙去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